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藝術家史俊賢奇思巧雕 妙意傳神

2021-01-08 中國日報網

■本期執行:賴小玲

中國的傳統木雕雕塑,有著厚重的宗教色彩和根深蒂固的工藝技法。有所突破的木雕雕塑,需要「以刀代筆」表現出立體靈動的情境語言和整個作品在空間裡釋放出律動獨立的韻味。

「木雕雕塑最後呈現的,並不只是作品表現的形象,更多是內在的神韻,歸付為一種對生活認知的寄託和方式。」雕塑藝術家史俊賢反覆提到,雕像並不是簡單地根據木雕表象「造像」,而是描繪內心對作品的理解,描繪和表現古代木雕的內在精神。他大膽創新、積極探索、另闢蹊徑,讓「巧」木表現出獨特的「刻」意。

作品《魂》

作品《思》

孜孜以求 厚積薄發

閩南地區素來以弘揚傳統工藝美術為榮,在當代藝術領域也是人才輩出,不乏值得閩南人引以為傲的藝術家,如蔡國強、黃永礎、邱志傑等蜚聲海內外的藝術大師。他們的當代藝術作品無論從觀念還是在表達上,都激勵著閩南地域的藝術家們對新觀念、新形式的渴求與期待。

史俊賢年幼時,就顯露出藝術家的天賦。出身於書香門第的他,深受文化薰陶,四歲時開始學習書法、繪畫,七歲就在東街鐘樓擺攤賣春聯。他從小跟隨母親到泉州工藝公司玩,接觸許多從事不同手工藝的匠人,這樣的經歷讓他在手工製作中表現出獨特的悟性。泉州城中的廟宇造像、老厝裡的雕梁畫棟都是他最自然、最親近的藝術範本。這些無聲的圖像資源,成為他木雕研習路上最感性的幫助,並逐漸鍛鍊出他觀察細膩的心性,隨之將這種能力轉移到形體雕刻中。

他的才華在他整個青春期都被反覆發現——無論是做學校的海報設計,還是參加市裡的書法比賽,或在開元寺幫忙手繪旅遊商品插圖……他的這份「忙碌」總讓同齡人驚羨。耳濡目染,加上勤奮好學,史俊賢的美術水平飛速提升。1994年,從福建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他被多家樹脂禮品公司聘為設計總監。

在工作中,向工藝大師學習的同時,史俊賢關注西方近現代以及當代雕塑藝術的發展。他表示,作為一名受過專業美術訓練的雕刻藝人,對當代藝術的關注不只是受到了美院教育的結果,還源自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區域的土壤中所孕育出的那種拼搏、果敢精神。凡是認準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他都會不折不扣地去完成。

「行走改變命運,眼界決定高度。」藝術無法追求速成,講究的是厚積薄發,一定的積累之後,才能創作出越來越好的作品。追求作品的卓越,是一個藝術家最基本的追求,在追求目標的時候,其力量皆來源於生活,只有切身地去體驗,才能真正把靈魂注入作品當中去。他曾經想盡辦法,克服各種困難,連續七年到歐洲參觀和學習,特別是學習義大利的古典建築與現代藝術。接觸雕塑20多年來,他致力於繼承傳統,雕塑神韻,同時擅長於將中西文化融合於雕藝,虛實結合,剛柔並濟,形成了簡潔、唯美、細膩的獨特藝術風格,作品屢獲大獎。

作品《春秋》

作品《吶喊》

史俊賢的陶瓷新作《悲欣交集》

追求個性 頻出精品

在史俊賢木雕藝術館的前廳,眾多精雕細刻的藝術作品被羅列在展示臺上,它們似乎是被他的「巧手」染上了萬種風情——線條的疏密關係,人物的各色神情……變幻多端的技巧讓木雕作品的畫面感極為豐富,但是其中寄託的情感卻往往讓人產生很多共鳴,給人以深刻的哲理感悟。

在木雕創作過程中,努力尋求作品的個性風格與形式語言,始終是他所探尋的藝術方向。在雕刻木頭時,他將心中洋溢著的創作情感,轉化為表達心靈感悟的空間語言形態的釋放,從而使這種表達方式,被潛移默化地注入木雕作品之中。日復一日的創作是枯燥且嚴謹的,他的每一刀下去都伴隨著手指觸感與思想的交流。傳承不是一種復刻,它更多地需要有更深層面的創作思維為傳統帶來新的方向。

2016年,他的作品《春秋》被國家博物館有償收藏,這也是泉州市木雕界唯一一件被國家博物館正式收藏的作品。不同於傳統技藝的表現,這件作品在整個外立面的刀法上蒼勁有力,刀法的線與面既是對立又聯動密切,使人物的藝術感塑造上產生出更豐富的視覺性。傳統木雕的技藝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更直接地告知創作意圖,但史俊賢在這件作品的創作上已經非常明顯地展現出不同,他在挖掘人物精神文化的構成因素上,揭釋更為多層含義下兩個時代之間形成的語言。藝術美學的本身就是一種很實用的精神文化,在人物精神領域裡找出自己的邏輯,再用更為大膽的手法呈現出不同的表現,這讓史俊賢作品下的人物越來越彰顯出使人眼前一亮的新穎。

從那以後,他的創作就像打開了一道屏障。2017年,他的《頌》選入中國雕塑年鑑;2018年,他的《虔誠》《一代偉人》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有償收藏;2019年,他的《魂》更是榮獲了中國工藝美術最高獎《百鶴杯》金鼎獎。在《頌》的表現手法上,史俊賢更加大膽地從傳統技法中脫顯出來,創作意識跳開了對傳統平刀刀法的束縛,從日積月累的經驗中釋放一份隨性,思維更直接地引導身體的記憶,每一處精彩的呈現,都看似偶然,但卻是來源他對自身的自信和對作品創作精神面貌精準的塑造。

工藝與藝術在本質上是被區分開的,但是在史俊賢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他在努力地傳承中國傳統木雕中更為深遠的思想,從而在思想中尋求與生活多元素的融合,他給傳統的木雕帶來一道清麗的風景,他的藝術語言有著嚴謹的邏輯和詩一般的情韻。

創作中的史俊賢

史俊賢(右1)參加「2019中國技能大賽」獲獎

史俊賢(右2)在「2014世界工藝文化節」獲國際木雕技藝大賽銅獎

「玩」出創意 回歸本真

「偶然的東西是必然的,而必然的東西又是偶然的」。藝術主體意涵的人生閱歷、審美期待等經驗決定了藝術創作行為的深度、廣度,創作者決定了鑑賞者對藝術作品進行再創造所能達到的期望值。而史俊賢的核心創作觀念是「自然型」和「寫真」。

這樣的雕刻觀念源自他的老師——木雕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盧思立先生。他認為雕刻形象的逼真狀態僅是創作的一種境界,雕刻者還應集聚雕刻媒材的形式肌理,融匯於形象所要傳達的神韻,進而達到 「物中有我」的渾然一體。盧思立先生的「以減法代加法」的「自然型」雕刻觀念,讓雕刻作品釋放出鮮明的個性氣息。秉承盧思立先生的觀念,他在作品《吶喊》《觀音像》中有突出的呈現。他雕刻《吶喊》,對木材的自然形態不做任何人工裁切的處理,充分利用香樟木天然的造型與肌理,只將雕刻的塑造重點放在怒吼人物激情爆發的那一剎那,使大寫意般的氣韻神態就在這種形式感中得到呈現。

隨著科技的進步,電氣化自動機械加工工具日漸取代了傳統雕刻工具,木雕工藝品的生產也呈現出工場手工業化的狀態。流水線式的生產作業,以及電腦操控下圖像複製與轉移使得木雕加工更為便利,市場所需要的工藝消費品和藝術創作之間逐漸形成一種迥然不同的裝飾趣味。要生存還是要持定藝術理想?在面對真實的社會壓力下,史俊賢和其他從業者之間,始終保持著一種「和而不流」的距離感。

面對競爭激烈的木雕工藝品市場,他深知大眾生活所需要的雕刻消費品不僅僅局限在佛道教的題材。只要雕刻藝人有對美的感知與意識,就會有無窮無盡的題材可以表現。對他而言,衡量工藝消費品和藝術創作之間的標準,就在於對裝飾意境的原創性表達。在藝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為注視到一切眾生萬物之核心,如能發現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觸到它內在的「真」,這「真」,也即是「美」,作為一名有著藝術理想的雕刻藝人,就應該努力地為木雕注入更富有「真」情感的裝飾意趣。

他覺得藝術是相通的,近年,他把雕刻理念運用到漆畫、陶瓷創作中,用「玩」的思想,不斷地創作,不偏離「『巧』木『刻』意」的創作理念,始終專注在自然造物的「真」性情中。

將創意靈感轉化成創作中綿綿不絕的創意力,是他拼盡全力而要呈現的雕刻之意。

來源:泉州網

相關焦點

  • 當孩童的奇思妙想遇上珠寶
    說不定每個人小時候都有些奇思妙想而有的藝術家們將這些天真童趣保留了下來,更是製作成多彩絢麗的珠寶首飾,使成年人也能享受這份柔軟的美好。索菲亞認為她不是在做珠寶,她是在做微型雕塑,她的設計是出於玩,嘗試各種材料,並親手進行創作,享受整個過程。
  • 江詩丹頓「奇思妙想」全國巡展——北京站 正式起航
    [腕錶之家 活動現場]2020年11月18日,瑞士高級制表品牌江詩丹頓(Vacheron Constanti)在北京王府中環舉辦江詩丹頓「奇思妙想」全國巡展,北京站是巡展活動的第三站。江詩丹頓「奇思妙想」全國巡展「北京站」
  • 對花作畫將人意,畫筆傳神總是春|田源花鳥畫
    這是中國繪畫探求內美而傳神的一個法式。這個求達內美而傳神的中國美學式繪畫,乃是繪畫與文學、與禪象、與人格內聯的一脈印證。縱觀中國美院田源教授的以最少量之筆墨,傳達出高雅之禪象物性的花鳥畫藝術,乃是相似或相契著中國傳統詩歌美學之「比、興」法則。尤其是以「興」的美學,即田源教授的畫總是以簡、以約成圖布象。
  • 用奇思妙想來改變我們的生活
    昨日,工作室領銜名師楊邦清告訴記者,開展「奇思妙想,改變生活」主題實踐活動,應充分調動家校的協同指導力量,弘揚勞動精神這「一個」精神,具備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兩種」態度,養成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和創造性勞動等「三種」行為,秉持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這「四個」觀念,讓師生深刻領悟到新勞動教育的內涵,感受創造性勞動給生活帶來的喜人改變
  • 表情|江詩丹頓「奇思妙想」全國巡展進成都
    彭秀峰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陳超■ 江詩丹頓「奇思妙想」全國巡展成都站活動現場本月,瑞士高級鐘錶製造商江詩丹頓在成都上演的「奇思妙想」全國巡展就為蓉城的消費者與腕錶愛好者帶來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腕錶鑑賞文化盛宴。「奇思妙想」全國巡展由江詩丹頓品牌精心打造,旨在展示品牌文化與2020年全新時計傑作。記者了解到,巡展首站於今年8月在重慶率先亮相,成都是第二站。在此之後,該巡展還將移師北京、瀋陽及南京舉行。
  • 傳神造句和解釋_傳神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傳神(chuán shén)。近義詞有:逼真。生動逼真地表現出對象的神情態度。多用以形容藝術手段。[葉聖陶《倪煥之》:「寫白話,達意來得真切,傳神來得妙肖。」](出自: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27、我的「長生果」)傳神參考例句:1、在這本小說中,作者對人物描寫得非常貼切傳神,簡直到了呼之欲出的境界。2、這尊雕像真是栩栩如生,極為傳神。
  • 江詩丹頓「奇思妙想」全國巡展精彩亮相成都國際金融中心
    [2020年10月21日,成都] 為進一步展示別具一格的品牌世界和2020年全新時計傑作,瑞士高級鐘錶製造商江詩丹頓於10月21日至25日在成都國際金融中心(IFS)開啟江詩丹頓「奇思妙想」全國巡展。在這處獨特雅趣的專屬空間裡,品位鑑賞家們可近距離賞鑑時計傑作,從全新視角探索江詩丹頓「奇思妙想」的高級制表世界。
  • 中國傳統文化,陶瓷雕塑造型,動物雕塑和象生類造型
    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們接著講陶瓷雕塑造型設計,創作動物雕塑其實跟創作人物雕塑造型一樣,通常要抓住三點:第一是外形把握精準;第二是對表現造型特點特徵的重點部位進行檢查
  • 徵集奇思妙想:平時生活中的好奇,可能會有大作用,快來參與!
    奇思啟迪夢想 妙想構築未來 為引導青少年用科學思維理解和探索世界,鼓勵學生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2020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期間,特開展「奇思妙想」徵集活動。2020年8月19日至2020年9月15日,青少年營員以及其他公眾,在線參與了此次活動,將對科學的奇思妙想,科學設想、科研計劃、科學探究,在雲上科學營主頁的「徵集奇思妙想」中進行了投稿。
  • 比利時藝術家維姆的「離經叛道」:給活豬紋身,被香奈兒起訴
    不過隨之而來的也有麻煩,先是動物權益保護組織向維姆提出了抗議:藝術家們借藝術創作之名,讓豬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但實際上卻只是為了幫他們贏取商業利益。對此,維姆回應稱:「有才能和遠見的藝術家,不會靠虐待動物來吸引眼球。」
  • 展出8組藝術家的紙創作
    展出逾200件作品,邀請海內外8組參展藝術家,包括美國立體書大師大衛.卡特、日本紙藝達人中村開己、臺灣紙藝界翹楚洪新富、改寫雕塑語彙的大陸藝術家李洪波、法國立體書人氣新銳阿努克&路易斯、德國紙藝工程師彼得.達門、丹麥塗鴉鬼才「記住我的名字」、臺灣潛力新秀「半隻羊立體書實驗室」。
  • 奇思妙想巧手作,垃圾分類出新招
    奇思妙想巧手作,垃圾分類出新招 2020-07-10 16: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奇思妙想2020年-年終慶典圓滿結束!
    時光荏苒,不知不覺2019年便從指尖悄悄划過在奇思妙想這個溫暖的大家庭裡奇思妙想人攜手度過了無數快樂時光尤其是在奇思妙想2020年年終慶典上載歌載舞,喜氣洋洋隨後,作為公司的最高領導,聶總對奇思妙想2019年的工作進行了精煉扼要的闡述,也對公司2020年發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標。
  • 美女設計師卡羅琳,用薑餅製作雕塑模型,涵蓋擎天柱和格魯特
    在很多種情況之下,雕塑作品都是用鋼筋水泥或者是石頭創作而成的,不過卻很少有人知道,利用可以食用的薑餅,同樣能夠創作出唯美的雕塑作品。來自瑞典的設計師卡羅琳·埃裡克森,便是一位最典型的代表,她曾經用薑餅,創作過格魯特和擎天柱等雕塑作品,給大家帶來了唯美的感受。看得出來,只要有奇思妙想,就一定能夠創作出驚嘆的藝術品。
  • Beth Cavener Stichter——傳神動物雕塑的沉思
    Beth Cavener Stichte,一位來自美國的當代女雕塑家。音譯他的名字為貝絲•卡維娜•斯蒂特。在生活中細緻地觀察人類,將所看到的,動物遭受的殘酷,通過創作粘土動物雕塑表達出來。斯蒂特的動物雕塑作品,讓人過目難忘。粗獷的形象創作,不刻意對雕塑表面進行打磨,只是用厚厚的粘土堆積,通過刮抹,呈現出動物的皮膚或毛髮紋理。並且在色彩方面,也是使用通體一色的單色調,較多地用到黑白灰、墨水藍等顏色。
  • 雕塑精品 逐夢時代 「2018江蘇雕塑月」在寧開幕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胡金波,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協副主席吳為山,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寧,省文聯主席章劍華,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水家躍,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劉旭東,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王建,省美協主席周京新,南京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傅康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胡明保,著名學者、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賴永海等以及來自中國城市雕協的藝術家代表
  • 明清時期珍貴竹雕品,不唯年代久而在構思巧、製作精
    竹雕白菜式筆筒筆筒作白菜形,筒壁雕菜葉四重,內如剜出菜心,內壁有剔除之螺旋節痕。菜葉脈絡清晰,刀痕宛然,邊緣翻卷自如。平底,近圓形,雕作根須溢出土面狀。外底有剔地陽文「封錫爵」三字圓形款印。封錫爵為清早期竹刻名家,擅名一時,而作品存世極少。
  • 人物主題雕塑,雕塑與人們生活的密切聯繫
    雕塑藝術,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製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藉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
  • 上官喆的奇思妙想靈感之旅開始變得「內斂」?
    13 年「Mt.Kangrinboqe」秋冬「天上」系列直到現在,SANKUANZ 成為上官喆表達青年文化的載體,去呈現極具創意的「奇思妙想」,一談及上官喆以及其品牌  SANKUANZ,不少人都會對他時裝周上那些特別的文字設計視覺有著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