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姓名:梁峰
畢業高中:四川省綿陽中學
錄取院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題記
我終於相信,每一條走上來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樣跋涉的理由。
——席慕蓉
當考試結束的鈴聲響起,高考的短歌鄭重地落下最後一個音符,我回首這條坎坷卻美滿的道路,一個個北大的記號,一幕幕燕園的圖景,在過往的歲月裡不時出現,卻又若即若離。
打開書箱,錯題本裡,印有北大校徽的書籤曾目睹過我的輕稚與迷茫,卻也猶如一灑斑駁光影,始終溫暖我的憧憬與篤定。書本間偶然掉落的明信片上,博雅塔些許隱於未名湖畔的樹林後,波光粼粼,倒映著我夢中的伊甸園。正是它們,時刻提醒著身處困頓的我:「當上帝賜給你荒野時,就意味著,他要你成為高飛的鷹。」
高考出分後的日子如夢一般,老師的交流,親友的建議,同學的祝福,霎時間,我的生活變得喧鬧而急迫,可那個聲音卻一直那麼清晰有力:「這一次,我要真的進入北大了」。直到拿到通知書的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謝冕先生在《永遠的校園》中寫的那句話——「一旦佩上北大校徽,每個人頓時便具有被選擇的莊嚴感。」被北大選擇,是我的夙願,如今更賦予我的責任。
可為什麼是北大呢?查到成績的瞬間,腦袋裡便下意識蹦出「北京大學」四個字。但直當越來越多的人問我:「為什麼選擇北大?」,方才開始悉心思忖。是啊,為什麼是北大?是幾千個日夜緣分的累積?還是它已成為在喜悅時能下意識迸發的詞彙?
我深刻地記得北大中文系的盧新寧學姐曾經說過:「不要照原樣接受別人推薦給你的生活,選擇堅守,選擇理想,選擇傾聽內心的呼喚,才能擁有最飽滿的人生。」這份擲地有聲的話語曾鞭策我不停叩問自己,回溯內心,讓我不斷堅定——我的選擇是北大。只因心中那份不涼的渴望,渴望成為馬寅初先生口中的北大主義者,犧牲主義者,渴望秉持一份家國擔當。
初見北大那一年,我在北大東門排著隊,在人海中等待著進入神聖的學堂。導遊的介紹早已模糊,但我永遠記得,駐足光華樓前,聽著旁人的介紹,我期待卻不敢言說的靦腆,那日未名湖畔輕拂過臉頰的風,還有那日小雨過後,瀰漫鼻翼的泥土的芬芳,像一枚小小的紐扣,鑲嵌在我記憶的深巷裡。或許那次相見,便已註定這一份不解之緣。
那一年,我在歷史書中尋覓得北大的身影。「新文化運動主陣地」「五四運動」「小平您好」。北京大學這塊聖地,見證了從上世紀末葉到如今,近代中國社會轉型陣痛和探索的集聚。在沉沉暗夜中,燕園中的青春活力曾點燃理想的火炬,照亮真理的燭光……這些搭配著「北大」的字眼讓我對「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有了具象化的認識,對「思想自由,兼容並包」開始有了實例的填充。書頁雖已泛黃,可北大之於我的回憶,卻從未因時光流逝生出銅綠。
這一年,有一個不平凡的春夏。北大的校友們在社會的每一角落匯涓涓細流成滾滾春潮,點熒熒之火成通天之亮。陶勇醫生用一言一行,讓我體悟溫柔而堅定地面對世界的力量,鍾南山院士向我們詮釋何為家國情懷,何為民族脊梁。我突然意識到,生活在如激流般前進的中國,每一個個體都有改變世界的力量,都能如李大釗先生所言「創造環境,徵服歷史」。
雖胸懷一腔熱忱,通往北大之路卻未必一帆風順。高中三年,我曾將「PKU」貼在寢室的牆上,也曾將「北京大學」寫於桌角,然而夢想的激勵卻並不似想像中的那般美好。遭遇瓶頸時,我曾放棄周末的休息補習理綜,卻仍收效甚微;獨自堅持時,我曾在無數個夜晚望向窗外的萬家燈火,不解拼命的意義;也曾不時懷疑,放棄深入學習從小的愛好是否值得……高中的前半段日子,或有高光與亮色,我卻似乎過分焦慮與懷疑。最開始的日子,我也許過得並不快樂。
然而也沒有特別的契機,只是後來,慢慢地,開始明白一些道理。就像一直很喜歡林清玄的一句話:「由於對眼前,對當下的珍惜用心,才能不怨恨過去,不懷憂未來。」或許,把握當下的方式是相信,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已往不諫,來者可追。將對遠方的渴望化為對當下的專注,簡單而篤定,從容而赤誠,做一事專一事,輔以夢想的指引,再枯燥乏味亦能從中尋得樂趣。不在意過去的遺憾,不畏懼未來的未知,靜靜忍耐,長久期待,無論是學業,還是興趣愛好皆是這般,拋開不必要的思慮,反而在「花繁柳密處看的眼高,風斜雨急時立的腳定「。在後來的日子,胸中有丘壑,前路自成坦途。
「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慢慢地,終於開始學會不念過去,不畏將來,開始能夠尋得心安之所,明白「盡吾志而不能至,可以無悔意矣「。
這個特殊的春季,疫情的突襲打亂早已安排好的考前規劃。不只是我們,每一位國人都打響了個體的戰役,團結一致,共克時艱,為我們上著一堂堂人生大課。醫護們與病毒鬥爭,書寫大寫的人,而我們與書本為伴,做好小我的事。這段特殊的考前衝刺讓自律顯得格外重要,但此時我卻欣喜地發現,縱使外界喧囂,從前的「網癮少年」竟也開始能抵抗外物的紛擾,在書桌前一坐整天。我想,這便是信念的力量吧,那個關於北大的夢早已在心裡生根發芽,讓我以奮鬥的姿態,雄關漫道,且歌且行。於是,之後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米蘭·昆德拉曾說:「永遠不要認為我們可以逃避,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後的結局,我們的腳正走向自己選定的終點。」
回首過往,那個在東門排隊的小男孩走過童稚時的憧憬,到中學時的了解與堅守,再到如今即將步入燕園,途中或有迷惘,卻也步履不停,一點點地前進,一步步地踏入自己的夢想之地。
高考的短歌已經收尾,我也已奔赴燕園,開始一場真正的長歌行。
來源:北京大學招生辦 文字:梁峰,內容有修改
美編:童禕璐 審校:童禕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