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執行:賴小玲
中國的傳統木雕雕塑,有著厚重的宗教色彩和根深蒂固的工藝技法。有所突破的木雕雕塑,需要「以刀代筆」表現出立體靈動的情境語言和整個作品在空間裡釋放出律動獨立的韻味。
「木雕雕塑最後呈現的,並不只是作品表現的形象,更多是內在的神韻,歸付為一種對生活認知的寄託和方式。」雕塑藝術家史俊賢反覆提到,雕像並不是簡單地根據木雕表象「造像」,而是描繪內心對作品的理解,描繪和表現古代木雕的內在精神。他大膽創新、積極探索、另闢蹊徑,讓「巧」木表現出獨特的「刻」意。
作品《魂》
作品《思》
孜孜以求 厚積薄發
閩南地區素來以弘揚傳統工藝美術為榮,在當代藝術領域也是人才輩出,不乏值得閩南人引以為傲的藝術家,如蔡國強、黃永礎、邱志傑等蜚聲海內外的藝術大師。他們的當代藝術作品無論從觀念還是在表達上,都激勵著閩南地域的藝術家們對新觀念、新形式的渴求與期待。
史俊賢年幼時,就顯露出藝術家的天賦。出身於書香門第的他,深受文化薰陶,四歲時開始學習書法、繪畫,七歲就在東街鐘樓擺攤賣春聯。他從小跟隨母親到泉州工藝公司玩,接觸許多從事不同手工藝的匠人,這樣的經歷讓他在手工製作中表現出獨特的悟性。泉州城中的廟宇造像、老厝裡的雕梁畫棟都是他最自然、最親近的藝術範本。這些無聲的圖像資源,成為他木雕研習路上最感性的幫助,並逐漸鍛鍊出他觀察細膩的心性,隨之將這種能力轉移到形體雕刻中。
他的才華在他整個青春期都被反覆發現——無論是做學校的海報設計,還是參加市裡的書法比賽,或在開元寺幫忙手繪旅遊商品插圖……他的這份「忙碌」總讓同齡人驚羨。耳濡目染,加上勤奮好學,史俊賢的美術水平飛速提升。1994年,從福建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他被多家樹脂禮品公司聘為設計總監。
在工作中,向工藝大師學習的同時,史俊賢關注西方近現代以及當代雕塑藝術的發展。他表示,作為一名受過專業美術訓練的雕刻藝人,對當代藝術的關注不只是受到了美院教育的結果,還源自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區域的土壤中所孕育出的那種拼搏、果敢精神。凡是認準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他都會不折不扣地去完成。
「行走改變命運,眼界決定高度。」藝術無法追求速成,講究的是厚積薄發,一定的積累之後,才能創作出越來越好的作品。追求作品的卓越,是一個藝術家最基本的追求,在追求目標的時候,其力量皆來源於生活,只有切身地去體驗,才能真正把靈魂注入作品當中去。他曾經想盡辦法,克服各種困難,連續七年到歐洲參觀和學習,特別是學習義大利的古典建築與現代藝術。接觸雕塑20多年來,他致力於繼承傳統,雕塑神韻,同時擅長於將中西文化融合於雕藝,虛實結合,剛柔並濟,形成了簡潔、唯美、細膩的獨特藝術風格,作品屢獲大獎。
作品《春秋》
作品《吶喊》
史俊賢的陶瓷新作《悲欣交集》
追求個性 頻出精品
在史俊賢木雕藝術館的前廳,眾多精雕細刻的藝術作品被羅列在展示臺上,它們似乎是被他的「巧手」染上了萬種風情——線條的疏密關係,人物的各色神情……變幻多端的技巧讓木雕作品的畫面感極為豐富,但是其中寄託的情感卻往往讓人產生很多共鳴,給人以深刻的哲理感悟。
在木雕創作過程中,努力尋求作品的個性風格與形式語言,始終是他所探尋的藝術方向。在雕刻木頭時,他將心中洋溢著的創作情感,轉化為表達心靈感悟的空間語言形態的釋放,從而使這種表達方式,被潛移默化地注入木雕作品之中。日復一日的創作是枯燥且嚴謹的,他的每一刀下去都伴隨著手指觸感與思想的交流。傳承不是一種復刻,它更多地需要有更深層面的創作思維為傳統帶來新的方向。
2016年,他的作品《春秋》被國家博物館有償收藏,這也是泉州市木雕界唯一一件被國家博物館正式收藏的作品。不同於傳統技藝的表現,這件作品在整個外立面的刀法上蒼勁有力,刀法的線與面既是對立又聯動密切,使人物的藝術感塑造上產生出更豐富的視覺性。傳統木雕的技藝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更直接地告知創作意圖,但史俊賢在這件作品的創作上已經非常明顯地展現出不同,他在挖掘人物精神文化的構成因素上,揭釋更為多層含義下兩個時代之間形成的語言。藝術美學的本身就是一種很實用的精神文化,在人物精神領域裡找出自己的邏輯,再用更為大膽的手法呈現出不同的表現,這讓史俊賢作品下的人物越來越彰顯出使人眼前一亮的新穎。
從那以後,他的創作就像打開了一道屏障。2017年,他的《頌》選入中國雕塑年鑑;2018年,他的《虔誠》《一代偉人》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有償收藏;2019年,他的《魂》更是榮獲了中國工藝美術最高獎《百鶴杯》金鼎獎。在《頌》的表現手法上,史俊賢更加大膽地從傳統技法中脫顯出來,創作意識跳開了對傳統平刀刀法的束縛,從日積月累的經驗中釋放一份隨性,思維更直接地引導身體的記憶,每一處精彩的呈現,都看似偶然,但卻是來源他對自身的自信和對作品創作精神面貌精準的塑造。
工藝與藝術在本質上是被區分開的,但是在史俊賢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他在努力地傳承中國傳統木雕中更為深遠的思想,從而在思想中尋求與生活多元素的融合,他給傳統的木雕帶來一道清麗的風景,他的藝術語言有著嚴謹的邏輯和詩一般的情韻。
創作中的史俊賢
史俊賢(右1)參加「2019中國技能大賽」獲獎
史俊賢(右2)在「2014世界工藝文化節」獲國際木雕技藝大賽銅獎
「玩」出創意 回歸本真
「偶然的東西是必然的,而必然的東西又是偶然的」。藝術主體意涵的人生閱歷、審美期待等經驗決定了藝術創作行為的深度、廣度,創作者決定了鑑賞者對藝術作品進行再創造所能達到的期望值。而史俊賢的核心創作觀念是「自然型」和「寫真」。
這樣的雕刻觀念源自他的老師——木雕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盧思立先生。他認為雕刻形象的逼真狀態僅是創作的一種境界,雕刻者還應集聚雕刻媒材的形式肌理,融匯於形象所要傳達的神韻,進而達到 「物中有我」的渾然一體。盧思立先生的「以減法代加法」的「自然型」雕刻觀念,讓雕刻作品釋放出鮮明的個性氣息。秉承盧思立先生的觀念,他在作品《吶喊》《觀音像》中有突出的呈現。他雕刻《吶喊》,對木材的自然形態不做任何人工裁切的處理,充分利用香樟木天然的造型與肌理,只將雕刻的塑造重點放在怒吼人物激情爆發的那一剎那,使大寫意般的氣韻神態就在這種形式感中得到呈現。
隨著科技的進步,電氣化自動機械加工工具日漸取代了傳統雕刻工具,木雕工藝品的生產也呈現出工場手工業化的狀態。流水線式的生產作業,以及電腦操控下圖像複製與轉移使得木雕加工更為便利,市場所需要的工藝消費品和藝術創作之間逐漸形成一種迥然不同的裝飾趣味。要生存還是要持定藝術理想?在面對真實的社會壓力下,史俊賢和其他從業者之間,始終保持著一種「和而不流」的距離感。
面對競爭激烈的木雕工藝品市場,他深知大眾生活所需要的雕刻消費品不僅僅局限在佛道教的題材。只要雕刻藝人有對美的感知與意識,就會有無窮無盡的題材可以表現。對他而言,衡量工藝消費品和藝術創作之間的標準,就在於對裝飾意境的原創性表達。在藝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為注視到一切眾生萬物之核心,如能發現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觸到它內在的「真」,這「真」,也即是「美」,作為一名有著藝術理想的雕刻藝人,就應該努力地為木雕注入更富有「真」情感的裝飾意趣。
他覺得藝術是相通的,近年,他把雕刻理念運用到漆畫、陶瓷創作中,用「玩」的思想,不斷地創作,不偏離「『巧』木『刻』意」的創作理念,始終專注在自然造物的「真」性情中。
將創意靈感轉化成創作中綿綿不絕的創意力,是他拼盡全力而要呈現的雕刻之意。
來源:泉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