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蕭達 青木 陳欣 柳玉鵬 王偉】「恢復美國的領導地位。」打開拜登過渡團隊網站,這句話以超大字體被寫在首頁上,佔據半個屏幕。當地時間25日,在以呼籲美國人團結抗擊疫情為主旨的感恩節演講中,拜登不忘三次提到「領導世界」,稱「21世紀將是美國世紀」。這被認為是拜登發出與川普「美國優先」政策決裂的明顯信號,但在期待多邊主義回來的同時,世界的反應很複雜。有媒體質疑,面對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的世界,失去聲譽和信任的美國想恢復領導力困難重重。也有媒體提出,美國應以更謙遜、更合作的姿態歸來,包括與中國重新接觸。26日在被問到「中方是否同拜登團隊有接觸」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說,中方願同美方秉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精神,加強溝通,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向前發展。眼下,拜登正加速推進組建執政團隊。民主黨領導人稱讚拜登提名的人選正是美國「此刻所需」。國會共和黨人則批評拜登的內閣官員將「有禮且有序地照看著美國的衰落」,並威脅可能在參議院投下反對票。在領導世界之前,擺在拜登面前更緊迫的問題顯然是如何領導美國。
拜登在危機中描繪樂觀未來
在感恩節(26日)即將到來的前一天,拜登在德拉瓦州威爾明頓市的女王劇院發表講話。路透社稱,拜登發表了「總統式」的演講。他敦促美國人「堅定地挺起脊梁」,對抗繼續蔓延的疫情,並以自己家庭不外出旅行為例,呼籲民眾放棄這種節日傳統。美國新冠肺炎日增死亡人數自5月以來首次突破2000人,在25日達到2207人,相當於每40秒就有一人因此失去生命。當天,新增確診病例超過17.8萬例。與此同時,創紀錄的住院人數將醫療系統推向崩潰的臨界點。
與這些數字對比鮮明的是,從上周五到本周二,每天約有90萬至100萬人通過美國機場安檢口。開車的人則更多。美聯社報導說,數以百萬的美國人不顧警告,冒著「向疫情火種上潑油」的風險在感恩節假期出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博士普洛威爾在推特上怒批:「美國人只顧自己的心態正害死成千上萬人。慘不忍睹。」《紐約時報》說,儘管深陷危機,拜登仍試圖描繪一個樂觀的未來,稱美國不會輸掉這場「戰爭」,並呼籲美國人「重建美國夢」。
雖然拜登的感恩節講話被《紐約時報》稱為他贏得大選後的第一個「非政治性」演講,但事實上,他不忘強調前一天所說的「美國已準備好領導世界」。拜登說,美國將建立領導世界的經濟,也要領導世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拯救這個星球。他稱:「美國不僅僅是靠實力,而是將用身為榜樣的力量來領導世界。」
「再見,美國優先。」加拿大廣播公司以此為題評論稱,這是川普時代的戲劇性轉變。為避免這種基調的變化被忽視,拜登親自在一場像是川普時代外交政策葬禮的演講中,表達美國即將從民族主義轉向國際主義的信息。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說,拜登不斷宣稱美國將重新領導世界,是因為川普執政時,美國已失去這一地位——失去在世界的聲望,也失去領導世界的能力。
對於拜登的雄心壯志,不少媒體提醒,當他入主白宮後,將發現自己面對的已經是一個與4年前擔任歐巴馬政府副總統時大不相同的世界。德國新聞電視臺稱,世界不再是美國說什麼,其他國家就做什麼。中國崛起、歐洲追求自主戰略……別國面對美國時如何選擇將是未知數。《時代》周刊認為,拜登面對的世界將對美國的領導地位保持警惕。
路透社說,儘管民主黨政府可能會在一些領域迅速扭轉立場,比如重新加入川普退出的《巴黎協定》,但它無法做到的是,改變美國不再那麼與眾不同的殘酷事實:其他國家和地區能在所有領域有效競爭。而且事實上,華盛頓要奪回全球領導力更加困難,這一趨勢在川普政府之前就已經開始。
重建領導地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被拜登多次提到的重新加入《巴黎協定》,被認為可能是美國重返世界舞臺的第一步。美國《時代》周刊稱,拜登想要做到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領導世界,首先必須重新獲得其他國家領導人的信任。川普一再否認氣候變化問題的科學性,取消數十項環境和減排規定。為翻過川普時代的這一頁,拜登政府必須加快推動國內減排政策,並為在國外取得進展的夥伴國提供切實支持。而最大的問題之一是,拜登將如何與中國重新接觸。美中之間有意義的合作不僅可以迅速在兩國產生變化,還能推動它們各自有影響力的國家做出改變。
「真正重建美國的領導地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英國《金融時報》評論稱,美國國力相對衰退,僅通過重返世界衛生組織或《巴黎協定》並不能讓美國「坐上主賓席」。參與國際談判的代價可能是接受某些妥協結果,但美國政客和選民是否願意接受此等代價尚不可知。《時代》周刊說,美國需要重新與世界接觸,同時得認識到,華盛頓不能再單方面決定接觸的條件。「我們必須以非常謙卑的態度重新進入這個(氣候)領域。」美國環保局前局長吉娜·麥卡錫這樣說道。
在拜登被美媒宣布為勝選者後,歐洲領導人毫不掩飾地表示出對跨大西洋同盟回歸的期待。但對於美國重回世界領導地位,歐洲心態複雜。英國智庫「歐洲變革中的英國」26日刊文稱,拜登當選在歐洲國家引發更深的自我反省——川普的任期是一種反常現象,還是美歐關係中更深層次結構性問題的徵兆?有關歐洲戰略自主和繼續在安全上依賴美國的爭論表明:歐洲人並不確定美國大戰略的未來方向。德國《南德意志報》評論說,現在,歐洲可能被誘惑再次完全隱藏在美國的大國陰影下,並減少獨立雄心。但回到過去的跨大西洋關係已不現實。
美國國內各種尖銳問題讓外界給拜登的雄心打上問號。俄新社26日援引俄政治分析家彼得·阿科波夫的話說,目前,沒有人會相信美國新政府能很快恢復在世界的領導地位。拜登政府未來4年都將面臨來自川普的復仇行動,他不會從美國政治中退出。現任國務卿蓬佩奧周二嘲諷多邊主義「只是為了和朋友們泡在雞尾酒會上,不符合美國的最佳利益」。
美國《外交政策》25日給拜登新政府提出一些建議:首先,不應追求全球軍事主導地位,因為這導致無休止的戰爭和巨大國防成本。其次,必須與美國的盟友一起努力,創造穩定的力量平衡,而不是在任何地方追求領導角色。最後,必須緩和美國對中國的軍事主義,保留與北京方面對話和合作的空間,對不計後果的幹預和承諾說「不」,比如拒絕那些打破美國對臺「戰略模糊」政策的呼籲。文章說,幾十年來,美國對軍事主宰的追求造就了川普進一步病態的政策——過度的戰略擴張以及無休止擔心威脅的文化。但這些不是川普開創的,他只是暴露了這一事實。
川普「一個人」仍在戰鬥
對於拜登來說,眼下的當務之急是加快推動權力過渡。下周,他預計將公布經濟團隊。美國CNBC報導稱,面對幫助美國經濟恢復健康的艱巨任務,拜登必須組建一支身經百戰的經濟團隊。除了計劃提名美聯儲前主席耶倫出任財長,彭博社26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話說,拜登正考慮將美聯儲前副主席弗格森任命為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美國政治新聞網稱,間諜機構負責人是拜登面臨的最棘手問題之一,他考慮任命多尼倫為中情局局長。多尼倫曾任前總統歐巴馬的國家安全顧問。
「美國之音」26日報導稱,民主黨領袖大力為拜登提名的人選背書,但多名國會共和黨人表示質疑。共和黨聯邦參議員科頓諷刺拜登「夢幻團隊」的共同點就是花哨頭銜,並聲稱他們與中國有聯繫。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代理主席盧比奧則暗示可能對拜登提名的國安團隊投下反對票。「美國之音」說,參議院兩黨在人事提名的確認過程中預計將出現新一波攻防戰。
目前,川普尚未與拜登進行溝通。《華盛頓郵報》報導稱,川普仍很憤怒。他周三在打給律師的電話中咆哮:「這次選舉被操縱了,我們不能讓這種情況發生在我們的國家。」但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的律師正努力和川普的私人律師朱利安尼保持距離,他的競選團隊也已經取消討論法律戰的晨間電話會議。美國政治新聞網站將川普的處境形容為「正在進行一場其他人都已放棄的戰鬥」。《華盛頓郵報》擔心地說,這些跡象表明,美國可能在明年1月20日見證一場震蕩的權力交接儀式。
閱讀更多內容請參見今日出版的《環球時報》或下載登錄新版「環球TIME」客戶端。
【來源:環球網資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