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津門武林往事(圖)

2021-01-10 天津日報

  尚武之地

  傳藝愛國

  孫中山為津門大俠霍元甲創立精武體育會題詞「尚武精神」,讚揚和激勵的是綿延不斷的武「術」以及強身健體之能及俠義愛國之魂。

  天津體育學院體育文化學院副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楊祥全教授介紹,從宋遼軍事對峙「前線」,到明代設衛建城,天津的軍事要塞地位顯著,兵武為源的習武風氣流傳,「明清時期城市快速發展,此時亦是中國武術發展『軸心期』。在傳統武術流派紛紛湧現、傳統武術理論日趨成熟的時代背景下,文化的兼容性造就了豐富多彩的天津武術文化景象。至於近代,中西文化匯集、北方經濟中心等原因,給更多人以生存、發展空間。」

  五方雜厝,在當時形成了以天津為中心的北方武術繁榮之景。各地拳種入津發展、津門武館林立的同時,「武術救國思想」流行、武俠小說創作興盛、義和團運動曾風靡一時。楊祥全說,當時的武術界,不少拳種得到跨越式發展,北少林武術、五行通背拳、李氏太極拳、程派高氏八卦掌、無極拳、功力門武術、攔手門武術、獨流通背拳等天津特色武術拳種湧現、高手輩出,出現了霍元甲、韓慕俠、李瑞東、李存義、張佔魁等諸多武術大家,中華武士會、精武體育會、國立體專等武術團體、武術教育研究機構,更是對武術技藝、精神傳承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有「津人剛猛,孔武多力。朋儕聚處各袖利刃,一言不合,即拔刀相向」之說——那舊時津門江湖武林是否就像文藝作品中那樣充斥劍拔弩張的氣氛和血腥風雨的爭鬥呢。仗義俠士之輩,有;爭鬥挑戰,有;交流切磋,有——但門派、武館、武術人之間,「止戈」為上,從大環境來看,更是「報團取暖」共謀生存。今以天津武術傳承者、歷史文化研究人所述鱗爪,一窺往昔武林風光。

  講述人 楊強——

  中國武術七段 國家級武術段位考評員 

  楊強現在練八極拳,教八極拳也研究八極拳,常將八極拳入津的意義形容為如京劇之「徽班進京」。歷史機緣、風雲人物必不可少。

  八極拳入津 破繭成蝶

  李書文小站授武

  霍殿閣皇家保鏢

  八極拳自康熙年間祖師吳鍾創派後,發展基本集中在滄州。滄州八極拳人進天津很早,但影響力巨大的第一個標誌性人物事件是前輩宗師李書文受邀在小站練兵教授武術,「八極拳人開始參與了『國家事務』,不再只是『莊稼把式』」。

  南開區的西北角、西南角曾是當年滄州人在天津的聚居地,這一片也被稱為「小滄州」。李書文的揚名,讓在津八極拳人看到以武謀生的希望。「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之後,遜帝溥儀在天津任用李書文的徒弟霍殿閣為保鏢。霍殿閣曾在天津中華武士會、東北軍官學校多地擔任教官,在天津開設武館。很多記載說,霍殿閣是戰勝日本武士,甚至經過多場比武勝任保鏢的,楊強認為,還是有了李書文、中華武士會以及霍殿閣自身技藝、名聲的諸多鋪墊而「順理成章」,「霍殿閣成為『皇家保鏢』,也帶動了身邊八極拳子弟直接參與其中。」

  英雄大會拳術展 百餘武館風雲際會

  有人曾說天津中華武士會辦的「天下英雄會」就是武林大會。在楊強看來,實際是各門派、拳種的展示。中華武士會讓各門各派,在天津開館傳藝,打破了舊有的保守。「 吸收、借鑑、融合、淘汰」。各拳種門派入津、中華武士會開放式影響,給了八極拳乃至很多拳種提供發展的人文基礎,「在南開廣開后街著名的『后街把式房』前輩大家張毓衡在內,八極拳在天津的技藝得以大發展,形成了被認可的『清代風格』。」之後,身份特殊的吳秀峰來到天津,開啟了八極拳「民國風格」的雛形。

  沒有什麼求揚名「挨個踢館」的現象,楊強說自己聽一些前輩老人說,「踢館有,但行家出手在電光火石之間,多以說和為主。」從大氛圍來看是抱團取暖謀求生存,「當時天津在冊武館100多家,不少都有著複雜的背景。」而往往越是身懷絕藝的大家,越不輕易出手。

  南市舊事   

  「霸州李」落腳天津 女承父業兩代名宿

  天津歷史文化研究學者李弢提及,在民間大名鼎鼎的還有個南市的「霸州李」。

  李茂春,1875年出生,河北霸州人,武林中被稱作「霸州李」,為「功力門」武術宗師。早年被父母送到位於霸州東關十二街的玉皇閣習武,後認識了來此避禍的山東籍拳師王絳雲,苦練十多年。他曾在天津小住過一段時間,後遊走於全國。

  晚年,李茂春回到天津。值軍閥混戰,不少人想請他做保鏢,天津警察局也要請他做總教練,「李茂春不願意為官家出力,又不能隨便得罪,就選擇落腳在南市一位開藥鋪的曾在霸州向他學過武藝的勝芳人家中。」他名滿天津時,弟子租下他賣藝的地方為其蓋起武館。大女兒李文貞深得真傳,曾獲得第一屆全運會武術冠軍。「南市東興市場曾有一片空地,是李文貞創辦的練武術的大空場,當時也有一些練武父女,出現類似李氏父女對打(練)的場景。」

  講述人 霍靜虹——霍元甲玄孫女 天津體院武術教研室教師 

  真實霍元甲 拳重名高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香港電視劇《霍元甲》,激發了幾代人習武、愛國情懷。霍靜虹說,但先祖霍元甲故事被演繹眾多,有些與事實相去甚遠。

  單臂能當單槓耍 流傳親編頭路拳

  小南河村的霍氏始祖霍利通,是兄弟三人在清朝初期同出滄州。霍利通定居小南河村,一個兄弟在靜海閆家冢村,另一個出走東北後無音信。霍靜虹介紹說,霍利通帶來了習武之風,「霍家,人人習武。先祖高超的武術技藝和誠摯的愛國精神,也正是天津土壤培育起來的,霍氏練武也是天津不少世家傳承武術的一個縮影。」

  霍靜虹說,甚至一些文獻都流傳霍家「九虎一羊」,說霍元甲幼年多病,父親霍恩第擔心他學武難成丟了霍家的名聲而禁其習武,「家中老人並不認可幼年身體不好的說法,先祖的徒弟也從沒提及。」霍元甲再傳弟子李庭吉就曾聽師父邊壽琪提到的是霍元甲力氣很大,「常單臂平舉,讓邊壽琪當單槓玩耍。」實際上,是霍元甲不喜歡套路而喜歡實戰,邊壽琪磨了霍元甲很久,霍元甲才傳授一套迷蹤藝頭路拳,這也是霍元甲親自創編的拳術套路。霍靜虹說,所謂偷練,其實就是先祖常獨自練習實戰之技。

  鼻子李追徒留憾 霍東閣踢場護武

  霍元甲成名較早,年輕時愛打抱不平,後來才內斂不出。霍元甲夫人一直活到1960年,曾向後輩講述當年一次上門挑戰,「霍元甲把石碾放倒坐在上面,告訴來者只要能把他拽起來,就算自己輸。結果來人並未晃動霍元甲。」

  霍元甲在三岔河口做工時曾上門挑戰「鼻子李」李瑞東,這被後世傳揚各種版本。霍靜虹訪問李氏太極拳傳人才得知,當年起因是有人「挑唆」,霍元甲上門時李瑞東並未在家,李回家得知霍到訪,立派徒弟去追,從武清到天穆都未追上,「李瑞東早知霍元甲之名而想收為徒,卻成遺憾。」

  「衝勁兒」大的是霍元甲之子霍東閣,霍靜虹說這位太爺常和到鄉裡來教授武術的拳師比試,因為在他看來,不允許有招搖撞騙者玷汙武術。「教武,得真才實學。」霍東閣督促自子練武極嚴,其子霍雅亭常累得需要人抱回床上,霍雅亭再教武則注意「度」,也嚴禁霍氏傳人出去比試,一些「重手」更是待後人成人之後才傳授。如今霍靜虹在天津體院教授本科生、研究生霍氏練手拳,在人民體育館體操武術隊教少年兒童練武,傳承著祖輩們的技藝和精神。

  講述人 李淑新——吳式太極拳研究會秘書長

  一招顯門道 以和為貴

  老一輩武術人經歷過社會動蕩,李淑新說,過去「武林人士」攜武從戎,希望「求一隅之安」而變成了愛國救亡。

  高手比劃露一手 同門相爭眾說和

  出生於1952年的李淑新6歲習武,她廣泛拜師學藝,老師們也會聊起過去「武林往事」。過去天津的一次所謂「比武」,「並沒有直接動手,幾位大家都『露了一手』絕招、狠招。內行看門道,過去武術實戰型往往是最快速制敵,同行相較沒有生死搏命,也不能全部露了功夫家底。」

  「傳說中的薛癲同門之爭,也是眾人出面最終化解。」李淑新說,整個武術界講究以和為貴。

  向鬼子頭上砍去 攜武從戎為愛國

  李淑新說,很多前輩真正是武術技藝和愛國精神藝德雙馨,在天津創辦「紅旗武術學校」的李士廉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李老11歲習武,16歲就考入南京中央國術館。」師從王子平、孫祿堂、郭長生等大師習練各門派武術。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李士廉配合「大刀進行曲」編制了一套實用性強、具有殺傷力的大刀術——「向鬼子頭上砍去」,在各大戰區得到迅速推廣,並被西北軍將領張之江稱讚其「大氣磅礴、長才善用」。抗戰結束後,他投身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還為北京糾察總隊編制了「近身擒拿術」等訓練套路。作為後輩者,在李淑新看來在當今環境下,一方面助力強身健體,一方面傳承傳統武術,就是對先輩們最好的學習方式。

  新報記者 單煒煒 吳非 (圖片均由被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