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寶寶知道成長育兒
家有倆寶,只很短時間用過保姆,沒有請老人幫忙,我們經常被問:忙不忙啊?累不累啊?怎麼做到的?我們自己確實摸索了不少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提高處理育兒生活日常瑣事的效率。如何提升?我們有三個法寶。
1、法寶之一:選擇一本靠譜的育兒百科做日常育兒顧問
有天深夜11點,我們的育兒群中好幾位媽媽討論起「寶寶拉肚子怎麼辦」。媽媽們分析症狀、對比幾種常見藥品的效果、順便表達自己的小抓狂,只一會兒功夫,屏幕就刷刷刷地換了好多屏。
後來有一位媽媽提醒大家:噓,我們別討論這個話題了,等下群主要發飆啦!此言一出,果真大家就停止了。哈哈,「壞」群主的樣子好生動。
我們確實會經常提醒群友,在群裡更多討論育兒理念、孩子教養的問題,少討論飲食、健康的問題。倒不是覺得孩子的飲食、健康不重要。它們當然重要,但在網上社群,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是一種浪費時間、效果有限的低效方式。
寶寶在發燒、拉肚子,等媽媽在網上討論半小時、一小時,從大家的七嘴八舌中篩選出自己可選的方案,說不定寶寶的病情更嚴重了。至於如何寶寶吃什麼輔食、寶寶不喝某牌子奶粉等問題,各家寶寶情況不同,大家的說法,也未必符合您家的實際。
所以,我們的主張是:所有飲食、健康的問題,都不要浪費時間到網上討論、徵求別人的意見,選擇一本靠譜的育兒百科做日常的育兒顧問,比什麼都來得可靠而且高效。這也是我們讓育兒生活又輕鬆又高效的第一法寶。
來自權威作者、暢銷多年、經過時間檢驗的育兒百科很多,像是《斯波克育兒經》、《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西爾斯育兒百科》、松田道雄《育兒百科》、DK《育兒聖典》等等。幾乎每一本都會對日常育兒的方方面面,提供百科全書式的詳盡指導,作者是兒科醫生的,更是會詳盡講解寶寶各種身體狀況應該如何處理。
我們當時用的是《斯波克育兒經》,平時會經常翻看,遇到什麼問題,都第一時間去查書,識別狀況,找到處理方法。用這個方式,我們學會了處理寶寶發燒的幾個步驟,學會了給房間加溼以防止寶寶出現溼疹,識別出了寶寶臍疝,並且在小兒第一次發生喉炎症狀時十五分鐘內把他帶到了兒童醫院的急診。
2、法寶之二:減少生活細節的選項,提高選擇效率
一個小寶寶,會給家裡增加很多樂趣,同時也帶來很多新工作:給孩子買衣服鞋襪,買奶瓶、尿布等嬰兒用品、選擇或者製作輔食、補鈣和補充微量元素,幾乎每時每刻都有任務,爸爸媽媽加上姥姥奶奶保姆阿姨,好幾個人都可能會忙得不可開交,也讓主要負責寶寶生活的媽媽們常常覺得心力交瘁。
我們的辦法是,在保證孩子生活品質的前提下,儘量減少這些生活細節的選項,提高選擇效率,讓日常瑣事佔用更少時間。
比如孩子補鈣或者微量元素,我們會聽從醫生的意見,醫生認為需要補,我們就補,醫生認為不需要,我們不會再去和其他爸爸媽媽討論、詢問他們的意見、學習別人家的經驗。補鈣或者補充微量元素的產品,我們會信任醫生的推薦,醫生推薦什麼,就用什麼,不會再去找更好的、最好的、進口的等等。
好多爸爸媽媽會在這上面花很多時間,我們覺得不是太必要。可選擇的產品很多,而且各家經濟條件不同,一味看別人怎麼做,除了增加自己工作量、增加糾結困惑,對孩子並沒有實際的幫助。
比如買奶瓶、奶嘴、尿褲、奶粉等日常用品,我們會首先圈定可以考慮的品牌和不會選擇的品牌,在可以考慮的品牌中,選擇適合的型號來嘗試,觀察給孩子使用後的效果,好用的,持續購買,不好用的,馬上更換其他可選品牌或者同品牌其他型號。這樣,在這些日常用品的選擇和購買上,就不需要花太多時間考慮和比較。
比如買衣服鞋子,我們會先考慮好材質,畢竟孩子穿起來舒服是第一位的;之後考慮品牌,品牌一定程度上是消費安全的保證。如果按照這個步驟選擇到的商品是滿意的,我們會持續購買,不會頻繁更換款式、材質和品牌。這樣,爸爸媽媽們也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在這類的採買瑣事上。
一些爸爸媽媽給寶寶買東西會特別看重款式,老想打扮出時刻引人注目的酷酷小王子、美美小公主。可能是消費觀念不同,我們不是特別看重這些,我們覺得,畢竟孩子長得很快,材質、舒適、安全比款式和時髦程度重要得多。
3、法寶之三:快速做決定,不反覆討論、糾結
我們的第三個效率法寶,是需要決定的事,快速做決定,不反覆討論、不糾結、更不在家人之間追究是誰的、哪個不當育兒行為造成了眼前的問題。
比如寶寶感冒發燒,分析是媽媽在孩子出汗後馬上給脫了衣服讓孩子感冒了,還是爸爸開了空調讓孩子著了涼毫無意義。大家要直面現實,無論什麼原因,寶寶感冒了,發燒了。
要解決的問題只有一個:我們怎麼辦?是上醫院,還是繼續觀察,還是按照上次感冒發燒醫生給的建議處理?判斷不需要馬上去醫院,大人間就明確責任,確定由誰、觀察寶寶的哪些情況,在發展到什麼程度時去醫院。判斷需要馬上去醫院,大人孩子就立刻換好衣服,帶好必要的東西,去按照之前的經驗選擇出來的醫院。
我們最近的一次快速做決定的事例,發生在今年五一的小假期。趁假期,我們帶孩子去離北京城區100多公裡的郊區去玩,住在當地山裡的一家農家樂。白天玩得很開心,晚上沒什麼可玩,一家人早早睡下。睡到10點多,突然聽到小兒喉嚨不大對,有點像喉炎症狀(喉炎發生不太頻繁,但一旦發生並且繼續發展,就需要馬上去醫院)。
大人馬上起來,一邊繼續觀察孩子,一邊討論:最近的醫院,在40公裡外的當地縣城,但我們不太認識路,回城100多公裡,有高速公路,而且我們住的地方離高速入口不到一公裡。當然孩子的情況還不到馬上上醫院的程度,但如果發展到需要上醫院了,無論是去當地縣城還是回城,時間都會很緊張,會有風險。
一刻鐘內,我們做好決定:馬上回城,回城再睡。叫起孩子、收拾好行李、跟主人家打好招呼,馬上出發。夜裡十二點半回到家中,看看小兒沒什麼狀況,大家洗漱、睡覺。
事實上,睡到天亮,小兒的喉嚨也沒有繼續發展,但我們孩子大人都沒有對連夜回城的舉動有任何埋怨,畢竟事關孩子身體,防患於未然,比事急從權或者因一時懶得起床讓小狀況發展成半夜求醫問藥無門的嚴重狀況,要好上太多。
這當然是偶然事例,但對育兒生活中經常出現的需要做決定的小事,我們都是用同樣的辦法:快速分析情況、考慮多鍾鍾可能,儘快做出對孩子更好的決定。
4、提高處理瑣事的效率,才有精力提升育兒品質
孩子的吃喝拉撒、身體健康很重要,孩子的人格發展、心理發展、學習能力發展也很重要。
我們觀察發現,一些爸爸媽媽在這上面走入了誤區:孩子小的時候,對於事關吃喝拉撒、身體健康的小事投入過多,生活中充滿了寶寶拉肚子、發燒、穿什麼、用什麼這樣的瑣事,而對孩子心理發展、能力發展關注不夠。
這樣就造成一個突出的的問題:眼前的育兒生活又緊張,又疲累,又低效,那些理智上認為需要花功夫的地方,根本沒有精力顧及,等孩子稍大一些,吃喝健康的事情沒有那麼繁重了,卻發現新的問題從之前投入不夠或者根本沒有精力顧及的地方冒出來:孩子語言發展不好,表達能力差;孩子滿足度低、脾氣差;孩子不會與人相處,經常和小朋友發生矛盾;孩子認真、專注的素質不足,上學遇到困難……這些方面,因為在孩子小時候我們都足夠關注,所以基本上沒有遇到過特別明顯的問題。
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爸爸媽媽應該致力於提升處理日常育兒生活中的諸多瑣事的能力和效率,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從應付孩子的吃喝拉撒、身體健康上解脫出來,騰出更多精力,去關注孩子成長更本質的問題——人格發展、心理發展、能力發展等等。
只有這樣,帶孩子才會越來越輕鬆,而不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孩子問題多多,大人越帶越累。
更多孕產育兒精彩內容,請下載"寶寶知道"app。與百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