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Instagram換了個新logo,這事兒一下子在網絡上引爆了。不過這裡並不會討論它到底醜不醜,而是我們如何在「公共場合」批判性的審視設計。
這張動圖很多人都在轉發,尤其是設計師們。
Credit by Cody Sanfilippo
說實話,這動圖確實挺搞笑的,不過這位豎起大拇指的男孩也挺百搭的。然而在這背後有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類似這樣的玩笑在娛樂大眾的同時也傳遞著對於設計的誤解:設計是個特別簡單、不需要深刻的審美的小練習。在大品牌進行redesign的時候基本上都會發生這樣的事兒(Medium、Uber等等)。
假設你從來都沒有設計過icon,我們一起來看看設計一個icon到底是怎樣的流程。下面的例子是我最近剛完成的Hello Weather的app icon。
1、提煉出app(或者是品牌)的宗旨和核心概念,然後轉化為視覺符號;
2、根據不同平臺的設計規範調整設計比例和色彩使用。這在跨多平臺的時候會非常難;
3、試著讓icon稍微顯眼一點,但不能太過,免得引起大家反感;
4、找到一個好的配色方案,不僅要有較好的對比,也要能適用於不同場景(暗色背景、亮色背景或者是圖片背景之類的)。
如果有必要的話最好也能和簡單的黑白字形靈活搭配。
還有一點,一個app的icon可不只是一個icon,而是一組icon。大到512*512,小到16*16,有不同的尺寸,還要足夠清晰。
iOS 中 icon 的尺寸變化
這些都只能在一個小小的方塊裡完成。
所以,設計一個icon比它看上去要麻煩得多,也還有很多約束要考慮。很多有著設計思維的公司或企業不是腦袋一拍打開AI東拼西湊20分鐘搞定,他們在確定最終版本前多半花了一周甚至一個月的時間來設計和測試幾十種版本。
選擇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好比最終你挑出了兩個版本,沒有辦法說用哪一個是對的,但無論你怎麼挑,別人都會說你的選擇是錯誤的。一大波人像是突然有時間似的和你說「你用不用紅色無所謂」,又有一些人會說些毫無意義的空洞的話。
在推出新版本的icon的時候確實需要足夠的勇氣和厚臉皮。或許在沙坑裡躲一段時間會好一點吧。
在推出品牌重塑之後面對網絡反饋有些設計師會這麼做
總的來說,設計一個icon要比海上回收火箭簡單得多,但它同樣不是兒戲。在你操作的時候會很難,想要做好的話更難。所以每個人都想設計個app,但真正去做的沒幾個。對那些認真付出勞動成果的設計師,我們應該多些尊重。
在推出新的設計或者是大的改變的時候多些掌聲和支持,分享一些積極的想法和有建設性的評論,這才是良性的互動。一味地談論好看和不好看的可不是設計師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