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恩·費根出生於英國。在劍橋大學獲得考古學博士學位後,費根先後在尚比亞利文斯通博物館負責史前史分部,在肯亞首都奈洛比的英國東非歷史和考古研究所負責班圖研究項目。自1967年開始,他成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人類學教授。1972年,費根出版的第一本書是《考古指南》。此後,費根筆耕不輟,著述繁富,成就斐然。費根已發表的論文、已出版的著作近兩百篇(部),其中既有考古學教科書,闡釋考古學理論、評介考古學家的專著,也有許多涉及考古學、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類學的面向大眾的圖書。他撰寫的不少面對非專業人士的圖書成為暢銷書,不斷重印和再版,其中考古入門類的圖書已經印製發行了12版,討論世界史前史類的書則印製發行了13版,可見這些圖書受讀者喜歡的程度。有評論者稱,費根是當今世界擁有讀者最多的考古學家。
費根在考古學研究和教學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深得同行首肯心折;不僅如此,他還致力於向公眾傳播考古學。他長期擔任《考古雜誌》等期刊的專欄作家,介紹最新的考古理論和研究動態,針砭考古學界有違學術原則和規範的事情,極大地提升了考古學的社會意義。他堅持原則,為了維護他認為正確的原則不惜得罪一些人。費根認為,一位考古學家在開始第二次發掘項目的時候,應該及時並且按照學術規範整理並出版前一次的發掘結果,這是考古學家神聖的職責。他曾在一篇專欄文章中抨擊一位堪稱考古學界巨擘的學者,稱其主持了許多考古項目,但是只完整地發表了其中一次的發掘結果;他退休後,仍然忙於發掘活動,卻不肯抽出時間整理所發掘材料;他逝世後,只留下粗略的筆記和博物館倉庫裡標識不全的出土文物。費根把那些只顧發掘,然後把出土文物束之高閣的考古者稱為「盜墓賊」。費根指出,考古絕非簡單的發掘活動,而是發現和復原人類文化行跡的重要工具。他在許多論著中提出並闡述了「文化史方法」。他認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考古學家不僅要藉助多學科聯合和跨學科研究方法,而且首先要對考古現場、考古過程和發掘現場語境以及發掘結果進行翔實的記錄,包括文字方面的、圖像方面的。這些記錄不僅構成考古人員對發掘地進行描述和解釋的基礎,而且是同行及後人確認和證明他的研究結果的憑證。最為重要的是,考古學家的發掘報告是已經發生了變化的發掘現場不可或缺的原始檔案。沒有這些詳盡記錄,一旦文物離開了其原始語境,它們便成了無源之水,遑論文物因自然和人為因素煙消雲散。有關這一方面,古埃及文物遭遇的厄運就是最有說服力的例子。
在《掠奪尼羅河》這本書裡,費根以法老時期就相當猖獗的盜墓賊作為楔子,講述了古埃及文物在四千多年的漫漫長河中遭受盜竊、掠奪和破壞的令人痛心的命運。早在古典時期,胡夫金字塔和亞歷山大燈塔就被列入世界七大奇蹟當中。埃及淪為羅馬帝國行省以後,一方面,到埃及觀光和朝聖的人數增多;另一方面,包括方尖碑在內的無數紀念碑被運到羅馬等地,古埃及文物的劫難由此開始。中世紀之後,歐洲人曾視古埃及木乃伊為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由於真正古老的木乃伊成為稀世珍寶,不足以提供俗世之需,於是便催生了用新近病死者甚至動物的屍體仿製木乃伊的行當。1833年,法國修道士熱朗曾經對埃及總督阿里說,如果一個人從埃及返回時不是一手拿著木乃伊,另一隻手拿著鱷魚,他就會被人瞧不起。
拿破崙率領法國軍隊徵服埃及以後,無數文物商販從歐美各國蜂擁而至,目的都是獲得古埃及文物,手段從收購、騙取到盜挖不一而足。他們有的是為了經濟上的利益,有的是出於收藏的喜好,有的甚至是為了滿足佔有這些稀世之寶的虛榮;這其中當然不乏打著研究和保護人類遺產旗號大肆掠奪埃及的文物資源的人和文化機構。
維多利亞時期的遊客在攀爬金字塔曾經因人高馬大而在馬戲團跑龍套的大力士貝爾佐尼被稱為埃及盜墓賊之首,他以相當靈活的外交手段獲得發掘許可證,並以驚人的力氣、堅毅的性格把計劃付諸實施。費根詳細講述了貝爾佐尼在埃及發掘王陵和神廟、把珍貴的文物賣給歐洲多國博物館的故事。這位大力士僱用了成千的埃及人,將巨大的紀念碑搬運到歐洲;這還不夠,他還在吉薩高地上的哈夫拉金字塔內驕傲地寫下自己的名字和闖入墓室的時間。尤其值得提及的是,貝爾佐尼周旋於埃及總督、英國駐埃及總領事和法國駐埃及總領事之間,尤其受到英國人的指使和支持。英法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拿破崙於1798年出兵埃及,就是為了切斷英國與印度之間途徑埃及的貿易線。埃及總督則希望把古埃及文物作為討好西方列強並獲得資金和技術時的潤滑油。
在用灰暗的筆調描寫古埃及遺址、遺蹟和文物遭受破壞的陰暗面的同時,費根也勾勒了保護埃及文物的積極的一面。他把希羅多德稱為讓古埃及文物受到世人矚目的第一人;接著,他描寫了法國人商博良的感人故事。商博良歷盡艱辛,破譯象形文字,為現代人找到了開啟法老世界大門、真正認識古埃及文明的鑰匙。雖然費根指責另外一位法國人馬裡耶特初到埃及時實行的掠奪性發掘,但他同時也肯定了馬裡耶特後期為保護古埃及文物做出的貢獻。正是馬裡耶特說服埃及總督,在開羅創建了中東地區第一座專門保護和展示古埃及文物的博物館。馬裡耶特隨後成為博物館的第一任館長,之後又擔任文物部部長。為了阻止古埃及文物流失,他甚至不惜得罪拿破崙三世的皇后。費根熱情謳歌了愛德華茲女士在扶持英國的埃及考古方面發揮的決定性作用。愛德華茲女士起初是一位專門撰寫驚悚、探險故事的小說家,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到埃及遊歷以後,她開始撰寫古埃及和現代埃及題材的小說,並且利用募集的資金和稿費成立了旨在發掘和保護古埃及文物的「埃及考察協會」,不僅資助皮特裡赴埃及進行長期和科學的發掘,而且還在倫敦大學設立英語國家第一個埃及學教授職位,為皮特裡這位被稱為「埃及考古學之父」的英國人把以探寶為目的的發掘轉化為科學考古奠定了基礎。除此之外,費根還描述了布雷斯特德開啟的保護古埃及文物的另一場戰役,這位美國芝加哥東方研究所的創建者獨自把古埃及王室銘文編纂成四卷本英文譯文。
法國學者測量獅身人面像費根把英國考古學家卡特於1922年發現圖坦卡蒙墓設為這本書的結尾,實際上,這一構思反映了他對如何看待古埃及文物的立場。保存完好的圖坦卡蒙墓被發現以後,因為出土物多數為黃金製品,且數量巨大,加上媒體炒作的所謂「法老的詛咒」,圖坦卡蒙這位在古埃及歷史上默默無名的國王成為神話人物。在費根看來,至關重要的是,這一重大發現終於讓埃及人警醒,意識到不能繼續之前那種做法,即讓發掘者享有部分埃及出土文物,而是應把在埃及出土的文物留在埃及境內。
按照費根的理解,古埃及文物已經遭到破壞,而且無法修復和復原。在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法國巴黎的羅浮宮、德國柏林的埃及博物館、義大利都靈的埃及博物館、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古埃及文物的數量都達到上萬件,有的甚至超過十萬件。這些文物原本分散在尼羅河兩岸的王陵、神廟、宮殿當中,各司其職,每一件都承載著特殊的意義。然而,長期以來,盜墓賊和早期所謂的考古學家為了獲取有價值的墓葬品,肆意損壞、隨處丟棄那些在他們看來沒有價值的文物;更有甚者,他們有時不惜使用炸藥來加快發掘速度。價值連城的出土物漂洋過海,來到富麗堂皇的博物館,完全失去了原有的語境,把它們稱為「藝術品」無異於視其為簡單的櫥窗展示品。在費根看來,古埃及方尖碑在倫敦、巴黎、羅馬、伊斯坦堡和紐約都構成一種地標,但是它們作為文物已經徒有虛名。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有必要提到費根此書所用的英文書名:The Rape of the Nile。他意在強調,法老時期的文物被肆意掠奪等於尼羅河谷地遭受了蹂躪。費根一直強調,考古萬萬不能為了獲得古代文物而進行發掘,而是要有助於每個時代的人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過去。費根指出,石油、森林等資源方面被掠奪損耗,會使受害國家變得貧窮;而文化資源遭受劫掠破壞,則使得受害國喪失了身份,令受害國民眾的身份認同失去了基礎。
《掠奪尼羅河》這本書讓讀者經歷了一次非同尋常的考古探險。作者引領讀者,順著時間的脈絡,目睹這場悲劇。費根的敘述時而鏗鏘有力,時而令人義憤。事實上,這是一出古埃及文物遭受劫難的悲劇,作者沒有說明但卻蘊含在字裡行間的嚴峻問題是,難道這場悲劇是不可避免的嗎?假如被掠走他鄉的、如此眾多的文物還處在它們原來的位置,古埃及展現給現代世界的將會是一種什麼樣子?從這個角度來說,尼羅河在幾千年時間裡屢遭蹂躪,這不僅對埃及來說是一場歷史悲劇,對全人類來說也是一場文化浩劫。在批評歐洲殖民主義者掠奪和破壞古埃及文物的同時,費根認為,埃及人本身也難辭其咎。埃及人拆除了許多珍貴的古代建築,作為建築材料和製造石灰的原料。
在很大程度上,原來打著揭示和理解古埃及文明的幌子進行的發掘,導致這個文明特有和豐富的場景不復存在。即便這個悲劇是無法避免的,我們至少要了解它發生的歷史背景和來龍去脈,努力防止此類悲劇再次上演。可以說,作為一位閱歷豐富的考古學家,費根像一位親歷者講述古埃及文物被盜挖、劫掠和破壞的故事。然而,不得不承認同時又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歐美主要博物館都館藏數量眾多的古埃及文物,經常舉辦各種主題的展覽,而且又有許多私人收藏家以各種方式展示其文物;我們不得不說,所有這些對於古埃及文明始終受到全世界公眾的關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因為如此,也為珍視和保護古埃及遺址和遺蹟創造了條件。
在《掠奪尼羅河》這本書中,作者對人物和事件的描寫是非分明,語言簡潔明了,故事性強,適合廣大非專業人士閱讀。不過,費根使用的文獻,尤其是人物、事件和數據都在各章的尾注中標註了來源,並且補充了正文中人物和事件的必要信息,因此,此書也可以作為專業人員的參考書。其次,本書附有許多珍貴的圖片,便於讀者對文字描述的歷史情境有一個直觀的了解,特別值得稱道的是,所有圖片不是集中於書的前部或者結尾處,而是被編排在相關文字所在的位置,確實為讀者的考古探險提供了身臨其境的條件。
《掠奪尼羅河:埃及的盜墓賊和考古學家》,[美]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著,王佃玉譯,格致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