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77
2013年,演員顏卓靈憑藉電影《狂舞派》獲得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和第50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提名。
那一年她20歲,對金像、金馬這種量級的獎項還沒什麼概念,金像、金馬對她來說,「就是在電視裡面出現的典禮」,是會跟家人一起邊吃飯邊看的節目,「很難想像自己真的跳進去。」
在準備去典禮之前,對於自己為什麼會出現在那兒,顏卓靈完全是想不通的,「很懵。」直到真正踏上頒獎典禮的紅毯,她才有了身在何處的實感。
但內地觀眾對她的印象,不始於金像獎和金馬獎,而是電影《尋龍訣》。那個一頭紫白相間短髮、操著一口奇怪口音的打女洋子,是大多數內地觀眾認識她的開始。後來,她陸續出演了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六弄咖啡館》、網劇《原生之罪》等等,還參加過導演選角真人秀《演員請就位》,歸於趙薇導演組,逐漸打出名頭。
現在,她在懸疑劇《我在香港遇見他》中擔綱女主,出演「香港小哪吒」張叉叉。
這位年輕演員,想法隨性、自由。她的內心偶爾也會打架,工作上的自己、表演中的自己跟私底下的自己,有時不能互相理解。市場規則、大眾喜好和自己的品味如何平衡,她也還在尋找當中。
但有一點是她自始至終堅持的,無論是剛獲得提名的20歲時,還是現在。
「我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初心。可能世界很難因為你而改變,但也不要忘記內心那些會發光的東西,撐著你走到這裡的東西。」
01
《我在香港遇見他》裡的張叉叉,是位古靈精怪的房產中介,自稱「香港小哪吒」,平日裡大大咧咧、不拘小節。
這個角色跟顏卓靈本人很不一樣,顏卓靈性格內向,很多時候比較「慢」,張叉叉正相反,她很「快」,很外向。導演巨興茂對顏卓靈的要求是外放。
「他需要我有一些節奏上或者表達上的調整,會給我一些日本演員的表演來做參考。因為之前我沒有看很多的日本的作品,拍了那麼久之後再重新看,發現日本有一些演員或者有一些角色類型,會很直白地把自己心裡的想法外放出來。我覺得當時導演給我的這個建議,其實是非常好的。」
她的想法是,張叉叉這個角色,一定要跟男主李嘉的表徵、性格拉開距離。因為李嘉、張叉叉包括男二號時誠,都是有點極端的角色。「李嘉的話,他是挺極端的一個書呆子,很執著、很認真,有點不太會社交。我們中間又有阿誠,他也是其中一個喜劇擔當。我們都得有不太一樣的表演風格或者性格。」
但是這種外放的表演,在一些觀眾看來,有些過於誇張了,他們並不能完全習慣這種外放的表演方式。顏卓靈有過觀眾是否接受的擔心,但也沒有辦法,因為角色就是角色。而飾演一個跟自己性格不一樣的角色,也是演員必須要做的嘗試。
「演員跟歌手不一樣,歌手可以做自己,但是演員就是演別人的角色。所以至少也得嘗試,嘗試了之後才可以慢慢的進步。」
在演《我在香港遇見他》之前,顏卓靈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學習滑板,因為角色需要。她不想「假手假腳」,自己能做的就不用替身,這樣觀眾看來也能自然一些。而且滑板其實也是她角色性格的體現,親自學習有助於更深入地塑造角色。
除了滑板,她還需要做的準備是給自己做心理建設,畢竟張叉叉「真的跟我本人很不像的」。她在演的時候,要不斷地拋開自己對張叉叉「怎麼這麼誇張」的想法,把自己代入進去。
顏卓靈自覺自己是體驗派,每演完一個角色,都會有些角色特徵留在自己身上,張叉叉尤其如此。「她跟我太不一樣了,拍完之後我就覺得自己變得活潑好動許多。但因為現在過了很久了,所以她可能殘留在我心裡很深層的地方。」
劇中揭露她身世的情節,是顏卓靈最接近張叉叉的時刻,拍著拍著,她好像慢慢進入了張叉叉的世界。「我跟我媽的故事其實只有那個單元有交代,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感情就已經很濃了。」
張叉叉坐在九龍塘劇院裡,看著大銀幕上的爸爸媽媽,淚流滿面。就在那時,顏卓靈有了意料不及的感觸,好像張叉叉真的從她心裡完全跑了出來。
02
想要演戲這件事,在顏卓靈很小的時候就根植在她心裡。她在中學時期接觸到了舞臺劇,從此迷上演戲。
在舞臺上,所有的東西都是集中的,有聚光燈,觀眾不會吵來吵去。大家都很專注在舞臺上的表演,整個演出也是按照時間順下來的。
但是拍戲不同。「拍戲它不是順序拍的,而且片場會遇到很多困難。觀眾和鏡頭看到的場景是貼近真實的,是故事裡面的人物處境,但是在演員的視角,你會看到很多很凌亂的機器、燈光、很多工作人員,時間很趕。」
這種跳來跳去的、零碎的工作環境,在顏卓靈看來,對於演戲而言是個挑戰。用她自己的話說,「那個時候不知好歹,就想要挑戰高難度。」所以她選擇往大銀幕的方向走。
顏卓靈用她當時能接觸到的所有途徑,包括拍廣告、話劇,一步一步進入這個圈子。
電影《狂舞派》
但她對演戲的著迷、迷戀,是在舞臺上找到的,「而且比拍戲或者拍劇時更容易找到那種感覺。」那個時候,包括她剛進電影圈子的時候,表演是自然而然的,她看劇本就會有很多的感受。再到穿上角色的衣服,扮上角色的妝容,走路、說話就會很自然地變成角色。
真正入圈以後,難免有很多事情要兼顧,要宣傳,要保持自己的知名度,顏卓靈因而有了很多跟表演不完全相關的、需要在這個行業裡面維護的東西,這使她越來越難集中精神。「所以現在,我覺得還是需要找那種自然而然的心態,但就是要很努力才能找回那個感覺。」
「尋找自然而然」是顏卓靈拍戲至今,感受到的自身的明顯變化之一。聽起來好像是退步,但她有一些讀表演的朋友跟她說,這是演員的一條必經之路。再加上近些年她開始拍劇,對於表演也有新的體驗。
「拍劇有的時候比起拍電影,在某個角度來說更貼近生活,因為它具有更多的起承轉合。就像我們的生活不會只有單一一個事件等著你,很多事件是在你預料不及的時候發生的。拍劇的時候,就好像真的過了另外一種平行生活。」
聽起來是很玄妙的、有些難以理解的心路歷程,於是在說完後,顏卓靈問道,「你能理解嗎?我講得一坨一坨的。」
她也懷疑過所謂的市場規則,有過「這樣子真的好嗎」的想法。在她看來,「演戲你就專注地看表演,唱歌你就專注地聽歌曲,」但是可能會有很多外在的因素影響觀眾和聽眾的喜愛,而且大家的品味也都不一樣。「現在我就發現,其實很多時候世界就是這樣。」
甚至有時,顏卓靈連自己都搞不清楚。「對於一些人來說,可能顏卓靈有張可愛的臉,但我自己的品味可能不一樣,不是很主流的那種。」
她在儘量尋找一個平衡。
03
20歲就獲得了金像獎和金馬獎的提名,顏卓靈身上或多或少承載著些港迷的希望。
經受這種期待,顏卓靈坦誠自己會有壓力,她現在給自己的目標,就是要拋開這種壓力。「因為最重要的還是自己怎麼走這條路,以及遇到角色的時候,怎麼跟著角色走。」
獲得提名之後,顏卓靈對自己沒有什麼規劃,沒有很理性地說,「我今年要怎麼樣,下一年要怎麼樣,多少歲之前要怎麼樣,沒有。」她只有一顆往前衝的心。
畢竟,演員是一個被動的行業,而她背後又沒有足夠雄厚的力量支撐,即使想拍什麼樣的作品,也不可能會有劇組「從天而降」。她只能靠自己努力。
電影《尋龍訣》
很多人因為她年紀輕輕即有雙獎提名,覺得她是天賦型的演員。但顏卓靈只認體驗,對於天賦,並不十分確定。「而且我覺得還不夠,就算你是什麼型的,總得要加上百分之百的堅定,就是決心、專注和努力。」
生活裡的顏卓靈不愛社交,她愛收拾,宅在家裡看書、做瑜伽,或者爬山、跑步,比起喧鬧,她更喜歡人少的地方,是個標準的宅女。
她偏愛現代女作家的作品,因為女作家的心思一般比較細膩,特別是她們寫的女性視角故事或者自傳,都能讓她比較感同身受。
顏卓靈在心裡也構思過一些故事,想著將來看看能不能變成作品,它們都是女性題材的。在這些構思當中,比較成型的是最初的一個,誕生於《狂舞派》上映的時候。跟她的品味一樣,沒有特別主流。
「這個世界有太多不同方方面面的故事,需要有幕後的人士拿出來跟大家探討,有一些很有意義的角度和議題。演員這條路可以很長,你到老的時候也有老的角色需要你。」無論是事業還是自我意識的表達,都不必急於一時。
「當然,剛好在這個年齡,也會覺得很想去拼一把。真的只是配合年齡,才會有這麼一種心態。」
網劇《原生之罪》
顏卓靈不給自己條條框框,對於未來,她希望自己對表演抱有敬畏心的同時,可以越來越鬆弛地跟角色一起行走,繼續尋找她的「自然而然」。
Q&A
星番:你現在有沒有特別想演的角色,或者是特別想嘗試的事情?
顏卓靈:我想教我爸媽瑜珈,完全跟演戲沒關係(笑)。因為他們的年紀開始慢慢地增加,他們不怎麼做運動,今年我去峇里島考了一個瑜珈導師牌,考的時候我邊考邊做筆記,學到了一些東西,我就覺得我爸媽肯定很需要這個。
星番:這個倒是沒想到。你還有其他比較隱藏的技能嗎?
顏卓靈:還有什麼呢?我前陣子想要考一個健身教練牌,因為拍戲的時候演員可能比較容易受傷。我想到一個跟叉叉有點像的點,我們很多事情喜歡自己扛,加上我自己求知慾比較高,所以就很想了解我的身體,因為這些東西你忙起來的時候是完全沒有時間去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