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 李彥龍 通訊員 張斯充 井照雪 黃珩)近日,服務於雲南省保山市的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以下簡稱為:中傳研支團)7名志願者參與到了各自服務學校的公開課展示中,以研促教,展示了傳媒學子風採。
保山市實驗中學:傳媒特色
為響應保山市實驗中學「333」有效課堂教學的整體教育要求,提高研支團成員教學能力,曲翹楚、周晨暉、井照雪三名支教老師積極參與到了學校組織的教學比賽活動中。她們充分結合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要求以及自身教學特點,在趣味性教學課堂中融入了隨堂測試、小組學習、課堂小結等多個教學環節,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時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曲翹楚為舞蹈班學生上芭蕾基訓公開課。中國傳媒大學研支團 供圖
擔任八、九年級舞蹈老師的曲翹楚,精心準備了一堂芭蕾基訓公開課。紮實的基本功是成就一個舞蹈特長生的基石,這堂課看似樸實無華的背後展現的卻是曲翹楚和舞蹈班學生一個多月來的共同努力。學生的每一個基本功動作都在曲翹楚的統一調度下做得整齊劃一,無聲到位。學生和老師的完美配合,才是成就課堂最好的方法。
擔任高中編導老師的周晨暉,則為同學們帶來一堂表演拓展公開,帶領學生走近表演,揭開表演的「神秘面紗」。在課堂上,周晨暉首先通過熱身遊戲、做鬼臉,打破同學們的拘束感,解放天性。隨後,她為加強同學們的注意力和信念感,進行了「緊張和放鬆」「一隻受傷的小狗」等元素訓練。全體同學在訓練過程中所呈現的高參與度與高集中度得到了學校領導和聽課老師的一致認可,同學們課後也紛紛反映通過此節課激發了對表演的興趣。
井照雪講授普通話教學公開課。中國傳媒大學研支團 供圖
擔任高一、高二播音老師的井照雪,講授了一堂普通話教學公開課。公開課上,她讓學生站上講臺帶領大家一起做「口部操」,有效地調動起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這堂課設計了很多實踐與訓練的環節,讓學生在大量的訓練中,感受普通話的發音標準,提高吐字發音的準確度,改善方音狀況。其中,《實驗之聲》播音發聲實踐教學環節更是激發了校方對於學校廣播臺建設的熱情。學校名師工作室的教師在評課中稱此次公開課為「『333』有效課堂教學的標準示範課」。
三位支教老師的公開課圓滿成功並取得了良好的成績,曲翹楚獲「舞蹈組『最佳指導獎』」;井照雪、周晨暉獲「傳媒組『最佳展示獎』」。
施甸縣大樓中學:基礎教育
學生的反饋是老師教學的最好反饋,公開課無疑是一次教學成效檢驗的寶貴機會。每個學期施甸縣大樓中學各教研組都會組織一場面向全校的公開課,以期在老師和學生的教與學中消化知識、發現問題;在講課老師和聽課老師的講與評之中交流想法、取長補短,從而更好地積累教學經驗、提升授課能力,為學生打造更優質的課堂。本學期,來自九年級歷史組的張斯充和七年級英語組的吳浩兩位老師積極參與到了公開課的展示中。
張斯充講授九年級歷史課《君主立憲制的英國》。 中國傳媒大學研支團 供圖
張斯充授課的內容為部編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第17課《君主立憲制的英國》。張斯充首先通過God Save The Queen歌曲引入教學內容,結合多種多媒體手段帶領孩子們一起回顧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段跌宕起伏的歷史,並且引導學生利用年代尺,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進程中的主要事件和線索進行歸納,培養了學生歸納歷史事件的能力。
在評課環節,來自全校歷史教研組的教師們客觀、詳實地評價了這節課的內容,並且提出了在教學上應該結合學情,抓住考點等切實有效的意見。大樓中學教導處副主任王曉燕老師評價道:「這堂精心準備的歷史課充分展現了傳媒大學學生深厚的知識積累和人文底蘊。」
吳浩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堂聽說課,授課的內容來自仁愛版七年級英語上冊Unit 2 Topic 2 Section B,在綜合複習顏色、身體部位、國家名稱類單詞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詢問人物外貌特徵的表達方法「What does he/she look like?」,同時學習把某物給某人「give sth. to sb.=give sb. sth.」的新句型。
圖為施甸縣大樓中學公開課的評課環節。 中國傳媒大學研支團 供圖
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吳浩基本完成了既定教學目標。在之後的評課環節,來自七、八、九年級英語教研組和七年級班主任團隊的聽課教師不吝賜教,從內容和形式上充分肯定了這節課的優點所在,也指出了尚存的不足之處,並針對這些不足,提出了諸多寶貴的建議。
施甸縣示範小學:興趣引航
為了讓新成員們儘快融入施甸縣示範小學的教研氛圍,示小特採取:X+1+1提素養模式——多位有經驗的團隊教師加上一位骨幹指導教師,共同幫扶一位新教師,以此加速新教師的成長,提升教師綜合素養,構築育人共同體。2020年11月,來自中傳的兩位新老師帶來了她們的見面課。
此次見面課,喬崢講授了蘇教版四年級科學上冊《摩擦力》(第一課時),課程內容包括摩擦力的概念、生活中的摩擦力、測量摩擦力、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課上,喬崢以推手遊戲引入課程,靈活運用對話演示、分組實驗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課後,評課老師對其課程設計和教學方式表示認可,並指出了一些今後可以更加完善的地方。
楊怡祺為五年級學生們講授科學課《電磁鐵》。中國傳媒大學研支團 供圖
楊怡祺講授了蘇教版五年級科學上冊《電磁鐵》(第一課時),內容包括了認識電磁鐵、電磁鐵的性質、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和電磁鐵的應用等。楊老師以「鐵釘吸引大頭針」的小魔術,頗具趣味性地引出課題。課堂容量雖大,但教學思路清晰,環節緊湊,教學設計合理,並且注重啟發引導。
經過公開課的考驗,研支團成員展現了傳媒學子紮實的人文素養和知識底蘊,促進了新老教師間的交流,加強了教師間思想的碰撞和觀念的更新,為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起到了很好的推進作用。
目前中傳研支團共有12名志願者分別服務於保山市實驗中學、施甸縣大樓中學、施甸縣示範小學三所學校。中傳研支團將繼續抓牢「教育扶貧」的主線,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用自己的青春與熱情在雲南保山這片熱土播種知識與希望,助力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