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萬千心理 萬千心理圖書 來自專輯新書上架之精神分析動力取向
溫尼科特成熟過程理論
作者:(巴西)埃爾莎·奧利維拉·迪亞斯(Elsa Oliveira Dias)
譯者:趙丞智,凌筍昂,郝偉傑,魏晨曦
審校:趙丞智,魏晨曦
新書火熱預售中
下單送禮享積分
編輯推薦
在理解人類人格發展上,溫尼科特的成熟過程理論與經典精神分析心理性慾發展理論是完全不同的兩條線路。
本書作者是資深的溫尼科特精神分析範式精神分析師,她與她的團隊致力於研究和總結溫尼科特精神分析理論,並將之用於臨床實踐。本書是他們多年研究成果中有關人格健康成熟的一部分,總結了溫尼科特思想和實踐的基礎理論。在國際精神分析學界,她首次把散落在溫尼科特700多篇論文中的「成熟過程」思想提煉並總結為一個較系統的理論。本書結構非常清晰,有很高的的條理性和脈絡性,這對於論述溫尼科特的思想來說難能可貴。
內容簡介
溫尼科特的成熟過程理論描述並概念化了生命發展過程中每個階段所固有的不同任務、成就和困難。作為一種實用指南,它讓我們理解各種健康現象,並探查各種早期的情緒性困難。
這一理論不僅對於精神分析師和心理治療師非常有用,而且對那些力求促進孩子個人發展的父母,那些會影響個體情緒發展的專業人士,以及那些制定精神健康領域的各種預防工作和政策的人同樣有用。
作者介紹
埃爾莎·奧利維拉·迪亞斯(Elsa Oliveira Dias)
臨床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師,巴西聖保羅溫尼科特精神分析學院的共同創始人之一,國際溫尼科特協會(IWA)副主席。
目錄
譯者序
中文版序
致謝
導 言 溫尼科特著作中的成熟過程理論
第一章 溫尼科特及其與相關領域的爭論
第二章 成熟過程理論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 原初階段:絕對依賴
第四章 相對依賴階段和獨立階段
最後的思考
參考文獻
內容簡介
溫尼科特著作中的成熟過程理論
溫尼科特逐步地闡述過一個關於個人發展的理論,隨後他專門稱其為「成熟過程理論」 (Theory of Maturational Processes)。該理論所基於的理念是:每一個人類個體都有一種朝向成熟的先天傾向性,並且人類生活的任何方面,無論健康還是不健康,都屬於或起源於成熟過程中的某一時刻,沒有哪個方面可以獨立於這個過程中的時刻。
溫尼科特把這個理論當作其理論和臨床工作的支柱。這個理論重點強調的是生命初始的各個階段,因為這是一段人格和精神健康的基礎形成時期。每個母親和她的孩子之間都有一種特別的關係,通過清晰地展現在這段關係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一方面,溫尼科特描述了各種基本的人類需求,這些需求持續貫穿於生命每個階段,從生命最原初的階段開始,一直到個體死亡為止;另一方面,他也描述了環境性條件,這些條件促進了嬰兒統一身份的逐漸構成,而每一個健康嬰兒都應達成這種成就,並由此獲得了關聯於這個世界和外部客體的能力,而且有了建立人際關係的能力。
溫尼科特的成熟過程理論,將生命發展過程中每個階段所固有的不同任務、成就和困難概念化,並進行了描述。它作為一種實用指南,讓我們理解了各種健康現象,也能得到對各種情緒性困難的早期探查。他的理論不僅對於精神分析師和心理治療師的工作非常有用,而且對那些力求促進孩子個人發展的父母,那些在某方面會影響著嬰兒、兒童、青少年和成年人情緒發展的專業人員們,以及那些意識到須對精神健康領域的預防工作和各種政策進行反思的人同樣有用。
就其本身的重要性來說,成熟過程理論提供了一種理論框架,由此能展開關於人性的各方面研究,像是與文化成就相關的方面,以及與創造性相關的整個領域。成熟過程理論在溫尼科特本人的著作中,還有包括這本書在內的研究計劃中,都構成了一個理論基礎,它使我們可以依據精神障礙與各個發展階段的密切關係,對一般精神障礙的概念進行澄清。
為了理解溫尼科特發展其成熟過程和精神障礙理論的視角,我們應該強調:他是由一名小兒科醫師轉變為精神分析師的,切實的臨床實踐讓他確信,那些促使母親帶著孩子來到診所的絕大多數問題,都起因於極其原初的情緒性困難。隨著思考的逐漸進展,溫尼科特把這些困難定義為在生命的極早期,母親與嬰兒建立關係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
當溫尼科特成為了精神分析師之後——儘管他一直沒有放棄兒科學,但基本上致力於針對精神病性病理學的治療和研究——在平行的臨床實踐活動中,同時在觀察精神來訪者和母親與嬰兒的活動中,溫尼科特最終認識到,生命極早期階段的情緒性發展情形,恰恰關係著對各種成年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兩種情形中會呈現出完全一致的現象。用這樣的方法,對各個年齡階段精神分裂性障礙個體的深入調查,「成為一種關於最接近個體極早期發展的研究」(1953a, p. 222)。
本質上,嬰兒和精神來訪者遭遇的共同困難,涉及將自體構建為統整體身份的問題,以及與現實的聯結問題。在嬰兒當中,這些困難起因於極端的不成熟;在精神來訪者當中,這些問題起因於這樣的事實:在早期發展階段的某個點,他們的個體發展就已偏離了導向成熟的路徑。
因此,成熟過程理論是溫尼科特精神分析性思想的中心點。溫尼科特在1962年闡明了對於這樣一個理論的需求,以及這個理論與各種精神障礙之間的本質聯繫。這一年也是他新概念發展的決定性一年,他寫道:
……我們確實需要設法建立一套個體正常成長的理論,以便能夠理解各種類型的精神疾病和不成熟現象,因為我們已經不能滿足現狀了,除非能夠找到治療和預防它們的方法。所以,我們已經不能像曾經容忍小兒麻痺症或兒童痙攣性疾病那樣,再容忍兒童期精神分裂症了。我們要設法進行預防,而且我們希望能夠引領和示範針對那些精神異常狀態的治療,因為這些精神異常狀態往往意味著有人正在遭受苦難。
作為理解精神障礙的一個理論背景,成熟過程理論是治療性作用的一個本質部分:
在對新個案未知領域的探索中,我擁有的唯一指南就是這個成熟過程理論,我隨身攜帶著這個理論,它已經變成了我的一個部分,我甚至都用不著去特意想起它。(1971c, p. 6)
本書設法以一種統一的方式,來研究和闡述溫尼科特成熟過程理論的各個概念,並澄清該理論的前提,同時針對各個發展階段以及各階段的任務和成就,提供一個系統的描述。這個研究將聚焦於生命的早期階段,正如溫尼科特所做的那樣,就他的觀點來看,人類精神疾病的範例問題恰恰是精神病(psychoses),而不是神經症(neuroses)。
參照生命開始時期的基本任務,精神病性障礙源自環境沒能成功促進這些任務的完成,以及沒能將它們成功轉化為成熟成就。此外,溫尼科特的思想說明,恰恰是從對精神來訪者的觀察和治療中浮現出的觀點,讓我們看到了人類(生命)存在的本質面向,而這正是研究健康個體或研究神經症性個體難以觸及的地方。
我會在(尚在準備中的)下一項研究中,呈現以溫尼科特的精神障礙理論為特徵的個體發展理論,尤其是以精神病為研究對象將展開和應用該理論。本書只是這個總體研究計劃中的第一部分,這項研究計劃將主要依據成熟過程理論,著重於生命的原初階段,完整統一地描述溫尼科特關於精神分裂性精神病的理論。
雖然溫尼科特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始終堅持成熟過程理論的中心地位,但是,他一直沒有以一種系統化的形式,或者有組織的形式把這個理論展現出來。在溫尼科特的所有著作中,只有《人性》(Human Nature,1988)這本書稍微清楚地提供了個體發展過程的概況,令人可惜的是,這本書並沒有被完成。這本書是溫尼科特唯一的完整構思著作,而其他的書籍都是論文集,其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獨立的論文,作為演講稿為不同的受眾所寫。
由於溫尼科特顧及了受眾的特徵,所以這些文章也都是從不同的視角,重複對同一個主題,即人類存在的方面來進行分析和論述。這就造成了一種困難,即我們很難抓住他的思想一致性。本書的目的,就是要以一種統一和有組織的方式,呈現構成成熟過程理論的各種概念性元素。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我們發現非常有必要分類和比較那些主題明顯分散的文本,因為溫尼科特在不同文章中都涉及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但始終沒有把它們呈現為一個系統的整體。
本書研究的基礎是:沿著研究主題這條主線,對全部文本進行仔細地研讀。如其他的文獻研讀一樣,我的閱讀研究也有其原則和前提。我會在前言中介紹這些主要的研究原則,而其他的原則將會在各章的闡述過程裡介紹。我的研究基本都運用了解釋學的經典原則。
按照這個原則,溫尼科特著作的每一個部分都要被放在整體位置中去理解,另一方面,考慮到該理論的每一個組成部分,我們必須重新構建該理論的結構。在這種情況下,我並不打算只對溫尼科特的所有著作進行詳盡閱讀,而是要重新構建他著作中最核心的部分——成熟過程理論。我把解釋學的方法論原則應用到這個特定的任務中,也會繼續以這樣的方法,在溫尼科特思想的整體觀點中理解還處於疑問中的主題。因此,我的工作會從整體上突顯溫尼科特的成熟過程理論。隨後,我將會運用同樣的方法來重建他關於精神病的理論。
已經由溫尼科特本人明確過的一些原則,也會在本書中被使用,例如,其中一個原則建議,我們應該考慮精神分析尋求問題解決方法的歷史路線,從而達成對於它的一般性理解和個體理解。這就是為什麼對於精神分析主題來說,
……讀者在儘可能以歷史性態度學習了所教授的東西後,一定要形成一種關於這些問題的個人見解,這也是讓理論學習的每時每刻都能簡明易懂、充滿樂趣的唯一途徑。(1988, p. 42)
把一般解釋學原則與溫尼科特的這個原則性建議統一起來從方法論的角度看,本研究工作具有文本的內部分析和歷史性分析的特點。按照這個程序,我不會嘗試去證明溫尼科特論文的正確性,不做超越他的工作範圍的工作。我也不會做太多比較研究,除非要強調溫尼科特某些觀點的特異性。尤其是在涉及溫尼科特精神分析的主要對比者——經典精神分析的時候,我將會做一點比較研究,但研究的出發點始終是溫尼科特自己的位置。我不會著眼於窮盡這種比較,只是會把我的研究限定在與成熟過程理論有關的質疑方面。
即使是在上述的限定內,完成這樣一個任務也很困難。困難之一是,要始終考慮到溫尼科特思想的歷史演變過程,一般來說,先不考慮溫尼科特在20世紀30年代的文章,因為那些文章是他作為一個兒科醫師所寫的。我們可以把他的著作按照寫作時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40—1951年(即他出版關於過渡性客體的開創性文章當年);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50年代,從他這個時期發表的文章可以看出,他發展出自己理論觀點的決心已經變得更加明確;第三個階段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最重要的標誌是他發表於1962年的一篇文章——《兒童發展中的自我整合》(Ego integration in child development,1965n)。在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朝向成熟的先天傾向性和主觀性客體等一些關鍵概念。本研究始終會考慮溫尼科特思想的演變,儘管並不是以一種系統的方式來思考——那需要另一個研究去做,因此目前的研究僅限於對溫尼科特關鍵主題的呈現。
成熟過程理論研究的適當性
顯然,成熟過程理論是溫尼科特對精神分析的主要貢獻。除此之外,我們研究該理論的另一個理由是,迄今為止二次文獻(the secondary literature)的研究雖然接近了該理論的主題,但並沒有充分探索它的理論和臨床結果。此外,儘管溫尼科特本人在20世紀60年代後的主要文章中已經闡明,這個理論是理解精神障礙及其分類學相關概念所必需的理論著眼點,但是他的評論者們卻並沒有充分強調這一點。
同樣,上述情況也出現在各種關於溫尼科特工作的概述和介紹中。從大部分這些介紹中,我們能找到對溫尼科特工作各方面的仔細且精練的解釋,卻沒人能從整體上說清其思想的內在關聯,並以此澄清他的關鍵概念,使其思想具有統一性和一致性。沒有人強調溫尼科特精神病性理論的重要性(沒有突出他關於精神病這個主題的獨創性研究方法,也沒有突出他通過對精神病的研究揭示了人類存在的基本原理這個事實),甚至也沒有人提及他的精神病性理論與成熟過程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繫(事實上,後者是溫尼科特理解精神病的病因學和性質的概念性基礎)。這些概括性介紹,儘管簡明扼要,也都意在呈現溫尼科特工作的整體概況,但卻都沒有提及溫尼科特的思想核心,這個現象難免有些不可思議。
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有一本書《邊界和空間:溫尼科特工作的介紹》(Boundary and Spac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D. W. Winnicott,1981),它是首批概述溫尼科特工作的研究之一,作者是Madeleine Davis和David Wallbridge。這本書雖然揭示了溫尼科特思想的幾個關鍵概念,但並沒有將「成熟過程」用作基本的發展時態來把這些概念有機關聯起來,書中也沒有提及成熟過程理論是理解和分類精神病性障礙的理論基礎。
在這本書中,我發現只有一處提及了病因學,而且這一處是引用溫尼科特自己在描述假自體時所做的明確論述,作者寫道:「從絕對依賴階段客體呈現的失敗中,可以明確找到假自體的病因學。」(Davis & Wallbridge, 1981, p. 65)不過,在這本書中有一段文字,其小標題是「適應共享現實」,這段文字的介紹也許能啟發細心的讀者看出各個發展階段的順序。
由Simon Grolnick所著的《溫尼科特的工作和遊戲》(The Work & Play of Winnicott,1990)一書,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儘管此書也強調了溫尼科特工作的發展特點,但既沒有詳細說明溫尼科特對人格發展的獨特理解,也沒能仔細思考精神病障礙理論與發展特點之間內在的本質關聯性。
在《溫尼科特悖論》(Le Paradoxe de Winnicott,1987)一書的前言中,Anne Clancier和Jeannine Kalmanovitch11宣稱,這部著作是由「造詣深厚的,但卻是非常客觀的溫尼科特學術團隊合作完成的,書中體現了這個具有創造性的精神分析師的許多原創性概念……」。這本共250頁的書雖然為此專門成章,但只用了8頁紙的篇幅談及無疑是精神病理論最關鍵的一個方面——崩潰的恐懼。在這一章中,作者只是順便提及了精神病,但並沒有提及成熟過程理論的主要特點及其與精神病性障礙的理論聯繫。這種做法並不令人吃驚,因為本書對溫尼科特思想的全部理解和解釋,都基於弗洛伊德學派的精神分析理論,特別是克萊因學派的理論。
在1981年,Claude Geets發表了她的研究成果《溫尼科特》(Winnicott,1981)。作者大部分對溫尼科特的概念都描述得很恰當,尤其是那些能夠表現溫尼科特原創性特徵的概念,例如,與原初創造性相關的概念、與遊戲相關的概念,以及與過渡性現象相關的概念。然而,作者沒有考慮到總體的成熟過程理論,只是以一種孤立的方式呈現各個概念,似乎這些概念有著永恆不變的意義,也就是說作者沒能按照個體發展過程的不同階段,擴展出它們相應的不同意義。正如溫尼科特認為的那樣,同樣的話用在描述某個發展階段時是恰當的,而描述另一個階段時則可能是錯誤的,因為不同發展階段所涉及的任務具有不同的性質。不加區分地使用同樣的概念術語,會給人們一種印象,即溫尼科特的理論是難懂的或前後矛盾的。除了對不同發展階段的描述缺乏區分之外,這本書還有一些地方退到了經典精神分析的理論中。以下列舉的引文就說明了這兩個問題,Geets用下面的一段話論述「從客體關聯到客體使用」這個小標題:
因此孩子對現實的適應,可以被描述為從主觀性到客觀性這一漫長的發展道路。「我」與「非我」之間的對立是由位於身體內在(internal)現實的幻想(fantasy)所支持著的……。孩子有一個「內部」(inside),在其中他可能積累了一些事情,而他的成長則以他(內在現實)與世界(外在現實)之間發生信息交換的形式作為基礎……。無法避免的挫折有助於客觀性(objectivity)這一進步成就的達成(Geets,1981, p. 100)。
然而對於溫尼科特來說,首先,在生命的開始階段,孩子單靠自己不能適應現實。如果此時強迫孩子去適應,那麼孩子適應的一定不是現實,而是一種環境,這有可能是病理性假自體形成的起因。正常的養育情況應該是環境去適應嬰兒的需求,進而隨著嬰兒在促進性環境中的逐漸成長,他創造出了一種甚至是許多種現實(真實)感。
其次,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這本書的作者還提到了從主觀性通往客觀性的道路——如她自己所承認的那樣——是一條「漫長的發展道路」,我們非常有必要區分出這條發展道路的不同階段。
不管怎樣,在對待這個發展過程的開始階段時,作者不但一竿子直插到底(立刻就談及了我與非我之間的「對立」),而且使用了與溫尼科特不同的術語進行解釋(對於溫尼科特來說,這是一個我與非我之間逐漸分離的問題,而不是一個對立的問題)。
上面這段話的作者也討論了嬰兒的內部(inside)與外部(outside)。在這個問題上,溫尼科特明確肯定過,在生命過程剛開始的時候,嬰兒內部和外部現實的感覺還沒有建立起來,他生活在一個主觀性世界中,而這個主觀性世界既不是內部的也不是外部的。此外,我與非我的分離,既不由任何幻想所支持,也不由挫折所促進,而是被不帶恨意(憤怒)的摧毀性所啟動,並由此在客體使用階段創造出世界的外在性。
Adam Phillips所著的《溫尼科特》一書,在很大程度上是這些概述性作品的例外。這本書不但強調了溫尼科特個體發展理論的獨創性,而且強調該理論與弗洛伊德心性發展理論和克萊因發展「位置」(positions)理論之間的差異性。此書作者堅持認為,溫尼科特不僅為精神分析的理論和實踐引入了重大革新,而且他的理論導向對弗洛伊德理論的「根本性背離」。這種理論性背離的主要原因在於:溫尼科特的「所有工作都源自他那發展性的母-嬰關係範式,其中就包括他基於科學客觀性的起源理論和對經典精神分析的修正」(Phillips,1988, p. 5)。
Phillips在「模型」(model)的意義上使用了「範式」(paradigm)這個術語,而不是Thomas Kuhn在技術意義上所使用的「範式」。我們將在下面看到,Thomas Kuhn是在用術語「範式」指明一個科學學科就是將範例問題及其解決方法結合在一起。
無論如何,Phillips想要表明的溫尼科特已經構建出了一個理論,這個理論的重要意義不僅僅局限於用新的貢獻豐富了精神分析的傳統模型,而且在於為關於人性的研究開啟了另一個關鍵點,換句話說,就是從有依賴性的嬰兒的脆弱性和環境重要性這個關鍵點出發來研究人性。按照Phillips所言,這些新的命題讓溫尼科特提出了從未被傳統精神分析理論所構想過的內容,諸如「我們究竟依靠什麼讓自己感覺到活著,或者感覺到真實?」(Phillips,1988, p. 5)。
然而,儘管對於我來說,Phillips的工作已是迄今為止對溫尼科特思想最重要的展現之一,但他也認為溫尼科特的成熟過程理論看起來有點模糊不清,並且缺乏堅實的基礎。他在其中的一段文字中強調:「以溫尼科特的觀點來看,一種過分激進的先知性精神分析已經對他(溫尼科特)所說的人類發展的『本質性自然過程』產生了侵入性,或至少是缺乏信心的。」(Phillips,1988, p. 98)而Phillips接著問道:
但是,這種「自然過程」是簡單的還是複雜的?既然在溫尼科特看來,「如果個體已經成功地做了父母,就他們本人來說也覺察不到是什麼令他們做成功了。」那我們又需要知道什麼以便能去適應這個過程?(Phillips, 1988, p. 99)
另一方面,Phillips繼續說:
(溫尼科特)關於嬰兒早期「自然」發展階段的構想也都變得越來越複雜,並且經常顯得有些模糊不清,這使他陷入了徹底修改經典精神分析賴以立足的多種本能理論的狀態。(Phillips, 1988, p. 99)
事實上,從上面這段話已經能看出溫尼科特理論的優勢和獨創性,但是即便對於像Phillips這樣敏銳的研究者來說,成熟的意義和溫尼科特所理解的自然過程的意義,或成熟過程理論的地位似乎也都是不清晰的。也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Phillips並沒有在其著作中提及個體發展階段與精神病性障礙理論之間的關聯性。
新書火熱預售中
下單送禮享積分
萬千心理
微信:wanqianxinli1998
專業 心理 | 深度 悅讀
原標題:《新書上架 | 溫尼科特成熟過程理論》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