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宗
是由印度彌勒、無著、世親(又翻譯做「天親」)創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據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因為是依彌勒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國玄奘法師譯傳此宗並糅譯十師之說為《成唯識論》,故此宗又稱法相唯識宗,亦稱慈恩宗。它的教義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總綱,以轉識成智轉依為宗旨。
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別、四正智、五如如;
自性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
二無我是人無我和法無我。
「五法」是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概括。不出染淨和主客觀,是以總括諸法。
「名」和「相」指世間有為法皆有名有相,稱為名相之法;
「分別」指人們的主觀能對事物分別認識;
「正智」指聖人清淨無漏實智;
「如如」指如實智所對真如理境。
三自性:
一是二取執著,無而謂有,起惑造業,名遍計所執;
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緣生,名依他起;
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顯二空真如為圓成實。
事物的性質不出此三種,所以叫三自性。
八識:「識」是了別認識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個有情都有這種心意識的認識作用,共有八種,就是前面列舉的八種識。
二無我:每個有情或眾生都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即一般所說的自我或靈魂叫人無我;客觀事物也沒有恆常不變的實體即自性或絕對的真實叫法無我。二無我也叫作我、法二空。
此宗教義深入分析諸法性相,闡明心識因緣體用,修習唯識觀行,以期轉識成智,成就解脫、菩提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師譯傳而成立,是印度無著、世親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法相宗祖庭——大慈恩寺
法相宗,創建者為:玄奘(600-664)。該宗又稱慈恩宗、唯識宗。還稱過瑜伽宗、有相宗、相宗。唯識宗主「萬法唯識」,宇宙間的一切均為「識」所變現,所以被稱為唯識宗。本宗以六經、十一論為依據的主要經論。
法相宗祖師——玄奘法師
玄奘(本名陳禕yī,602年-664年),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 ,其先潁川人。他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因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後玄奘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
玄奘法師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所做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偉大的是他對佛學典籍「截續真,開茲後學」的翻譯。唐貞觀十九年(645年),46歲的玄奘自印度歸國。此後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獻給了譯經事業。在長安和洛陽兩地,玄奘在助手們的幫助下,共譯出佛教經論74部,1335卷,每卷萬字左右,合計1335萬字,佔去整個唐代譯經總數的一半以上,相當於中國歷史上另外三大翻譯家譯經總數的一倍多,而且在質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為翻譯史上的傑出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