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一個後發區域的「先發振興」要多久?雲南的回答是三十年!三十年改革春風,三十年厚植本心,三十年久久為功,三十年民富業興。
這既是一個地方沉積的定力,也是產業振興的堅守。尤其深耕其中的集體和個人,更是身體力行、融入大局、敢想敢試、敢做敢當。
任懷燦和「七彩雲南」的每一分子,用心用情用力立足紅土高原,胸懷全國市場,培育出「七彩雲南」品牌,正走在「以品興業、立品立信、品質雙升、品牌興城」的發展大道之上。
發端:「用我們的雙手擺貧困包袱」
上世紀90年代初,赴大理採購農副產品返回昆明途中,任懷燦一行在雲南驛(即祥雲縣)一個風景如畫、宛若世外桃源的小村莊歇腳。一場太陽雨突至,水天相接,繪出一道絢麗的七色彩虹。
回想起小時候跟隨母親去農田幹活,雨後的天空出現了一道彩虹,彩虹的兩頭橫跨兩個水塘,母親就指著彩虹說:「老九,你快看,龍吸水了。」
眼前的美景加上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回憶,讓任懷燦不禁思考——雲南風景秀麗、民風淳樸,農副產品豐富多產,這樣的好山好水好產品,為什麼一直走不出去?既然生在這裡,長在這裡,那就要為這片土地做出一份貢獻,要讓大家知道,在這山水之間,有個美麗的地方叫……想到這,他腦中靈光一閃:「有了!就叫『七彩雲南』!」
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改革的春風九州勁吹,無數弄潮兒欲在廣闊天地有所作為。
5萬元、7個人,任懷燦作別「穩定」與「安逸」,和愛人一起開起餐飲「夫妻店」,憑藉淳樸厚重的品格和吃苦耐勞的性格,生意越發風生水起:收穫了資金、贏得了認同,也建立了信心。
事業不斷壯大,參加的社會活動越來越多,作為從紅土高原走出的農家人,任懷燦為家鄉做點事的願望越發強烈。經過反覆研究,他和創業夥伴們決定從當地豐富的農副產品出發,試試「土特產」能不能變成「金疙瘩」。
1992年,昆明諾仕達工貿公司成立,任懷燦和他的夥伴們走上了嶄新的道路。「用我們的雙手擺脫歷史遺留給我們的貧困包袱,使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則成為了一眾奮鬥青年如「七彩雲南」般美好願景。
深耕:以「品牌之威」立「口碑之信」
古人說: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這大概就是創業者的「相對論」:只要意志堅定,再遠的路也相隔咫尺,再難的事也終將實現。
「七彩雲南」品牌的成長就是這樣,憑藉這份初心以及對雲南資源和市場的深刻洞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也在發展中實現著產業的轉型升級。
那是1996年,彼時的雲南的旅遊市場如一潭深水,尤其翡翠市場,更是魚龍混雜、沒有章法。亂則求變,變就有機會!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七彩雲南」正式進軍文旅產業。
創建翡翠研究中心,為翡翠確定起七大品質標準和定價體系,以規模化、節約化、標準化市場經營理念,建立中國首個翡翠商業分級體系……「七彩雲南」的這一系列努力,結束了「黃金有價玉無價」的行業歷史。
面對終端消費者,他們還莊嚴立下三個承諾:
第一,承諾向全社會公布不做假貨;
第二,承諾價格公平公正、童叟無欺;
第三,凡是七彩雲南售賣的翡翠,對價格和質量終身負責,對款式不滿意,也終身包退包換。
靠著這種誠意,「七彩雲南」的品牌知名度很快廣為傳播,市場佔有率連年提升。 「直到現在,我們的退換貨率也不到萬分之一」,公司董事局副主席、總裁任劍媚說。
延伸:「茶可富民,關乎民生」
不獨翡翠玉石,茶葉也是「七彩雲南」要讓雲南好物擁抱全球的發力領域。本著「讓每位茶農多掙100元,讓好茶走出雲南、走向世界」的願望,「七彩雲南」開荒拓土,開創這份產業。如今,「七彩雲南· 慶灃祥」已躋身國內茶品牌前列,也帶著一方茶農實現了發家致富。
雲南是中國茶業大省、世界茶樹原產地,也是普洱茶的故鄉。可身居深山的茶農生活卻並不寬裕,如何能讓「優品優價、好茶惠農」,「七彩雲南」在老班章大茶山購置了7000畝土地,開墾現代茶葉種植基地,並與南糯、景邁、班章等古茶山的70餘家茶葉初制所展開深度合作,形成輻射10餘萬畝優質茶園的產業規模。
為提高品質,「七彩雲南」在西雙版納勐海和昆明建成兩座大型現代化茶葉加工基地,承擔起普洱茶現代加工、儲存陳化、工藝研究等職能。同時,還建成「七彩雲南」茶產業研究院,邀請中國茶界院士陳宗懋,共建「院士工作站」,從而融智賦能,對普洱茶的產品和功效展開深入研究,逐步形成集種植、生產、加工、科研、銷售、茶藝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
如今,道地的普洱茶已經走出深山茶海,走向世界各地,使得「茶可富民,關乎民生」的夢想成為現實。而「七彩雲南·茶產業」也已經成為扶持一方民生項目,為茶區100多個自然村、3萬農戶、10萬農民提供長期穩定的收入。
感悟:借「品牌之力」創「品牌新績」
華燈初上,夜色闌珊,滇池湖畔,音樂漸起。附近百姓換上民族盛裝,與八方賓客圍著篝火,載歌載舞,慶賀豐收,傳遞喜悅。這就是每天晚上,「七彩雲南·歡樂世界」的生活「常態」。
佔地1.2萬畝的古滇名城,是一片古老與希望的承載地。當地人說,這裡承載著雲南人的過去與未來,她挖掘並活化了古滇國的歷史,藉助現代方式立體呈現,表達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期待。
古滇國的歷史煙雲影響了太多人:這是2000多年前,滇池湖畔先民所締造出的燦爛文明。相傳是先秦楚國的脈系,後被漢武帝徵服,前後將近500年歷史。但由於遺存很少,所以人們對之知之不多。
往事不可考,記憶尤可追。如果沒有後來雲南省對這段歷史的挖掘與重塑,或許就沒有「七彩雲南」與古滇的結緣。
那是2012年,雲南省規劃發展一批重點文化旅遊項目,「古滇名城」列入其中。這一下喚醒「七彩雲南」管理層的整體記憶,「文旅產業必須根植本土,如果沒有中國韻味、雲南特色、歷史底蘊,將有如空中樓閣,虛無縹緲、無根無源,很難持久」。
經過反覆論證、仔細考察、數次調研,終於初具方案,這便是後來的「四合一」功能區系統謀劃。即:圍繞一個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一個國際養生養老度假區、一個集中展示雲南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的窗口、一個世界級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設集生態旅遊、養老養生、文化體驗、民族示範、商務會展、娛樂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的「七彩雲南·古滇名城」文旅IP,用「真歷史」「真文化」「真性情」「真品質」來塑造「真文旅」「真運營」「真服務」「真康養」的「真項目」,使這個「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落地生根。
歷經七年精心打磨,滇池生態資源、古滇歷史文化、雲南民族文化這些地域特色逐步「變現」,成為可視、可觸、可聽、可感的文旅品牌,讓「民族之風」屹立「民族之林」,呈現出強大活力,贏得遊客高度認同,開業至今累計接待遊客1315萬人,成為整個雲南,乃至祖國西南地區的文旅名片。
一個項目改變了的環境,也在改變其中的人。隨著對品牌的認知越發清晰,尤其站在新的更高歷史平臺上,如何百尺竿頭、再上臺階,這便是「七彩雲南」牽手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的緣由。
花開:民族品牌架橋賦能喚起認同
「一個產品的價值有多大,很難全面衡量。但如果兼具地方發展、百姓民生、產業振興的諸多希望,那再小的產品也是宏大民生。如何讓這一情懷落地?品牌建設無疑是最佳路徑。」「七彩雲南」品牌進入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便引發業界廣泛關注。有專家說,「放眼全國,類似區域公共品牌數不勝數,如何將他們託出水面,需要高端設計、頂層規劃」。
這也正是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的使命初心。2020年9月8日,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中國文旅傳播行動服務「七彩雲南」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京舉行。
儀式上,新華網董事長、總裁田舒斌說,「通過民族品牌工程,我們探索了新華社與國家戰略、新華社與經濟社會、新華社與地方發展的全新關係。我們相信,在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的助力下,『七彩雲南』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必將得到極大提升,最終成為享譽全國乃至全球的『名牌』」。
散葉:「新華方案」助力「民富業興」
其實,通過品牌創建助力民族企業高質量發展,新華社實踐多年。
在「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發展理念指引下,民族品牌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已經明確。
2017年,「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正式成立,開始了國家通訊社「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聚焦品牌強國、扶貧攻堅、鄉村振興、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助力國家和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有益探索。
多年來,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跳出一城看全局,厚植本心謀全局」,通過各種精心策劃,為地方品牌建設作出諸多有益實踐。尤其近年來,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旅遊」深入融合發展趨勢,借力發力、因勢利導,構建「文旅傳播行動」,更成為品牌助力地方發展的創新之舉。而此次,對「七彩雲南」的策劃與推介,正是這項行動的又一次有益實踐。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品牌引領,基業長青。目前,越來越多企業、專家對新華社的實踐給予高度肯定。他們認為,越是改革攻堅時,越是價值擔當處。四年左右時間,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從祖國最需要、企業最期盼的地方入手,發揮「信息源」「思想庫」「智囊團」責任擔當,以「新華智慧」「新華方案」為地方和企業品牌建設出謀劃策,在贏得政府、企業和社會眾相點讚的同時,也讓「品牌強國」戰略有了實際樣板、現實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