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小區是「生產」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渠道之一,合肥一些居民小區的垃圾分類做的怎麼樣?7月18日,通過走訪發現,一些小區的垃圾桶在明顯位置上貼有「可回收垃圾」與「其它垃圾」標識,但實際情況卻是「分類形同虛設」。
垃圾一袋裝 全扔「其它垃圾」
合肥市政務區天瓏廣場小區是近幾年新建的高層小區,該小區的分類垃圾箱設施很齊全,每幢單元樓門口都配有一個不鏽鋼材質的分類垃圾箱,箱體上標有「可回收物」與「其它垃圾」標識,同時清楚地標註了一些常見垃圾的分類情況。
分類桶容量嚴重失衡
即便有如此顯著的區分標識,但分類桶依舊形同虛設。為了「不出錯」,不少居民不管三七二十一,將各類垃圾一袋裝,全部扔進「其它垃圾」分類桶中,這樣直接導致分類桶容量失衡,一邊垃圾塞不下,另一邊則是沒垃圾可塞。正觀察時,就有一名居民不假思索的將飲料紙盒包裝扔進了「其它垃圾」箱內。
「雖然知道垃圾分類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每天分類挺麻煩,家裡垃圾桶也不多,為圖方便垃圾基本就一袋裝了。」業主徐女士說。
哪個垃圾桶沒滿扔哪個
臨湖社區垃圾分類站
在合肥市經開區臨湖社區,該社區多處設置有垃圾分類站點,還專門搭建了雨棚,裡面放有黃綠藍紅四色垃圾桶,分別標註為「其它垃圾」「餐廚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此外,垃圾桶上面還有不同垃圾樣式的註解。可是打開這些垃圾桶蓋後發現,各類垃圾一袋裝,並沒有實現分類。
「都是一袋裝扔進來的,他們看的不是垃圾桶上面的字,他們是看哪個垃圾桶沒滿就扔哪兒,要不就是喜歡哪個垃圾桶顏色扔哪個。」一位在該小區做了一年保潔工作的王師傅打趣道。「這要是碰到下雨天,有些居民連垃圾桶蓋都懶得開,直接將垃圾袋仍在垃圾桶旁邊,更別提垃圾分類了。」
不只是居民,環衛工人在清掃垃圾時,也不分類投放,大部分都是隨手倒進垃圾箱。「除了收廢品的,誰會去給垃圾分類。」王師傅稱,每天工作量這麼大,哪有時間把垃圾分類,而且常有收廢品的人會打開垃圾桶,看看裡面有沒有瓶子和廢紙盒。
垃圾分類意識不強是主因
居民將飲料紙盒扔進「其它垃圾」桶
探訪發現,小區有相當一部分居民分不清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還有些居民明確表示,平時並沒有對垃圾進行分類的習慣。
天瓏廣場小區張先生說,他意識中電池和白餐盒可能屬於不可回收的,像易拉罐、礦泉水瓶之類屬於可回收的。「再多了我也分不清。」
臨湖二期的一位居民表示,看到街頭的分類垃圾箱,他通常都會按分類標識來扔垃圾,但趕時間時就不分類了。而且有時也分不清到底哪些是可回收的。他認為垃圾分類實行難度大的主要原因是分類知識並不普及,許多人還不了解何為垃圾分類,分了類有什麼作用。
「除了普及分類知識,建立獎勵機制也很有必要,我看新聞其他城市一些小區推行垃圾分類獎勵積分制,做得好可以抵扣小區物業費、停車費,這就是個好辦法,都極大調動我們業主的分類積極性。」業主徐女士提議道。(李健平)
推薦閱讀
「買買買」要注意! 近日網購詐騙高發 上周合肥84人被騙75萬
合肥高新區街頭一電瓶車突然自燃 現場濃煙滾滾(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