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每天就在「餓、忙、困、撐」之間排列組合,
為了吃,可以拼命,可以君子動口又動手,
手繪上海小吃,吃貨中的創意土豪出現了!
不服來戰!呼叫潛水中的各路手繪星人,快來投稿上頭條!
(圖文/大申網友-F小姐 小編綜合整理)
油豆腐線粉湯是上海地區傳統小吃,幹點配溼點,這是平常上海人習慣的飲食方法。而溼點中油豆腐線粉湯則是保留節目,雖然它看上去有點清湯寡水,但配生煎等油膩的點心,則是絕配,而且看它的製作過程也是一種享受:鍋內湯汁的翻滾,煮著鐵絲網勺裡的線粉,聞一聞,香氣四溢。
工藝:熬煮汆燉燴燜法
開洋蔥油麵是上海市的著名小吃,開洋蔥油麵製法講究,它首先將蔥白切成寸段,放溫油中炸制(用這種方法熬製好的蔥油色澤深紅帶黃,蔥香濃鬱,聞之即可增食慾),然後將蔥油配上已經用素油炒,酒糖浸過的開洋,即成開洋蔥油,將麵條煮熟,瀝去湯汁,拌上開洋蔥油,即成開洋蔥油麵。
這種麵條觀之色澤鮮豔,食之潤滑爽口,蝦味鮮香,蔥香撲鼻,營養豐富,十分受人歡迎。
夏季白晝時間較長,悶熱的天氣往往會影響人們的睡眠和休息。許多人一天只能睡上四至六小時,甚至通宵難寢。銀耳蓮子枸杞粥對於夏季失眠有很好的作用,夏季炎熱,陽氣最盛,盛夏的養生原則應該是補氣養陰,滋陰潤肺,煲一碗滋陰、潤肺、安神粥,安然度夏吧。
上海楓涇丁蹄,是傳統名菜,有冷吃香,蒸熟後吃糯的獨特滋味。汤滷醇厚,濃油赤醬,糖重色豔,鹹淡適口,選料注重活、生、寸、鮮。
調味擅長鹹、甜、糟、酸,名菜如「紅燒鮰魚」,巧用火候,突出原味,色澤洪亮,滷汁濃厚,肉質肥嫩,富有盛譽。
上海人對春卷的記憶,或起源於街頭巷尾的春卷皮的小攤。小時候,買回春卷皮回家,總要幫媽媽一張張分開,然後拌餡,包起來,炸到金黃,蹦脆,才好吃。
春卷,又稱春餅,薄餅,是民間節日的一種傳統麵食。目前流行於中國各地,在江南尤盛,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
上海有一道風味小吃——麵筋百葉,上海人叫做「雙檔」,一隻麵筋,一隻百葉包,這個就叫「單檔」,兩隻麵筋,兩隻百葉包,就叫「雙檔」。粉絲燙熱加入碗中,再加上一個包著肉餡的百葉包和一個油麵筋塞肉,灑上蛋皮,蔥花,香菜,再澆上滾燙的清湯,成就了一碗經典「雙檔」。
上海人所說的豆漿,其實指的是鹹漿,豆漿裡花頭最濃的一種。一般裡面都會有油條片+榨菜末+蝦皮+蔥花+紫菜+鮮醬油+辣油,實實足足的一碗,配著花卷饅頭,一頓早飯營養又好吃。
鹹漿,顧名思義就是鹹的豆漿,上海早點攤上的豆漿有三種:淡漿、甜漿、鹹漿,淡漿和甜漿各地吃口都差不多,唯有鹹漿,離開上海,就離開了它的本味。
海棠糕是滬上著名點心。用特質的模具灌漿烘烤製作,糕形似海棠花,色呈紫醬紅,甜香鬆軟,可謂色、香、味、形俱佳,同蘇州梅花糕一樣,同為一道具悠久歷史的花色點心。
美味秘笈:外形呈咖啡色,表面灑著飴糖,吃口分外香甜。
俗稱豆腐花,豆花。是利用大豆蛋白製成的高營養食品,豆腐腦,是豆腐製作過程中的半成品。
上海的傳統吃法,依然是豆花上灑各種鮮美配料,蝦皮,紫菜,榨菜,這離不開的老三樣,讓滋味生花,加上醬油點綴,鹹中柔嫩,入口即化。
城隍廟的著名小吃。鳳尾燒麥以白麵粉,淨豬夾心肉,河蝦仁,青菜,火腿,雞蛋,白糖,味精,鹽,姜,花生油等原料,經擀皮,包餡等工序蒸製而成,蒸出的燒麥開口處餡心飽滿,色彩鮮明,四邊褶皺清晰美觀,形如鳳尾,味道極佳。
上海高橋鎮的著名特色產品之一,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因其入口酥鬆而得名,又因酥皮層次分明,每層薄如紙,別稱千層餅。經配料,調製發麵,擦酥,包酥,開酥,插皮子,包餡成型,烘烤,冷卻,檢驗,裝盒等工序。
成品形如月餅,餅面呈金黃色,油潤光潔,四周乳白色,底部不焦結髮硬,酥皮層次分明,餡心無雜質,皮薄餡足,酥鬆香甜,具有蔥香,麻香,油而不膩,甜而爽口,皮酥餡糯,餘味無窮。
鴿蛋圓子,屬於滬菜系。以糯米和白芝麻為製作主料,鴿蛋圓子的烹飪技巧以煮菜為主,口味屬於甜味,鴿蛋圓子的特色:糯米滑潤,冷而不硬,糯而不粘,香甜清涼,形似鴿蛋,小巧玲瓏。
鴿蛋圓子外面的皮很滑糯,但是不粘,雖是冷的,卻不硬。咬開後,裡面的糖水會流出來,即使是冬天也是如此。
三絲眉毛酥的介紹:上海著名的特色點心,最初由上海點心師首創。
特色:色澤金黃,酥香可口。
工藝:炸汆法
松糕,是上海節日小吃之一,以糯米磨粉,和以赤白糖湯,徐徐入瓶,松膩得中,則易熱而不滯,果品如松仁,胡桃,棗肉等,豬油皆可加入。每逢歲末新春,上海地區盛行的饋贈松糕之風,該由此而來,是用糯米粉摻硬米粉製成圓形糕狀,上綴乾果蒸製而成。
蟹黃湯包特色是皮薄如紙,吹彈可破,製作絕,形態美,吃法奇。蟹黃湯包的製作原來十分講究,餡為蟹黃和蟹肉,湯為原味雞湯,製作工藝精妙絕倫。
皮湯,做餡,蟹油,擀皮,捏包,火蒸等工序均有嚴格要求,形似秋菊吐豔,吃起來鮮而不膩。
炸藕合,味道酥香嫩爽,適於家庭烹飪,沒有固定風格,將藕去皮切片,每兩片不完全切開而成一藕夾,中夾蔥姜肉餡,兩片藕含在一起而稱藕合,掛一些麵粉糊,過油後即成。
噴香的菜飯,配上羅宋湯,真是美味可口。豬油渣,香腸,青菜,喜歡什麼口味加什麼。悶出的一鍋飯,香氣四溢。小時候還喜歡偷吃鍋巴,讓人意猶未盡。
鍋貼,傳統小吃。以豬肉餡為常品,根據季節配以不同鮮蔬,鍋貼的形狀各地不同,一般是餃子形狀。
這小食香脆,淞滬風味,營養豐富,成品皮焦餡嫩,色澤金黃,鮮美可口。
不少年輕人誤以為是兩面煎黃的餅類點心,其實是一塊麵條餅。在油中炸成上下兩面金黃,口感脆,偏硬,裡面的麵條還是軟的。澆上熱氣騰騰的澆頭,炸脆的麵條餅吸取了熱澆頭的鮮味,吃起來口感香酥。
傳統的兩面黃,口味有兩種,蝦仁澆頭和肉絲澆頭,一般是生日宴的晚餐吃兩面黃,中午吃排骨麵。
三鮮餛飩餡並不是鮮肉,開洋,榨菜製成的餡心,而是純肉的。所謂的三鮮,是指蛋絲,蝦皮,紫菜調出的湯。薄皮包裹著的鮮肉,口感鹹香爽滑。
粢飯糕是江南地區十分流行的傳統早點,形狀為長方形,厚約三四分,像一副沒拆封的撲克牌。上海傳統早餐以四大金剛,大餅,油條,粢飯,豆漿,而聞名。粢飯糕入油鍋,炸至金黃,可謂百吃不厭。
用油酥面加酵面制坯,做成扁圓形餅,餅面粘上一層芝麻,貼在爐壁上經烘製而成,餡料有鹹有甜,鹹的有蔥油,鮮肉,蟹粉,蝦仁等。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棗泥等。因餅形似蟹殼,熱後色澤如蟹殼一樣深紅,所以稱為蟹殼黃。
擂沙圓,在煮熟的各式湯糰上滾一層擂制的幹豆沙而成,既有湯糰的美味,又有赤豆芳香,因無湯水,便於攜帶,冷熱皆宜,別具特色。
南翔小籠,戳破皮,蘸香醋,就薑絲,一口小籠,就是一口上海文化。
形似寶塔,皮呈透明,晶瑩剔透,是深受國內外顧客歡迎的風味小吃之一。
排骨年糕,大排佐以小而薄的年糕,經油汆,燒煮而成,既有排骨的濃香,又有年糕的軟糯酥脆,十分可口。排骨色澤金黃,表面酥脆,肉質鮮嫩,入口糯中發香,略有甜辣味。
青團是江南一帶的小吃,青色,用清明前後才有的一種艾草汁拌進麵粉裡,再包裹豆沙餡兒。除了艾草,麥葉和草頭也可以用於青團染色,進過一些加工,就能制出青色的青團外皮。吃起來更是軟糯可口,清香四溢。
上海人習慣稱包子為饅頭,因此上海生煎包一般稱為生煎饅頭。以鮮豬肉為餡心,加皮凍,是早飯攤上的霸主美味之一。
南南北北,糕點是中國人拿手點心。說起上海糕點,人們最喜愛的要數條頭糕和薄荷糕,還有雙釀團。糯米粉為主料,加以細沙,魔術般幻化出各種滋味,纏繞舌尖。
搜索上海生活,直接訂閱,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看歷史文章,查看公眾號→查看歷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