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沙龍第153期:穿越宇宙的一百種方式——從諾貝爾物理學獎談起

2020-12-16 中國數字科技館

諾貝爾物理學獎一直是幻圈內為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從今年宇宙天體物理再次拿獎開始,「黑洞」「系外行星」等關鍵詞的熱度更是一直居高不下。

對於科幻作家來說,神秘的宇宙深處,依然是寫作靈感的源泉;和在未知領域艱難探索的科學家們相比,究竟誰能對宇宙做出更準確的預言?

這次青稞沙龍第153期,我們邀請到了三位嘉賓:以技術派硬核科幻寫作大獲好評的著名科幻作家、中國科幻銀河獎得主謝雲寧,著名青年科幻作家、銀河獎最佳新人王諾諾,以及天文專業研究學者、專家羅瑞博士,三位科幻+科普圈大拿,來了一場思維之間的密集碰撞。

每次青稞沙龍在開始前,群眾的呼聲就十分熱烈。這次由科幻圈的顏值擔當王諾諾老師擔任主持,更是在活動開始前就掀起了一波小高潮!(就說你有沒有搬小板凳蹲守!)這次我們篩選了60名觀眾到現場與大佬們近距離接觸,同時還中國數字科技館官網、百家號、科幻世界B站、直播地球APP進行同步直播,線上共有超5萬人觀看。

按照慣例,來溫習下:

青稞沙龍到底是個啥?

「青稞沙龍」是中國數字科技館主辦的品牌活動。其中的科幻系列與科幻世界雜誌社合作,邀請中國知名科幻作家、研究者與評論家登臺,圍繞科幻小說、影視中的科學想像和科學哲理展開深入探討,為科幻文學愛好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線下交流和學習平臺。此次活動是中國數字科技館「青稞沙龍」品牌活動的第153期。

本次青稞沙龍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前半場由謝雲寧和羅瑞兩位老師分別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演講。

謝雲寧老師主講的是今年因「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羅傑·彭羅斯。他從彭羅斯的生平、與霍金的交情以及發現黑洞的緣由講起,深入淺出地為觀眾解釋了黑洞奇點論、A.I.不可智能論、量子意識論、共形循環宇宙學、彭羅斯階梯等等平時在我們看來可望而不可及的名詞。

羅瑞博士的演講主題是「人類對系外行星的探測」。自從人類知道了地球並非宇宙中心,就開始猜測或許有地外文明的存在;但對太陽系行星的探索並未找到生命跡象,於是人們便把目光伸向了系外行星。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手段來說,系外行星的探測是比較困難的,因為行星不會發出可見光,同時質量也比恆星更小。羅博士例舉了包括徑向速度法、掩星法等探測方法,用生動的圖形直觀地解釋了人類對系外行星的探索手段。

我們為什麼要探索系外行星、探索宇宙?或許是為了回答三個「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宇宙中孤獨的文明嗎?我們要到哪裡去?而這些答案,只能由時間來回答。

活動後半場則是由三位嘉賓開展的一場「圓桌對談」。對談活動由知名青年科幻作家王諾諾主持,王老師生動活潑的主持風格和兩位24K純理工科嘉賓完美契合,整場活動頻頻爆梗的同時也乾貨滿滿。小編摘錄了一些精華部分,一起來看看三位都說了什麼吧!

王諾諾:現在網評很多科幻作品都是「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風格跳躍,虛擬世界;解釋不通,穿越時空;不懂配色,賽博朋克」,各位老師如何看待這個說法?說一個您印象特別深的科學+科幻結合的例子呢?

謝雲寧:我看待這點還是比較包容的。其實彭羅斯的「量子意識論」科幻小說裡也有用到,比如講人死後會以量子態漂浮在宇宙中。印象深刻的科幻科學結合例子的話,我舉一個我自己非常喜歡的一位英國作家史蒂芬·巴克斯特的《致命接觸》。他的這部小說點子很妙,都是以科學理論去一步步推導結果。小說開始是講人類為了探測地外行星,用了一束雷射打在半人馬座最近的一顆行星上,按理說這束光在多少年後會回到地球,但結果並沒有,並且在那之後整個太陽系都開始模糊化,人們才發現整個宇宙都是虛擬的——人類投出的那束光超過了計算機的運行範圍。這部小說推薦大家都去讀一讀。

●印象深刻的關於黑洞的描寫?

謝雲寧:我的處女作《回溯》裡就講了黑洞。當太陽系毀滅後,很多年後人類再回到太陽系,想了解這麼多年究竟發生了什麼,就去尋找銀河系中央的黑洞並且撞擊它。因為我們知道黑洞不只是吸收物質,它也會以某種形式把吸收的物質反饋到宇宙中。通過這樣的方式,人類通過黑洞反射出的影像,了解到了漫長的歲月裡銀河系的演變。還有一篇是綠楊的《黑洞之吻》,以及更早的時候鄭文光的《飛向人馬座》,還有最近逝世的日本作家小林泰三的《看海的人》,關於黑洞的作品太多了,我就不佔用大家時間一一例舉了。

●《星際穿越》中關於穿越黑洞的描寫,是否真的有實現的可能?

羅瑞:科幻作品中關於黑洞的描寫其實是有理論支撐的,但真正在穿越黑洞時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我們的身體是由分子原子組成的,在強大的引力場和時空扭曲效應之下,我們身體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否還和原先一樣,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為什麼直到90年代,第一顆系外行星才被發現?

羅瑞:因為系外行星運動速度非常緩慢,在觀測的時候就需要很精密的光譜分析,這樣的觀測手段在八九十年代才逐步建立起來。還有個關鍵問題是,不是說誰觀測到了就算數——發現一顆系外行星是需要得到國際天文學界的認可的,這個過程也是很漫長的。

●科幻作品中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對系外行星的想像?

謝雲寧:系外行星是科幻小說永恆的主題嘛,有篇小說叫《引力使命》,講的是一顆系外行星上的重力是地球的幾百倍,有一枚空間探測器墜毀在這顆行星上,發生了一系列的故事,人類如何突破它的物理限制來逃脫就變得很有趣了。

●系外行星上會有生命甚至文明嗎?

羅瑞:雖然我們現在發現的系外行星有幾千顆,但其實沒有幾顆是適宜人類生存的。雖然我們說人類生存需要滿足固態巖體和液態水兩個條件,但是對於孕育生命來說,這兩個只是基礎,實際上人類的生存條件比這個要苛刻太多了。所以我認為銀河系中出現文明的概率是非常低的。有科學家也計算過出現文明的概率,但這個計算也只是建立在眾多生存條件中的一小部分之上而已。

王諾諾:

我之前看過卡爾·薩根的一個假設,他認為有種生命可以在木星大氣層高處長期生存的,雖然這個理論沒有得到驗證,但人永遠無法想像自己沒有見過的東西,所以銀河系或者更遠的距離裡,也許會有生命以我們不熟知的形態存在著也說不一定。

活動結束後,現場觀眾的提問也十分踴躍。現場和直播間的觀眾都在積極地發表自己的觀點。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更加確切地相信,地球是一顆極其幸運的行星,在滿足了無數個自然條件之後,孕育了生命並進化出高等文明,我們會對現在的生活倍加珍惜。

生命才是宇宙最偉大的創造。雖然科學結果告訴我們,人類很可能是銀河系中唯一的孤獨文明,但我們的目光將繼續延伸,畢竟再小的概率乘以無窮大,其結果也可能是大於一的。

所以感謝科學家們開墾的堅實土地,也感謝科幻作家們用想像力將這片土地的邊界拓展到更遠。

相關焦點

  • 青稞沙龍第153期:從諾貝爾物理學獎談起,我們為什麼要探索...
    100多年前,在諾貝爾獎設立之初,物理學就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學科,在諾貝爾本人設立五大獎項的遺囑中,最先提到的也是物理學。諾貝爾物理學獎主要集中在四個領域,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凝聚態物理、原子分子及光物理。
  • 外太空影像致敬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
    12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外太空的影像被投射到市政廳的外牆上,向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三位獲獎者致敬,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在12月5日至13日舉辦光影秀。
  • 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對深空和未解之謎的研究
    (獲獎者影響了我們今天看待宇宙的方式,以及未來的發現。)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一個革命性的宇宙模型,因為它的結構和其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演變的情況,以及首次發現太陽系外有一顆類太陽恆星的系外行星的研究。諾貝爾物理學獎宣布將由加拿大裔美國宇宙學家和物理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與日內瓦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米歇爾·馬約(Michel May 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的團隊平分,皮布爾斯的成果是建立了一個宇宙模型,米歇爾·馬約(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的團隊的成果是成功首次尋找到了系外行星。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帶你了解
    根據諾貝爾網站消息,彭羅斯於1931年出生在英國,現為牛津大學教授。彭羅斯曾以「奇點理論」等相關研究與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創立了現代宇宙論的數學結構理論,二人還曾共同榮獲沃爾夫物理學獎。沃爾夫物理學獎被認為是除諾貝爾物理學獎外,物理學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
  • 諾貝爾物理學獎索恩擔任顧問,《星際穿越》重映再現蟲洞與黑洞震撼...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8月2日,好萊塢大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經典科幻燒腦巨製《星際穿越》將正式重映。7月31日,片方曝光了「宇宙奇觀」版製作特輯及海報。諾蘭聯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基普·索恩,首次以科學的方式在銀幕呈現宇宙蟲洞與黑洞奇觀,造就了影片令人嘆為觀止的震撼視效。「宇宙奇觀」版製作特輯講述了《星際穿越》中令人嘆為觀止的蟲洞及黑洞奇觀,從構思到最終展現的整個過程。
  • 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做編輯是種什麼體驗?
    羅傑·彭羅斯,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因在黑洞形成以及相對論的相關理論的有力預測成為獲獎者之一。而彭羅斯的四部主要著作《皇帝新腦》《宇宙的輪迴》《時空本性》《通向實在之路》的簡體中文版的背後,離不開湖南科技出版社吳煒和她的同事們辛勤的勞動。
  • 諾貝爾物理學獎小知識
    ——截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了113次,沒有頒發的六年分別是1916、1931、1934、1940、1941和1942年。 ——從1901年至2019年,共213人次獲獎,實際獲獎個人為212人,因為美國物理學家John Bardeen於1956年和1972年兩次獲獎。
  • PUP作者喜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原創 PUP 普林斯頓讀書匯榮譽歸於深邃星空和宇宙的探索者。10月6日,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榮幸地迎來了第46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作者,牛津大學教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今年,三位科學家再次共享這一殊榮。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研究的是黑洞!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揭曉的熱度還沒散去,當地時間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在瑞典科學院揭曉。2019年的物理學獎得主,因在宇宙學和地外行星相關領域的研究貢獻,被讚譽「徹底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 《星際穿越》在大銀幕首現蟲洞與黑洞震撼畫面
    電影《星際穿越》劇照由好萊塢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經典科幻燒腦巨製《星際穿越》國內重映定檔8月2日,今日曝光了「宇宙奇觀」版製作特輯及海報。諾蘭聯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基普·索恩,首次以最科學的方式在銀幕呈現宇宙蟲洞與黑洞奇觀,造就了影片令人嘆為觀止的震撼視效。記者獲悉,此次發布的「宇宙奇觀」版製作特輯講述了《星際穿越》中令人嘆為觀止的蟲洞及黑洞奇觀,從構思到最終展現的整個過程。
  • 這些有趣的數字,讓你對諾貝爾物理學獎知道多一點
    這些有趣的數字,讓你對諾貝爾物理學獎知道多一點2020-10-06 19:50:46 發布來源:新華社新華社北京10月6日電 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頒發一百多次。宏觀至宇宙探索,微觀至原子結構,都是物理學獎得主們的研究領域。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引力波之父:好奇心是創新的源泉
    、院士卡德維爾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什教授;諾貝爾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謝克曼教授參與京領榜單發布會暨諾獎創新論壇,並在與會嘉賓共同見證下重磅發布2020中國國際學校系列排行榜。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巴裡·巴裡什(Barry Clark Barish)受邀在京領榜單發布會暨諾獎創新論壇上發表了精彩演講。
  • 跨越時空的經典,《星際穿越》票房再度奪冠
    《星際穿越》在國內的首次放映時間14年11月12日,公映第一天也拿到了當日的票房冠軍,3730萬元票房一騎絕塵。一部好的影片必然會經過時間的檢驗,如今《星際穿越》再次奪冠恰好證明了這點。《星際穿越》是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於2014年執導的一部原創科幻冒險電影,由四位知名影星馬修·麥康納、安妮·海瑟薇、傑西卡·查斯坦及麥可·凱恩主演,陣容相當強大。電影講述了一隊探險家利用他們針對蟲洞的新發現,超越人類對於太空旅行的極限,從而開始在廣袤的宇宙中進行星際航行的故事。
  • .| 基普·索恩:他秉持科學「信條」 ,卻愛在好萊塢「星際穿越」
    他與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和巴裡·巴裡什(Barry Barish),因在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項目及引力波探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共同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索恩出生於科研世家,從小熱愛科學。他說:「科學本身有很多樂趣,你每天研究它,每天都會有新的變化或驚喜。」
  • 諾貝爾物理學獎第4位女性獲獎者誕生!盤點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那些...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北京時間10月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獲獎者因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而獲獎。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發現,相對論的一般理論導致了黑洞的形成。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你了解...
    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主席戴維·哈維蘭德(David Haviland)表示。他認為,正是今年獲獎者的發現,為研究緊湊和超大質量天體開闢了新天地,但是這些奇特的物體仍然向人類提出許多問題,激發著人們通過未來的研究給出答案。 數說歷史上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頒發一百多次。
  • 諾蘭《星際穿越》8.2國內重映 包含IMAX版本
    諾蘭《星際穿越》8.2國內重映 包含IMAX版本 時間:2020.07.24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CC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他發明了「雷射鑷子」,曾...
    賈浩楠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9月21日,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在美國新澤西的家中去世,終年98歲。10月4日,他的親屬向外界確認了這個消息。
  • 遇見世界遇見你——華為瀏覽器推出Meet X沙龍 首場聚焦科技與人文
    如何讓敦煌壁畫穿越下一個千年?200年前的「文科生」如何通過哲學推演「發現」黑洞? 12月19日下午,深圳萬象天地華為全球旗艦店,華為瀏覽器深度內容分享平臺「Meet X」沙龍上,腦極體創始人王凌風和現場的華為用戶,探討了科技對人類文明的影響和塑造。
  • 這位89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有一個令人咂舌的家族
    點擊摺疊宇宙關注我們 打開摺疊宇宙,看見跨界未來 科幻、科技、腦洞、哲思 教養方式?代際資源?經濟基礎?是Nature還是Nurture、先天還是後天? 但是現實生活遠遠比電影複雜。 看完今年這位諾獎得主的故事,你會有什麼樣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