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崇年和祝勇:同名不同味的《故宮六百年》

2020-12-23 北京日報客戶端

午門內、太和門廣場 李少白 攝

《故宮六百年》 祝勇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故宮六百年》 閻崇年著 華文出版社

今年,紫禁城整整600歲了。

600年前的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初四,朱棣在北京皇宮奉天殿(今太和殿)舉行盛典,宣告天下:北京宮殿「今已告成」。次年正月初一,他在奉天殿再次舉行盛典,宣告北京皇宮正式啟用,同時接受百官群臣、藩屬使臣的新年拜賀。

新近,兩本「同名同姓」的《故宮六百年》先後出版,它們的作者都是我們所熟悉的——一位是在《百家講壇》講過「大故宮」的閻崇年,一位是以故宮美文揚名天下的祝勇。

兩本名字、主題都一樣的書,寫出了怎樣不同的味道?作為多年書寫故宮的老作者,他們的新作又寫出了什麼新意?

閻崇年:結緣七十載 進宮千餘回

「我跟故宮結緣得有七十年了。」今年86歲的閻崇年帶著我們熟悉的笑容,說去過故宮1000多次。

閻崇年中學時就讀於北京第六中學,就在長安街邊上的清代昇平署舊址,與故宮一街之隔。當年,吃過晚飯,同學們常常一塊兒沿故宮紅牆外散步,甚至曾在天安門廣場上體育課。

在把清史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後,閻崇年的故宮之行就增添了學術情結和研究旨趣。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裡,他一頭扎進浩如煙海的史料中,先是系統地捋清楚明清兩朝實錄、李朝實錄,又讀了大量的文獻、檔案,完成了對清史知識的「原始積累」。那些年,他對故宮更熟悉的就是院裡的明清檔案部,早晨起來帶上一個窩頭,中午管工作人員要點白開水對付一下,資料一查就是一天。

「改革開放以後,我陸續見證和參與了故宮學術研究的許多重要節點,比如中國紫禁城學會成立,《紫禁城》雜誌創刊,《故宮學刊》復刊,故宮出版社成立,《故宮志》和《故宮辭典》編纂出版等,結交了一批故宮學的著名專家和青年俊彥。」2000年開始,閻崇年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著手讀故宮、寫故宮、講故宮。

閻崇年不僅是考據派,還是行動派。坤寧宮煮肉的大鍋,多大、多深?他拿皮尺量過。為什麼雍正由乾清宮搬到養心殿了,從出家門到辦公室的門距離多少?他也用尺子量過。乾隆最愛的「三希堂」究竟有多大?他還是用尺子尋找答案。

一位86歲的老者,已經完成過70萬字的《大故宮》,還能寫出什麼新意嗎?

《大故宮》是橫向的,以空間為經線,以故宮建築為場景,時空交叉,講述故宮六百年的風雲傳奇;而《故宮六百年》則是縱向的,依時間之序,從故宮之源、遷都北京,講到從宮到院、故宮新生,在建築、藏品、人物三者的互動、演繹間,更著重於講述人的故事,不止於六百年間這血色宮殿的24位主人,更從將相嬪妃到太監宮女,從文化精英到外域使臣,從宮廷建築的設計者建造者,到藏品的製造者、欣賞者……正如他在書中寫的:「而我最關注的,是六百年來,那些跟故宮相關聯的人,人的命運,人的奮鬥,人的喜怒哀樂。」

在接受《北京晚報》專訪時,閻老給《故宮六百年》內容總結了一個字:正——

第一,正說歷史。作為一個歷史學工作者,不能戲說,只能正說。言必有據,所有重要的話都注出處。

第二,正說故事。這裡面選了大約一千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有根據,都有記載,沒有一個是我編的。

第三,正說道理。一本書光有道理沒有故事,不好看;光有故事沒有道理,不深刻。我講了很多故事,基本上每一講最後都抽出一些帶有經驗性的、總結性的、規律性的道理。

曾經在閻老家中看到他許多資料、書籍中都夾著小條、做著批註,自己的作品也一再修訂,典型傳統學人的「較勁」做派。我與閻老的結識,也緣自於對紫禁城御膳房一副對聯中一個字的討論。《故宮六百年》全書超過50萬字,閻老用兩年時間,十易其稿。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精力花費在考證上。

據悉,《大故宮》的修訂版近日也將由故宮出版社全新推出,書中圖片做了大量更新。居家避疫的幾個月,老爺子又寫出了《故宮疑案》,最近已經出版。

祝勇:以空間帶時間的回望與重溫

去年,祝勇給《北京日報》閱讀版寫過一篇文章,標題是「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

此次,祝勇不想沉重,想輕靈,想自由,像從故宮的天際線上划過的飛鳥,他決定採用以空間帶時間的結構書寫《故宮六百年》,自午門入,神武門出,讓時間的碎片,依附在不同的空間上,銜接成一幅比較完整的歷史拼圖。

祝勇作品的標籤是故宮美文。從最初的《故宮裡的風花雪月》,到後來的《故宮的隱秘角落》《在故宮尋找蘇東坡》《遠路去中國》《最後的皇朝》,以及近年的新作《故宮的古物之美》,美是最閃亮,也最易感知的特點。《故宮六百年》依然。他寫中軸線:「太廟代表時間的傳遞,社稷壇代表空間的綿延,『左祖右社』的布局,將無限的皇權收納在禮制的約束中,又將中軸線上縱向的宮殿接力納入一個橫向的、無限深遠的時空體系中去。」他寫文淵閣:「一座綠色宮殿,在紫禁城由黃色琉璃和朱紅門牆組成的吉祥色彩中拔地而起,像一隻有著碧綠羽毛的鳳凰,棲落在遍地盛開的黃花中。它以冷色為主的油漆彩畫顯得尤其特立獨行,顯示出藏書樓靜穆深邃的精神品質。」他看層層疊疊的鬥拱,正像是「木頭上開出的花」。甚至,在他筆下,常常被我們視而不見的內金水河都是鮮活而有生命力的,「仍然有它的生命律動,仍然以一種秘而不宣的方式,介入我們的生活。」

然而,祝勇文字的美是實的,不虛不浮,構建於密集的知識點之上。紫禁城外朝建築布局多用奇數,比如「三朝五門」,內廷建築多用偶數,比如乾、坤二宮以及東西六宮。「兩袖清風」這個成語,說的是「土木堡之變」後守住了北京城的于謙(不是說相聲的)。「宮」與「殿」始終有著各自獨立的意思,紫禁城外朝(前朝)建築多以殿相稱,而內廷(皇宮)則基本上以宮相稱。皇后,其實就是皇帝後面的那個女人。紫禁城歷史上的第一場火災,距離它的建成僅僅過去了97天,而且還被準確預測了。乾清宮是一座迷宮,兩層複式結構,分成許多隔閡間,有27張床,皇帝每晚會選擇一張……大大小小的知識點,有正襟危坐型的,也有犄角旮旯裡的,有讓人豁然開朗的,也有讀之忍俊不禁的,潛伏在《故宮六百年》的字裡行間,不經意間就給你上了一課。

祝勇的文字又是活的,充滿跳脫不羈、天馬行空的跨界聯想。在他眼中,「午門更像一道幕布,一道巨大的天幕,自高空垂落下來,可放電影,把宮殿中演過的歷史大戲,再投射到午門紅色墩臺上。」大太監王振導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擄走後,群臣在午門早朝時群毆平日助振作惡的錦衣衛指揮馬順,將其當場打死,嚇得「代理皇帝」朱祁鈺拔腿就往宮裡跑,群臣跟在後面跑,為的是去捉王振的另外兩個心腹。這奇葩的一幕被祝勇稱為最早的「故宮跑」。他寫故宮寫歷史,筆端和思緒卻不時滑向天文、地理,掠過美學、哲學、政治學……「在色彩學中,紅色與青色互為補色。正是紫禁城的紅,突出了天空的青藍。」「御花園和慈寧宮花園是端莊秀麗的正楷,建福宮花園和寧壽宮花園則是行雲流水的草書。」

與一般的書寫者、研究者不同,作為「宮裡人」,祝勇對紫禁城的情感兼具著敬畏與親密。他說:「進入故宮後,我和我寫作的性質都發生了變化。」他不再是旁觀者,不再只是觀察者,漸漸從宮殿內部感知寒來暑往,體會這個世界的萬千變化,對故宮的表達,也由外在的觀看轉向內在的省察。於是,他寫建築、寫歷史,寫那些原本只活在史書裡的人,都有著細膩而沉鬱、複雜而真切的情感,小處生動,大處磅礴。他寫弘治皇帝與當年在萬貴妃的魔爪下保護他、撫養他的太監懷恩重逢:「弘治好想再牽他的手,走過那寂寥空闊的宮殿。」他寫孝惠太后,二十歲芳華就因順治早逝而成了無夫無子的「孤寡老人」,康熙幾十年如一日地侍之如親生母親:「或許,這份母子親情,是對她人生缺憾的一種補償,是除了花園裡那一縷春色之外,她在這寂寞深宮裡能夠得到的有限的溫暖。對於康熙,又何嘗不是如此?」故宮六百年,不只是靜止的建築、已逝的歲月。

閻崇年說:「故宮所體現的哲學,就是創新的哲學;故宮所體現的精神,就是創新的精神。」

祝勇說:「中國古代建築,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也不會成為一個死的標本,而是一個不斷生長、新陳代謝的生命體。」

他們都在努力以新鮮的方式書寫故宮——耄耋老人閻崇年今年開始嘗試製作音頻課,前不久還「觸網」獻上了一場個人直播秀,與網友互動三個小時。《故宮六百年》即應「喜馬拉雅」之邀約,分作100講,文稿由華文出版社出版;更通俗易懂的音頻播出稿《大故宮六百年風雲史》則由青島出版社出版。作為故宮博物院影視研究所所長,祝勇近年的新作包括引起熱議的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總編劇)。

「我們的文明,就是在永恆的接力中,層層遞進,生生不息。」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趙婷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京華物語丨閻崇年:故宮六百年,是建築和人的交匯
    原文作者丨閻崇年摘編丨安也《北京文化史》,閻崇年 著,北京出版社,2021年2月。故宮在六百年裡,都發生了什麼?我們說的故宮,經歷了明朝的故宮、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時的故宮、清朝的故宮,民國初年的故宮,以及從民國十四年(1925年),成立故宮博物院至今,這樣一段既曲折複雜又波瀾壯闊的歷史。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明朝重建了北京城暨紫禁城宮殿、壇廟、王府等,實際上建了一個新的北京城和新的北京皇宮。今年是北京故宮建成600周年,也是明朝北京城建成600周年。
  • 「六百年,再講故宮」符望閣的漆紗
    央廣網北京10月8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中國之聲系列策劃《六百年,再講故宮》,今天繼續邀請歷史學家閻崇年,帶您剖析故宮藏品的奧秘。故宮內的符望閣是寧壽宮花園內最高大的建築,閣內裝飾精緻,結構複雜,也有迷樓之稱。
  • 閻崇年:北京城發展的文脈是「中正和安」
    北京從有文獻記載以來,先後13次為都,其發展脈絡大致經過6個階段:一是方國都城,二是北方重鎮,三是割據政權都城,四是北中國政治中心,五是全中國政治中心,六是當代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3000多年間,或為國或為郡,或名州或名府,其治所或駐地,雖名稱不同卻都在北京。這條歷史長河,表現出北京悠久文化史演進的連續性。
  • 《上新了·故宮3》六百年生生不息印記震撼網友
    本文轉自【光明網】;六百年歲月悠悠,紫禁城一次又一次的變化與新生,都源於它源源不絕的生命力。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於近日首播。
  • 高明:「瑞雪紫禁城」是我與故宮六百年的緣分
    故宮,對於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都在用自己的最用心的方式表達著對著這一宏偉建築、藝術殿堂的崇高敬意。畫家高明就是其中一位,他用自己手中的畫筆,表達著一個老北京人對於故宮的所見、所思、所感,敘述著一個文化傳播者對歷史的情愫,表達著作為一個中國人對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的自豪,表達著新時代藝術家對文化復興的堅持與自信。
  • 極致的邊界:有感於故宮六百年|天同文化
    永樂三年(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擢升燕京北平府,以北平為北京,次年便下詔以南京故宮為藍本興建北京皇宮,至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基本建成。此後,便居北京城之正中央,屹立六百年而不倒。然而,故宮的歷史並非一帆風順,在過去的六百年中,它始終命運多舛,多災多難,僅有文獻記載的火災就多達八十餘次,戰爭、暴亂、盜竊等災禍更是不計其數。
  • 紫禁城六百年展埋了多少知識點?故宮官方解讀大展細節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正在故宮午門展出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展示了數百個紫禁城歷史細節。故宮近日出版《丹宸永固》展覽圖錄,並發布解讀視頻,讓策展人和文物專家解讀展覽中的那些知識點。策展團隊成員趙鵬說,此次大展以明線和暗線兩條線索展開,明線是故宮歷史時間軸,暗線則是表達勞動人民的智慧。比如展覽中展出的「樣式雷」長春宮燙樣,反映了古代人是如何建造宮殿的。燙樣就是古代建築的設計模型,文物專家在視頻中展示,長春宮燙樣可以拆成很多組件,每個部件都標明了尺寸。揭開燙樣屋頂,能看到長春宮戲臺裡的畫是蘇氏彩畫,燙樣已經達到如此精緻的程度。
  • 周生生攜手六百年故宮文化IP呈現璀璨珠寶旅程
    圖集 悠悠紫禁六百年的歷史積澱,將大國之美的盛景一攬乾坤。紫禁城造就了恢弘龐大的建築奇蹟,也成就了舉世無雙的文化符號,在代代傳承中得以歷久彌新。故宮宮廷文化,以傳承文化、再現經典為己任,持續開展多元跨界合作,讓傳統文化魅力煥發新姿。
  • ...2020年度名人堂十大作家祝勇:在故宮,我想看到更多的事物
    他充分運用「近水樓臺」,從書畫、建築、器物等多個面向入手,寫出大量關於故宮的文章。截至目前,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祝勇已經出版了包括《故宮六百年》《故宮的古物之美》《故宮的隱秘角落》等九本書,並且即將出第十本。2020年11月29日,祝勇還因《故宮六百年》獲第五屆琦君散文獎。
  • 六百年故宮鑑賞①|紫禁城楹聯:有稱仁頌德,也有閒情逸緻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從今天起將刊發「六百年故宮鑑賞」系列,關注並介紹故宮建築、設施及收藏的國寶文物,在此恭祝讀者朋友除夕快樂,新春健康吉祥!故宮(紫禁城)乃明清兩代的皇宮,外廷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主體,內廷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以及文華殿、武英殿和御花園等大小院落共數十處。這所皇家建築,皆系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畫棟雕梁,無處不有楹聯堂匾。其中有不少是由皇帝親撰,餘皆飽學的大臣所為,或且由皇帝欽點。
  • 故宮唯一「百年爛尾樓」:延禧宮重新開放
    根據故宮博物院官網資料介紹,延禧宮位於東六宮區域,毗鄰承乾宮、景仁宮等。其初名長壽宮,名嘉靖年更名延祺宮,清代改名延禧宮,意為迎福請喜。明清兩代,此宮均為妃嬪的居所。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火災,延禧宮除宮門外俱遭焚毀。同治年曾議復建,後未行。
  • 名人堂·訪談|2020年度名人堂十大作家祝勇:在故宮,我想看到更多的...
    他充分運用「近水樓臺」,從書畫、建築、器物等多個面向入手,寫出大量關於故宮的文章。截至目前,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祝勇已經出版了包括《故宮六百年》《故宮的古物之美》《故宮的隱秘角落》等九本書,並且即將出第十本。2020年11月29日,祝勇還因《故宮六百年》獲第五屆琦君散文獎。
  • 故宮六百年鑑賞㉒|遙望千年的月宮靈物:月中何有,玉兔搗藥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推出的「故宮六百年鑑賞」系列本期特別呈現故宮所藏文物中的玉兔。從東漢時期受神仙思想的影響,開始出現並在此後相沿不改的玉兔搗藥圖,明末清初以來民窯常見的借玉兔題材表達對故國懷思的日用器,晚清以來造型不拘一格的中秋「兔兒爺」玩具中可見出,玉兔除祥瑞之兆外,在特定的情境下,其涵義和內容也更加寬泛。
  • 帶你揭秘故宮裡的隱藏玩法,一起邂逅百年韻致~
    這次還要帶大家去解鎖這深宮裡的隱藏玩法 從不同角度解讀歷經時光洪流後的百年韻致~丹 宸 永 固用「第一視角」解讀歷史故事 ▼這次展覽將從第一視角,為大家解讀不同時期的歷史故事,在他們的日記、回憶錄和文章中尋找材料,為觀展者提供多樣的角度,更加深入理解這一歷史事件。
  • 給故宮璀璨的文化銀河添顆星
    原標題:給故宮璀璨的文化銀河添顆星 2016年,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突然在二次元網站Bilibili(簡稱「B站」)爆紅,並將故宮文物修復師這一職業帶火。2020年的最後一夜,《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和B站首播。
  • 六百年的紫禁城,領略極致之美!
    攝影/劉順兒妞 六百年紫禁城 為什麼是中國人的「鎏金典藏」? 位於太和門外的斷虹橋,引出了故宮彎彎繞繞的金水河。這可能是故宮最早的一座建築,而橋上那頭有點逗比的石獅子,是故宮新晉的網紅之一,它的目光也許曾穿越六百年,抵達那個著名的歷史瞬間: 1403年,朱棣在「靖難之役」後即位皇帝,改年號為永樂。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下詔遷都北京。一場浩大的工程拉開序幕。
  • 閻崇年:「滿清入關為民族融合」,卻遭小夥當眾掌摑,並拒絕道歉
    但是這個觀點卻遭到了當時一個小夥的強烈反對,因為這個小夥認為滿清入關百害無一利,閻崇年這樣認為是在搞封建,搞分裂,是滿清人遺留下的蛀蟲,不值得別人尊敬,不僅出手打了閻崇年還要和他理論一番,這樣的結果當時也把閻崇年愣住了。
  • 《故宮日曆》推出典藏版
    近些年,每到歲末年初,很多人會買一本《故宮日曆》,作為問候親朋的文化之禮。《故宮日曆》不僅成為日曆產品市場的頭號爆品,甚至帶火了整個日曆產品市場,每年一本《故宮日曆》成為很多讀者的購買習慣和收藏習慣。因獨無可取代的獨特性,其開發價值和潛力巨大。
  • 表白故宮|穿過六百年雲煙,只為和你相遇
    2011年2月22日,景山,遊客身著古裝,以故宮為背景拍照。新京報記者 浦峰/攝2012年12月14日,故宮午門,一對小情侶共打一把花傘漫步雪中。新京報記者 吳江/攝2014年4月25日,故宮太和殿前,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夫婦停留參觀。新京報記者 浦峰/攝 2015年11月22日,故宮角樓,用樹葉做裝飾的小雪人。新京報記者 薛珺/攝2015年11月22日,景山公園萬春亭,遊客雪中合影。
  • 阿來、閻崇年、馬伯庸...來寧波浙江書展見大佬 只要一分錢!
    阿來、閻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