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養社:
掃碼關注回復「兒康」進兒童康復學習交流群!
康復知音:
掃碼關注回復「康復」進康復學習交流微信群!
代償這個名詞在這幾年又重新引起風潮,你幾乎可以在每一個地方聽到,而相對產生的就是所謂的矯正性的運動。你是否有想過什麼是代償?為什麼有代償?代償到底哪裡不好?
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釋代償,就是身體為了執行超出能力的任務所產生的策略。
身體的設計非常巧妙,有非常多層的保險系統以及很大的容錯空間,你的大腦會在你無意識之下做出許多的調整,正因為如此,動作的分析與矯正才會如此的複雜以及困難。
代償的出現可以粗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需要執行的任務大於身體能力的情況;一種是因為受傷或其他因素使得身體能力暫時下降而不足的情況。雖然看起來很相似但成因會影響介入的方式,後者特別需要醫療專業人員的介入。
如果你是教練/運動訓練員,你需要特別了解第一種情形,只有在能力大於負荷的時候你才能做出正確的動作。但對於提升運動的表現與能力代償可能是必需的,取決的你的訓練周期與訓練目標。
如果你是治療師或動作分析專家這兩種情形你都會遇到。
例如腳踝急性扭傷之後的步態肯定會以代償的方式執行,這種情況下你需要恢復身體的能力同時逐步降低對代償的依賴性,之所以許多人在復原之後反而產生其它問題或是產生反覆同樣的傷害,多數因為他們的身體無法離開代償的模式。
另一種情況是身體功能由於退化或習慣問題導致不足以應付日常性的動作,此時你的身體會使用各種代償來替你完成,而在日常生活中慢性的積累傷害。例如核心的不活化造成了呼吸模式的異常長期下來可能造成許多地方的疼痛。
代償有非常多不同的形式,其中一種常見的模式為相鄰關節的代償,於區域相依理論之上。人體的各個關節都需要保持在正常範圍內活動的能力,不過有些地方需要更多的穩定性,其他則需要更多的活動性,當該穩定的地方失去穩定性時,勢必得由其他區域增加穩定來補足,此時就會有代償的產生。我們反而會見到的是其他區域的障礙而非問題的源頭。
最常見的例子即為腰椎的不穩定,會造成胸椎以及髖關節活動能力減少去代替需要穩定的腰椎,可能造成潛在的髖關節夾擠以及後彎功能喪失。
這就是為何整體評價如此重要,特別針對慢性或反覆發作的傷害,也許你一直都沒有處理到真正造成問題的區域。
除了關節本身以外,肌肉也是代償機制中的重要角色,另一種常見的代償模式為相同動作的代償。
每一個動作都有他的主要動作肌肉,但光靠這條肌肉無法動作,需要其他的協同肌與拮抗肌一起完成。當主要動作肌肉失去功能,協同肌轉變成為主要角色時,代償就會出現。這是大腦自動調控的結果,你依舊可以完成想要做出來的動作,但是錯誤的動作不管做了多少次,還是一個錯誤的動作,只是把現在的失能推遲到以後的某一天。
這種代償的問題如下:
1.永遠沒有一條肌肉可以完全取代另一條,它們也許在矢狀面上動作一樣,但在其他平面可能完全相反,這也是我們在看動作分析時候的一個重點。
2.你一次只能專心做好一件事情,當協同肌被拿去用於當作主要肌肉時,會導致自己本來該做的事情無法做好,然後你的身體就需要再去找另一條取代,造成連鎖的效應。
舉例來說:
髖外展在步態周期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動作,主要的動作肌是臀中肌與臀小肌協同肌包含了臀大肌上側纖維,闊筋膜張肌,以及縫匠肌。
當臀中肌/小肌失去功能的時候,闊筋膜張肌是常見的代償者之一。臨床上也常看到闊筋膜張肌疼痛的患者,抱怨褲子口袋的位置疼痛或是慢慢發展成我們熟悉的髂脛束症候群。
闊筋膜張肌雖然也作外展的動作,但並不是主要動作肌,因此在代償的動作模式下就會看到外展伴隨髖屈曲/骨盆前傾的動作造成關節的錯誤排列與受力。
更進一步的了解肌肉動力學可以給予更多找出真正問題的線索,這是如何成為動作分析專家的基礎學習它,應用它。
在相同動作的肌肉代償模式以外,另一種肌肉的可能產生的問題是動作鏈上的代償。在動作鏈的概念之下,任何一條肌肉的異常反應都會造成連鎖的效果,跟關節相依理論其實有點相似,但更重視動態動作下的整體表現。
舉例來說:
深縱次系統(Deep Longitudinal Subsystem)控制了矢狀面上的活動,單側多裂肌的失能可能會有對側腓骨肌/股二頭、同側豎脊肌/頸伸肌以及在對側的次系統上產生代償,而我們會在步態的擺動期看到失能現像。
與單純動作協同相比,是一個更整體的概念,也顯示了多關節/動態動作評價的重要性。
聲明: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僅為交流學習,所有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