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各國民眾在防疫的同時也開始搶購食品和生活用品。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這場搶購潮中,最先出現全球性緊缺的並非糧食等物資,而是衛生紙!在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和歐洲等地,衛生紙都成了最搶手的物資,有人甚至為了爭搶它不惜暴力相向。衛生紙怎麼就成了搶手貨?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昱
始於謠言,終於搶購
「全美的搶購和短缺令人始料未及……我們正夜以繼日地工作,幫助這一生活必需品重新擺上貨架。」4月2日,美國最大的衛生紙生產商金佰利公司北美家庭護理總裁馬斯託裡德斯對媒體做出上述承諾。
在被世界衛生組織點名為當前疫情「震中」的美國,最搶手的生活必需品竟是衛生紙。美國紙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從2月28日至3月21日,美國人在衛生紙上的花費超過14億美元。僅上周,美國衛生紙類廠商的淨收入就超過3.7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23%。這個行業是疫情之下百業蕭條的美國為數不多逆勢增長的行業。
搶購衛生紙也已席捲世界。在美國舊金山,3月中旬出現過一家大型商超開門營業不到30分鐘衛生紙就被搶購一空,個別顧客為搶最後一箱衛生紙大打出手的新聞。在澳大利亞,3月4日曾發生過一起為爭搶衛生紙而動刀,最後驚動警察的事件。在日本,早在3月初,東京、大阪等大城市的超市就紛紛推出「衛生紙每人一包」的限購令,甚至有人還跑到公共廁所偷衛生紙……
然而,據日本媒體報導,衛生紙搶購已被證實起源於一則謠言——今年2月底,日本社交網絡上突然流傳一種說法:「衛生紙原材料來自中國,而中國一些廠家受疫情影響將無法按時向日本交貨。」還有一種說法是,衛生紙和口罩用的是「同一種原料」,口罩短缺,勢必引發衛生紙短缺。
隨即,東京、大阪等地出現衛生紙搶購潮,最遲到3月3日,東京一些大超市已出現衛生紙大面積缺貨的情況。日本政府不得不出面闢謠,首相安倍晉三3月2日公開澄清:日本98%的衛生紙都是本國製造,國民完全不必搶購。
但衛生紙的搶購潮不但沒有減弱,反而迅速「傳染」到了澳大利亞,最遲至3月中旬,澳大利亞也推出了衛生紙限購政策。接下來是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相繼「中招」。衛生紙恐慌,就像瘟疫一樣,從一個謠言開始,席捲了全世界。
奇葩心理在作祟
災難總和緊缺相伴。疫情會造成很多物資緊缺,尤其是那些對全球化依賴度較高、產地相對集中的物資。但衛生紙不屬於這一類,即便是發達國家,也基本是自產自銷衛生紙。在日本,正如安倍所言,98%的衛生紙都是本國製造,善於資源回收利用的日本人,甚至做到了70%以上原料紙漿通過回收利用實現。在澳大利亞,衛生紙自產率也在95%以上,澳大利亞甚至還對外出口用於造紙的木材原漿。即便是人均衛生紙用量最大的美國,衛生紙進口率也只有10%,還都是從鄰近的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
最早鬧衛生紙恐慌的日本,媒體的相關調查早就展開了。日媒調查發現,東京、大阪等地的衛生紙恐慌,可能與日本便利店和家庭的獨特情況有關。由於衛生紙體積龐大,而日本城市居住面積狹小,一般城市居民很少會在家囤積衛生紙,只在需要時才去便利店購買。對於日本各便利店而言,由於衛生紙利潤低還佔地方,所以庫存也十分有限,主要依靠日本發達的交通實現快捷的物流運送。正是這種「緊平衡」狀態,導致搶購一旦發生,便利店會出現束手無策的情況。
在人均居住面積較大、庫存容量巨大的大型商超遍地的美國、澳大利亞等國,衛生紙遭遇了另一種尷尬。
英國《衛報》近日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在歐美的大型商超內,一般都有一整排貨架擺放衛生紙等產品,而衛生紙體積大,被買空後就顯得非常醒目,空貨架很容易引發人們「擔心買不到」的心理。「比起50罐焗豆子或洗手液,50包衛生紙消失後,更加醒目。」消費者心理專家格雷斯教授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時說。
此外,還有專家指出,人們對衛生紙的搶購「錯失恐懼症」也在作祟,因為當人們看到別人都在搶購某種商品時,總覺得這裡面必有原因,因此生怕自己錯過。澳大利亞社會學者加爾格指出,「關鍵是沒有人知道疫情走勢如何,最後會不會更加嚴重。」人們因而希望有備無患,認為這是他們為取得某種控制感所能做的唯一的事。廉價、量足的衛生紙,剛好成為人們填補心理空缺的最好抓手。
這種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早在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時,在通貨膨脹的背景下,紐約和東京等特大城市就曾出現過衛生紙搶購潮。「一遇危機,就搶衛生紙」,幾乎成了一種規律。
被創造的「必需品」
從另一個角度看,也不能說歐美民眾搶衛生紙是一種單純的不理性。
從發明源頭上看,衛生紙驗證了消費主義的那個著名論斷——公眾的需求是被商家製造出來的。1903年,美國史古脫紙業公司因為失誤,錯購一批普通紙張,由於運送過程中的疏忽,造成紙面受潮無法正常使用。公司不得不緊急開會商討對策,眾人一籌莫展時,一位主管的鼻子突然流血,旁人急忙拿起一張受潮的紙張幫他擦拭,結果擦出了衛生紙的靈感。一年後,衛生紙就替代了抹布、手絹,開始在美國上流社會家庭中普及,這家企業絕處逢生,還開啟了接下來的衛生紙使用和普及歷程。
當年「將錯就錯」開賣衛生紙的史古脫紙業不會想到,衛生紙如今會成為一種在災難時被瘋搶的「生活必需品」。眼下,全球民眾的衛生紙用量也很驚人,國際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2019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消費者每年人均使用約141卷衛生紙,英國為127卷,日本為91卷,法國為71卷,中國為49卷。其中,衛生紙使用速度最快的美國,每人平均約兩天半就會用掉1卷衛生紙。
奢侈的美國人不僅用衛生紙如廁,還用它擦鼻子、抹桌子、清洗廚房用具……總之,一切能用抹布或手絹幹的活,在美國都已被衛生紙替代了。這種習慣也得到了歐洲的效仿,自本世紀初以來,歐洲衛生紙的需求量20年內增長了40%。隨著疫情加重,歐美民眾對衛生紙的需求可能會更大。
新冠肺炎疫情帶給歐美普通公眾的啟示就倆字:消毒。日常生活中除了各式各樣的消毒水,能給公眾「乾淨」暗示的就是衛生紙了。這種一次性消耗品,滿足了公眾「認為病毒已被消除乾淨」的安全預期。疫病流行期的安全需求,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大了公眾對衛生紙的依賴。尤其像歐美這樣的傳統用紙大戶,依賴程度更高。
受疫情影響,很多歐美國家的工廠面臨停工問題,增長的衛生紙需求與堪憂的產能之間會不會引發矛盾?這個問題誰也不敢打包票。如果疫情在歐美持續加重,那些在超市瘋搶衛生紙的歐美民眾,他們真的不理性嗎?還真不好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