楝樹子燒灰研末。每服三五錢,黃酒調下,即愈。
軟癱
樺皮燒灰為末。每服二錢,酒下,久服自效。
骨痿
何首烏一斤,牛膝半斤,煉蜜為丸。每酒服五錢。
二便關格
皂莢燒研,粥飲下三錢,立通。
燥結
輕粉五分,砂糖一彈丸,搗丸梧子大。每服五丸,臨臥溫水下。
治小便頻數有餘滴腰膝冷腎囊溼兩腳無力
故紙(鹽水浸酒炒,二兩) 白茯苓(一兩) 沒藥(五錢,去皮)
共為細末。用黃酒浸,高藥一指,煮化和沒藥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白湯下。
小便閉脹不治殺人
蔥白三斤,切炒帕盛二個,更換熨小腹上,氣通即便。
癃淋
馬齒莧搗汁飲。
地髓湯
治五淋小水不利。莖中痛欲死。
牛膝(一兩洗淨)
水五鍾,煎一鍾,去滓,加麝香少許研調。空心服。
小水不通方
芒硝一錢研細末,以龍眼肉包之,細嚼咽下立愈。
□
舊麥草帽一頂,煎水飲之,即通。(大便閉結同此)
治小便淋痛方
用蜀葵花根,洗銼水煎五七沸,服之如神。若淋血加車前子一錢,同葵煎服。
萃仙丸(專治遺精)
沙苑蒺藜(八兩) 蓮須(四兩) 芡實(四兩) 山萸肉(四兩) 枸杞(二兩) 川斷(二兩) 龍
上金櫻子膏二兩,白蜜十兩,共和為丸。每服五錢,清早淡鹽湯下。
無夢遺精
韭子一兩炒研。每酒服二錢。並治白濁盜汗。
夢洩
用豬肚雄者一個洗淨。杜仲半斤,用線縫固,煮爛去藥。連湯食盡即愈。此方又能治腰疼神效。
治自汗
黑豆淘洗磨成豆腐漿。鍋內熬熟結成皮,每食一張,用熱黑豆漿送下即效。凡人每日清晨吃黑豆漿,大有補益,可以免癆病之患。
治盜汗
用雞蛋五枚。將外殼周遭輕輕敲碎,不可損傷內之白皮,浸童便內一晝一夜,取出,用冷水漸漸加火煮熟食之。二次即愈。凡人每日清晨食二三枚,大有補益。
治盜汗方
蓮子七枚,黑棗七個,浮麥一合,馬料豆一合,用水一大碗,煎八分服之。三劑全愈。
黃膽取黃法屢試屢驗
用竹連紙一張,裁為四條,筆管卷如爆竹式。將一口用糊粘固,外用黃蠟一兩,鐵銚熔化。將紙筒四圍澆勻,不可使蠟入筒內。令患者仰臥,將蠟筒套在臍上,再用面作圈,護住筒根,勿令倒,勿令洩氣。筒頭上點火,燒至筒根面圈處,剪斷。另換一新筒再燒。看臍中有黃水如雞子清者,取出。輕者燻三五筒,重者燻二七或三七或七七筒,總以取盡黃水為度,神
治黃膽如金方
晴明天氣時,清晨勿令雞犬陰人見。取東引桃根,細如箸若釵股者一握,切細。以水一大升煎,空腹頓服。服後三五日,其黃離離如薄雲散開,百日方平復也。黃散動可時飲清酒一杯,則眼中易散,否則散遲。忌食熱面豬魚等物。
黃膽尿赤
頭髮燒灰,水服一錢。日三次。秘方也。
黃胖病方
馬蘭頭根,杵汁半碗,衝酒服之。每日一服。半月即愈。
羊癇風方
甜瓜蒂(七個研細) 白礬(一錢)
無根水調送下,即吐痰。過五日再吃一服,全愈。
羊頭風病(俗名羊纖風)
黑羊糞,瓦上焙乾。為末一錢,糖湯下。
狂跳邪語
陳細茶、白礬、各三錢為末。飯搗丸,梧子大。硃砂一錢,研細為衣,發時服三錢。
失心癲狂
真鬱金七兩,明礬三兩,為末。薄糊丸,梧子大。每白湯服五十丸。
多年內傷(此方憑醫看準)
冬瓜子為末。溫酒服之。
治傷寒初起方不拘男女老少皆宜
元參(一兩二錢)
水二鍾,煎一鍾,去渣趁熱服。蓋暖衣被,出汗即愈。小兒減半用之。此方系仙傳。
傷寒點眼方
粉甘草(六分) 冰片(四分)
病起一日至六日,男左女右點之,出汗即愈。如過七日,不論男女兩眼並點,神效。
專治結胸停食傷寒糟蒲餅
陳香糟(六兩) 冰姜 菖蒲根(各四兩) 鹽(二兩)
共研勻炒熟為餅,貼胸前痛處,以火熨之,內響即去。如口渴任其吃茶水。待大便利下惡物,即愈。
雞子飲(專治狂走傷寒)
用出過小雞的蛋殼,泡湯服即睡。
治瘟疫傷寒時症或飯後氣惱心口脹悶填塞不舒方
上好蒸酒,燉熱。將布二塊,蘸酒,自胸向下擦抹。如布冷,另換一熱布,輪替擦抹。如此數次,病氣下通,即能大便而痊。
此非誤下陷胸之症,故治法不同於用湯液。誠補古法之所不及者也。
治瘟疫傷寒時氣方(少宰奉倩李先生傳)
麥冬(三錢,去心) 烏梅肉(三個) 芫荽梗(三十寸) 燈心(三十寸) 竹葉(三十片) 紅棗(三枚,去核)
水煎熱服。少宰雲,此系秘方最效。
秘傳除瘟救苦丹
專治一切瘟疫時症、傷寒感冒,無論已傳經、未傳經。大人每服一丸,小兒半丸。涼水調服,出汗即愈。重者連進二服。未汗之時,切不可食熱湯熱物。汗出之後不忌。此丹百發百中,奇效無比。有力者宜修合以濟世最妙。
瓜兒天麻 麻黃 乾薑 松蘿茶(各一兩二錢) 綠豆粉(一兩二錢) 甘草 硃砂(飛過) 雄黃(飛過,各八錢) 生大黃(二兩)
上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收瓷器內,勿令洩氣。
闢瘟丹
紅棗(二斤) 茵陳(切碎八兩) 大黃(切片八兩)
加水安息更妙。如無亦可。以上三味合一處。清早燒能卻時症瘟氣。(水安息系外洋來者大藥店方真)
陳宜仲嘗夢神人語曰∶「天災流行,人多死於疫癘。惟服大黃者生。」事見宋史。(說儲)
頭面腫大如鬥,二目難開。危急者,服之奇效。
牛蒡子(炒香研) 苦桔梗 荊芥穗(焙) 家菊花 黃柏梢 龍膽草 防風 羌活 連翹(去心) 蔓荊子(去蒂焙) 薄荷葉 本 元參 白芷 升麻 川芎 生甘草(各三錢)
上藥共合一處。入淨砂鍋內,注水十碗。在病患房內,炭火慢熬,至五碗為度。去渣將病者仰臥,以小鍾徐徐灌之,勿令間斷。服完其腫自消,須善調養數日,再服清胃之藥,必無後患。
蝦蟆瘟
頭項腫大。福建靛花研細三錢,和雞子清一枚,燒酒攪服。側柏葉搗自然汁,調蚓泥,燒研敷。(靛花染坊內可覓)
治頭風不拘偏正立刻止疼方
硫黃(一錢) 川椒(取紅色者去黑子為末,三分)
上二味拌勻,溶成小餅。左疼塞左鼻,清涕從右鼻出;右疼塞右鼻;正疼左右俱塞。清涕流盡即愈。神效。
治偏正頭風燻鼻方
本(五分) 細辛(五分) 香白芷(一錢) 辛夷(八分)
共研細末,分為四分。用紙四條,卷實將火點著,以煙燻鼻。日燻二次,即愈。
頭風
用陳蕎麥麵作餅,趁熱貼於頭上患處,外用絹紮好。出汗風毒收盡入餅內。兩次即愈。
治噎隔反胃回食水谷不進即刻回生方
夏月中伏天糞坑中蛆,愈大愈好。撈出以長流水洗淨。用桶瓦二個,盛蛆在內。鹽水和泥將瓦兩頭封固。木炭火 一炷香, 至蛆身黃色。如尚未黃,再入砂鍋焙黃。最忌用鐵器銅器。每服用黃蛆(一錢五分,研末) 細松蘿茶(七分五釐) 廣木香(一分五釐,研末)制豆蔻(四分五
共研極細末。五更時空心溫幹,燒酒半茶鐘調服。如不能飲酒者,水酒調下。切忌麵食葷腥數日。
治翻胃神效方
用極大枳殼兩半個,去內穣。將真阿魏六七分,杏仁去皮尖十餘粒,共搗爛入枳殼內。將兩半殼合口,外用綿紙裹好,線紮緊,入滾水內。大火煮半日,取起去殼,內藥將殼焙乾為末,燒酒送下。重者不過二次即愈。初起者神效,久難見功。
治噎食神驗方
生薑不拘多少。五月五日午時,用布袋藏好,浸於不見天之東廁內。四十九日取起,掃去穢物,懸空吊曬極幹為末。病二年者,用薑末三分。病一年者用薑末二分,入麝香一二釐,衝白滾水與病者吃下,只一服而愈。服藥後不可輕叫病患吃飯。先須飲米湯一日,次日方可少吃稀粥,五六日後漸漸吃飯,總以少吃為妙。忌葷腥鹽醬,並醬小菜五十日,永不再發。
此方極效無比,有力者宜預製以救人最效。
治噎食轉食奇方
黃鱔魚一條,用無灰黃酒,量魚大小酌酒多寡,煮酒幹為度,連皮帶骨用淨砂鍋焙存性,研為細末。病勢重者,每服三錢;輕者每服二錢五分為止,不可多用。黃酒調服。若在上半月其效尤速,下半月其效較遲。三服見功,五服全愈。愈後宜服淡飲食,陸續吃稀粥可以。
忌一切思慮、籌畫、氣惱。葷腥椒酒,色慾房勞,尤宜慎之。轉食用靛花水送下。噎食轉食。服藥後,恐大寒,常吃些薑湯尤妙。
治九種心胃疼諸藥不效者此方神效
附子 黃連(各一錢) 白芍(五錢)
水煎服即愈。寒熱乘於心胃之間,兩相攻戰,所以作痛。此方黃連平心火,附子去胃寒。
而白芍入肝平木,不使克其胃,又去鬱生心血,譬如兩人爭鬥,有和事人,自然紛解也。所以諸藥不效,服此神效耳。
治九種心疼胃氣疼神驗方
千年鍛石(一兩) 生熟白礬(各五錢)
共為末。薑汁為丸,梧子大。或薑湯,或燒酒送下七丸,即愈。有力仁人,修合以濟世,功德無量。
治九種心胃疼痛方
病發時用艾葉十斤,揉碎在銅杓內炒。(不可住手用箸動撥)將鹽滷(豆腐店內不曾加水者)半小鍾,傾入候焙乾倒出,研末用。熱燒酒一杯,送下。俟腹內作響,或降氣,或吐出清水,即愈。
此方須現制現服,隔夜即不效,見雞犬陰人即無效。服後須戒茶鮮肉三日。愈後每逢初一十六日,用淡鹽湯吃一服,永不再發。吾母太夫人,生餘之時,因得此症,歷久不愈,遍覓醫方,未獲其效。餘因立願如得應手奏功而不再發者,即當公之大眾,廣救疾苦。昨承乏雲閒,得此方於定海許進,一服而愈,不復再發,真仙術也,不敢自秘。謹刊刻流傳,以廣益效。
治胸胃肚腹疼方(香元散專治此症驗)
香附(一兩,醋炒) 蟾肚鬱金(一兩炒) 元胡索(一兩,酒炒) 廣木香(二錢)
共為細末。好酒送下,滾水送亦可。
治胃疼方(貴州南龍府經廳周夢龍傳雲平淡屢效)
紅棗(七枚去核,搗爛) 橘皮(三錢) 生薑(三錢)煎服。
治胸膈疼方(屢驗密雲縣牛欄山楊醫傳)
韭菜汁半鍾,服下即愈。止疼, 此方胸以上皆可用。
治胃氣痛方
良姜(酒浸,曬三次) 香附(醋浸,曬三次)
俱為末。若因寒而起者,良姜用二錢,香附用一錢。因怒而起者,用香附二錢,良姜一錢,加生薑汁一小匙,米湯調服。
二賢散
治脾家冷積,每食已輒胸滿不下,百藥不效者。兼治一切痰氣特驗。
真橘皮(一斤柑橙,勿用去穣) 甘草(四兩) 鹽花(四兩)水五碗,慢火煮二味令幹,焙為末。每服二三錢,白滾水衝服。
按方勺泊宅編雲,伊芳舅莫強中,令豐城時得此病。偶家人合橘皮散,因取嘗之,似相宜,遂連日服之。一日忽覺有物墜下,大驚目瞪,自汗如雨,須臾,腹痛,遺下數塊,如鐵彈子,臭不可聞。從此胸次廓然,其疾頓愈,蓋脾之冷積也。
治十種水病腫滿喘促不得眠臥
螻蛄(五枚)即北人呼為拉拉呼者,焙乾為末。以飯湯調半錢服之。二日進一服,陸續隨加,加至一錢。以小便通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