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常識58|佛教八大宗派之法相宗

2021-03-02 華滿三千

法相宗

是由印度彌勒、無著、世親(又翻譯做「天親」)創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據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因為是依彌勒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國玄奘法師譯傳此宗並糅譯十師之說為《成唯識論》,故此宗又稱法相唯識宗,亦稱慈恩宗。它的教義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總綱,以轉識成智轉依為宗旨。

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別、四正智、五如如;

自性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

二無我是人無我和法無我。

「五法」是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概括。不出染淨和主客觀,是以總括諸法。

「名」和「相」指世間有為法皆有名有相,稱為名相之法;

「分別」指人們的主觀能對事物分別認識;

「正智」指聖人清淨無漏實智;

「如如」指如實智所對真如理境。

三自性:

一是二取執著,無而謂有,起惑造業,名遍計所執;

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緣生,名依他起;

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顯二空真如為圓成實。

事物的性質不出此三種,所以叫三自性。

八識:「識」是了別認識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個有情都有這種心意識的認識作用,共有八種,就是前面列舉的八種識。

二無我:每個有情或眾生都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即一般所說的自我或靈魂叫人無我;客觀事物也沒有恆常不變的實體即自性或絕對的真實叫法無我。二無我也叫作我、法二空。

此宗教義深入分析諸法性相,闡明心識因緣體用,修習唯識觀行,以期轉識成智,成就解脫、菩提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師譯傳而成立,是印度無著、世親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法相宗祖庭——大慈恩寺

法相宗,創建者為:玄奘(600-664)。該宗又稱慈恩宗、唯識宗。還稱過瑜伽宗、有相宗、相宗。唯識宗主「萬法唯識」,宇宙間的一切均為「識」所變現,所以被稱為唯識宗。本宗以六經、十一論為依據的主要經論。

法相宗祖師——玄奘法師

玄奘(本名陳禕yī,602年-664年),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 ,其先潁川人。他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因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後玄奘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

玄奘法師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所做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偉大的是他對佛學典籍「截續真,開茲後學」的翻譯。唐貞觀十九年(645年),46歲的玄奘自印度歸國。此後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獻給了譯經事業。在長安和洛陽兩地,玄奘在助手們的幫助下,共譯出佛教經論74部,1335卷,每卷萬字左右,合計1335萬字,佔去整個唐代譯經總數的一半以上,相當於中國歷史上另外三大翻譯家譯經總數的一倍多,而且在質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為翻譯史上的傑出典範。

相關焦點

  • 中國最著名的的八大寺廟,佛教八大門派的祖庭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其中佛教文化更是傳承許久十分昌盛。而在佛教文化的眾多特質當中,寺廟作為其中的載體無疑是最為顯著的一個標誌,能夠深刻展現出佛教文化的特色與精髓。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最著名的八大寺廟,每一座都古老無比香火旺盛,佛教八大門派的起源。
  • 佛教派系簡介--超實用知識!
  • (第三篇)探索漢傳佛教宗派,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如何神秘
    禪宗,是釋迦牟尼佛教的心法,與中國文化精神結合,形成中國佛教,融化古印度佛教哲學最精粹的宗派。在佛學中,「禪定」是大小乘共通行持修證的方法,「禪定」的原名為「禪那」,又有中文的翻譯為「靜慮」,後來取用「禪」的梵文原音,加上一個譯意的「定」字,便成為中國佛學慣用的「禪定」。
  • 藏傳佛教中常見的八大修法神器
    八大藏傳佛教法器之一——法鈴 法鈴(圖源:甘孜新聞網) 法鈴是喇嘛、僧人誦經作法時手中離不開的法器之一。有碰鈴、金剛鈴等,其材質大多是銅質,造型為喇叭口,柄把呈半根金剛杵形狀,內有鈴舌,外部鏤刻著各種圖案。在藏密中,法鈴具有深刻的內涵意義。
  • 漢族佛教在中國有哪些宗派
    自從西漢末東漢初佛教傳入中國,隨著佛經譯介的發展,佛教越來越被更多的中國人所理解與接受。到了南北朝時期 ,由於佛經的大量翻譯,出現了諸多的佛教學派。這些佛教學派各自以研究某一部分佛典佛經為宗旨,獨尊一經一論,各學派分別以大小乘佛教的佛典佛經中的某一部為研習對象,進行不同的闡釋,互相辯論、爭鳴。
  • 佛教傳入中國第六階段——從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到三和理論的提出
    (一)人生佛教的提出《諦觀全集》序:「中國佛教自晚唐以來,教宗臺賢,行歸禪淨,爾後學者莫能出其方軌,而羅什、玄奘所傳大小空有之勝義,聞之者尟矣!有清末葉,楊文會居士得《唯識述記》於東瀛;隋唐古疏,後由日本集為《續藏》而問世,於是隋唐盛世之佛學,乃漸呈復興之運。
  • 【佛教常識】緣起是什麼意思
    任何事物都因為各種條件的相互依存而處在變化中,這是佛陀對世間現象的成住壞滅之原因、條件所證悟的法則。基本含義  緣起:巴利語pañiccasamuppàda。即凡是存在之法皆是由諸緣生起之義。  《清淨道論》對「緣起」作了幾種解釋:  1.
  • 從弘一大師的論書名言,引申來看佛教、禪宗對中國書法的影響
    「是字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這句話,是近代新文化運動先驅者,著名學者李叔同,在談及如何寫好書法時所說的一句話。李叔同這句話是借用了《法華經》裡的一句經文。這句話在《法華經》中的原文為「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意思是佛法是高深莫測,不可思議的,不是凡夫俗子僅靠思量就能夠理解的。
  • 【佛教常識】佛珠數目代表的意思
    拿念珠的方法     將念珠展開,右手四指下託,念佛或持咒時,從母珠(最大的那一粒)旁的第一珠起,母指下掐(<一丫),一句一珠,或一咒一珠,掐珠到母時,即刻由左向 內轉過頭來,再從母恭旁的第一珠掐起,千萬不要跨越或直掐而過母珠。經云:「不應越母珠,驀過越法罪。」「因繩線表觀音,母珠表彌陀也。」
  • 成瑋|分道合擊: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佛學部分的兩篇書評
    太虛《馮著〈中國哲學史〉略評》馮《史》下冊凡十六章,自漢代敘至清季,統名之「經學時代」,佛學內容約佔五分之一。太虛站在佛教立場指摘:「漢末來之道教與北宋來之道學,則最為錮閉削弱中國民智者也。而此書反多獎許,……此其故皆由於中國傳承之佛學,未能充分詳述,於佛學莫見其全之所致。」他認為佛學分量亟須增補,建議「改下編經學時代使三倍其量」,劃為三部。
  • 佛學基本常識,佛教傳入我國的輝煌歷史
    佛典數量浩如煙海,據國內重編大藏經的統計,擬入其中的有2300餘卷,規模之大,非其它宗教可比。然而佛典的重要性還不在於它龐大的數量,佛典無可比擬的魅力在於它所包容的博大精深的思想這些思想涉及哲學、文學、歷史、科學等諸多方面,其容量之大足以讓任何天才學者窮經皓首。了解佛典的有關背景知識,是我們了解佛典乃至佛家文化的基本門徑。
  • 學「法相唯識」,踏踏實實向上走!
    我們把佛教分三個階段(單元),第一個階段是根本乘,一般也叫部派佛學,是原始佛教直接流傳下來的,還是保持以前的形式;第二個階段是瑜伽的階段,是從根本佛教發展到大乘的
  • 佛教東傳中國,八大佛教分支戒律森嚴,為何密宗會有歡喜禪?
    佛教我們都知道,在古印度發源,早在東漢的時候就傳進我國,從此在中國向四面八方傳去,東渡日本南下緬越,宗教文化發展迅速,到了今天,已經成為了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佛教分支之一·密宗。佛教傳到中國,由於理念各不相同,因此因地制宜,在中國分成了八個派別,其中我們最熟悉的是佛教就是禪宗,是達摩祖師一脈相傳,千百年來,禪宗都是中國影響最大,最為成熟的教派。除了禪宗之外,還有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律宗、淨土宗以及密宗七大教派,此八大佛門分支同出一門,卻有個不行同,而其中以密宗為最。
  • 佛學教本·律宗 (一) |詳述「戒律」的重要性及2種「菩薩戒」!
    第一課 律宗 (一)一、戒律的重要性律居三藏 (1) 之一,為佛門七眾 所共修,釋尊入滅時,曾咐囑阿難:「佛涅盤後,汝等以戒為師,依之 修行,能得出世。」又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 後乃見,因見佛性,得成正 覺。」
  • 杭州佛學院女眾部2020年佛教外語專業招生簡章
    經過二十多年耕耘,杭州佛學院目前已發展成為擁有佛教教理院、佛教藝術院、佛教外語院、以及佛學研究所等多個教學與研究機構的綜合性佛教學院。其中,佛教外語院承擔佛教外語的教學與研究。 佛教外語院位於風景如畫的杭州市,坐落在國家級5A旅遊區——西湖風景名勝區三天竺法鏡講寺內,毗鄰國家重點寺院杭州靈隱寺、觀音靈感道場上天竺法喜講寺、錢塘第一勝地杭州永福寺以及杭州佛學院老校區中天竺法淨禪寺、新校區法雲校區。
  • 佛教生活系列之九:漢傳佛教僧服的演變
    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僧人們還是披著赤衣。由於北方的寒冷氣候,僅僅三衣是不能禦寒的。根據佛陀允許蓄百一長物的規定,在三衣之外再加上其他衣服,這就是僧衣中的「聽衣」。總體來看,漢傳佛教僧服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常服,對漢地原有的服裝規定了顏色,稍微改變其式樣而成為固定的僧服,主要禦寒之用,也是僧人日常穿著的衣服;另外一類是法服,就是三衣之類,僅在作法事之類的活動穿著。三衣式樣及顏色的演變三衣原來展開像一塊方形大床單,它的穿著方法是將整塊布的一邊由左肋批到右肩上。
  • 法尊法師武昌佛學院的「活字典」
    他向總統秘書面陳佛教改革的構想,提出了舉辦新式僧教育培植僧才的建議。他提出「教理、教制、教產」要進行三大革命。反對傳統的重「鬼」重「死」的「死人佛教」,改為重「人」重「生」的「活人佛教」,即以與生活相結合的「人間佛教」,社會各界為之矚目。後來,北洋民國政府總統徐世昌手書「南屏正覺」匾額贈與太虛,段祺瑞也派人與之接觸。在多方信士的要求下,太虛大師決定在式昌創建佛學院。
  • 現代元素英語、iPad步入中國佛學課堂
    中新社桐柏4月8日電 題:現代元素英語、iPad步入中國佛學課堂  中新社記者 李志全  僧人念起了「ABC」,執教的法師手持iPad。對於中國漢傳僧侶而言,「青燈伴黃卷」已不再是唯一的禪修方式。  8日,伴隨著河南佛教學院的落成典禮,也讓河南這個佛教大省有了第一所從事現代僧伽教育的佛教高等院校。
  • 唐朝的佛教文化對日本佛教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有多大
    日本學問僧到達長安後,多在西明、慈恩、興善、青龍、福壽、薦福、龍興等寺和慧日道場學習,由於他們的努力,使唐代流行的佛教各宗相繼傳入日本,歷史上稱為南都六宗。佛教的傳播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媒介。隨著佛教的東傳,文學、藝術、建築、繪畫、雕塑、醫藥等方面也進行了廣泛的交流。日本人唐學問僧、請益僧在這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道昭於公元653年入唐,在長安從玄奘學法相宗。
  • 佛教禪宗文化之六祖慧能
    在佛教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劇烈碰撞之下,一個嶄新又更具有使用兼職的宗派產生,這就是禪宗。這起源於菩提達摩(禪宗初祖)將禪學傳播到了中國。留有偈云: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成自然。使他再度一戰成名就是法性寺的法會。在現場他遇到兩個和尚在吵一個問題。風和彩旗哪個在動?一個說風動。有風就動起來,每風就垂下來。另一個說彩旗在動。如果風動的話,為什麼讓彩旗動,卻不讓山動。可見不是風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