每年3月22日是世界水日,3月23日為世界氣象日,今年世界氣象日與世界水日共用一個主題:「氣候與水」。江蘇省東臨黃海,長江和京杭大運河呈十字形貫穿江蘇,太湖平原和裡下河平原水網密布。年降水量南豐北枯,年際波動很大,淮河流域甚於長江流域。因此,水資源具有一定的脆弱性,氣候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劇了其脆弱性。
水至柔而無形,從氣象角度而言,雨、雪、霧、霜、冰雹等,都是水的各種相態。那麼,江蘇哪裡的雨雪最多,哪裡又最受大霧青睞......讓數據告訴你「天空之水」的氣候密碼。
No.1 5-9月集中了全年降水的60%以上
江蘇降水的季節分布特徵明顯。夏季6-7月,受東亞季風的影響,淮河以南地區進入梅雨期。一般在江淮梅雨開始之後的一周左右,我省淮北地區進入「淮北雨季」,此時,往往是江蘇暴雨頻發,強降水集中的時段。
根據1981-2019年氣候數據統計分析,汛期(5-9月)集中了全年降水的60%以上。江蘇7月平均降水量206.4mm,為一年中最高值。而冬季降水最少,各月降水基本只有30-50mm左右。
No.2 降水南多北少
江蘇雨水充沛,降水在空間分布上差異不大。13個地市級城市年平均降水量830mm(徐州)—1181mm(蘇州)。總體而言,蘇南多雨溼潤,蘇北則少雨偏旱,降水沿海多於內陸。
No.3 蘇錫常降雨日數佔到全年三分之一
從降雨日數來看,位列前三的蘇州、無錫、常州,年平均雨日數達到120天以上,佔到全年三分之一以上時間,雨日數也幾乎是蘇北城市(如徐州)的1.5倍。雨日的差異,也間接說明了江蘇南北之間降水分布不均的特徵。
No.4 徐州、宿遷平均積雪天數最多
沒有雪的冬天,不算真正的冬天。雪是降水非常重要的一種形態,也是每年冬天大家最期待的天氣現象。江蘇各地市的年均積雪日數空間分布差異較大。排名並列第一的徐州和宿遷年均積雪日數8.5天,而排名最後的南通只有3.4天,可以說是相當「不公平」了。
No.5 淮安、泰州最受大霧「青睞」
和雨雪相比,霧的存在感也許沒那麼強,但它也是江蘇的常客,是對交通安全影響最大的天氣因素。尤其是在秋冬季節,還記得那些被大霧預警支配的日子嗎?排名第一的淮安和泰州年均霧日數達到了47天,佔據一年天數的10%以上。
氣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水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重要資源,兩者關係極為密切,相互影響。一個地方水資源的重要來源就是降水,因而氣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地方水資源稟賦。
水通過不同形態及轉換,比如降雨(降雪)、蒸發、徑流等,在地球氣候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水是溝通氣候系統不同圈層之間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近年來,江蘇省氣象部門與水利部門不斷強化部門合作,做好氣象水文的觀測與監測,增強跨部門聯合應對水旱災害等事件的能力,以豐富的歷史經驗和先進的科技支撐,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氣象智慧。
直面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一方面,全社會應當培養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全力實現抑制升溫的目標;同時,對於普通人來說,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從珍惜每一滴水做起。
通訊員 張嵐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於丹丹
數據來源:江蘇省氣候中心
圖片來源:江蘇省氣象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