箋是什麼?箋紙怎麼用?信箋、紙箋又是什麼呢?

2020-12-16 海裕紙業

箋,紙也。一般把篇幅較大的紙張稱為紙,而把製作精良、尺幅較小的紙稱為箋。箋紙,也稱詩箋、信箋,是專指以傳統的雕版印刷方法,在宣紙上印以精美、淺淡的圖飾,為文人雅士傳抄詩作或書札往來的紙張。

詩箋,本指 漢 鄭玄 為《毛詩》作的箋注,後泛指為詩集作的箋注,也指詩集。又指寫上詩的箋紙或供錄寫詩詞的箋紙。所謂詩箋,就是帶有暗花和格紋的信紙,是傳統文人用的東西。

詩箋不但代表了雕版印刷技術的最高水平,也體現了這個時期典型的繪畫風格。箋紙,簡單地說是精美小巧供題詩寫信使用的紙張,以手工製作,經過染色、加料、砑光、灑金銀粉,或刻印圖案等各種手續完成的五彩繽紛、琳琅雅致的小幅紙張。

用以書寫信札叫「信箋」,用以題詩吟詠叫「詩箋」。紙自東漢蔡倫發明改良之後,逐漸普遍使用;而「箋紙」之作,自唐朝開始,各朝都有各種名稱及花樣。

箋紙,雖尺幅不大,卻集詩詞、書法、繪畫、篆刻於一體,具有國畫的韻味。每一枚箋紙,堪稱一幅微型的國畫或是鐘鼎彝器的拓片。或清新淡雅,或古樸凝重,使得人們在閱讀詩詞或書信的同時得到一種視覺上的美感,因此,備受文人雅士的喜愛。

箋紙,一般每頁八行。《後漢書》:「竇融玄孫章,與馬融、崔瑗同好。融與章書,書唯一紙,紙八行。」 也俗稱「紅八行」,封套則以白綿或宣紙糊成長方形,名址皆由右至左豎寫。這類箋紙、信封都已定型,市面都有出售;非同今日,全國信封統一形式,且由郵局監製出售,否則不予投遞。  這箋紙,大抵隨文人雅士間魚雁往來、詩作唱和應運而生。古人看重自己的字,用紙頗為講究。據稱漢代蔡邕非紈素不肯下筆,北宋更有「擇紙而書」之說。詩歌酬酢、鴻雁傳書,精美的箋紙,既能抒情寫志,又能悅人耳目,豈不錦上添花?

如同精美脫胎於庸常,箋紙的蛻變之路亦是如此。自東漢蔡倫以樹膚、麻頭、敝布、魚網以為紙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紙張的變化只停留在材質的更替上。直到南北朝,文風昌盛,古拙好雅,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五色花箋。此後,箋紙跳脫出「質」的藩籬,開啟了她「形」美的蛻變。  第一個讓箋紙名聲大噪的是唐代薛濤。錢梅溪《藝能編》載:「書箋花樣多端,大約起於唐宋,所謂衍波箋,浣花箋,今皆不傳。」 正是薛濤發明了浣花箋。這薛濤,天資聰穎,八歲能詩。成年後雖是歡樂場上的風月女,但憑其美貌與才華,與諸名流賦詩彈唱,不讓鬚眉。當時很多文人雅士和名流才子,像白居易、牛僧孺、令狐楚、張籍、杜牧、劉禹錫等,都與薛濤有詩文酬唱之誼。  彼時唐詩輝煌奪目,承載這宗詩文的載體紙張——詩箋,名目繁多,五光十色。但薛濤究竟不是一般女子,對美苛刻,對詩箋的要求自然也挑剔。不但要求紙質細膩,還要有色彩、花紋。她遂在成都浣花溪百花潭畔辦起造紙作坊,以浣花溪水、木芙蓉皮、芙蓉花汁製成深紅色精美的小彩箋,這就是「薛濤箋」,也稱「浣花箋」。薛濤用此箋,獻酬名賢,裁書供吟,一時洛陽紙貴,文人墨客夢寐以求。李商隱《送崔珏往西川》中曾雲「浣花箋紙桃花色,好好題詩詠玉鉤。」  浣花溪畔留香箋,正是浣花箋開啟了私人箋的序幕。許是薛濤箋還帶著些許脂粉氣,《天工開物》評價其「美在色」,或許男性文人還有更高的訴求?五代末後晉戶部尚書姚顗的子侄們便是其一,他們研製出一種在箋紙上雕印山水花卉的砑光箋,讓箋紙不僅有色的浸染,還有質的厚重。雕印用的是砑紙板,即在沉香木上刻山水林木,折枝花果,獅鳳蟲魚,壽星八仙,鐘鼎文……幅幅不同,紋鏤奇細,稱作「砑光小本」。而後以彩色紙料薄而勁韌者,覆在線刻的畫版上,用木棍或石蠟在紙背上磨砑,雕版上的花紋則浮現於紙上。砑光的箋紙,可以說是雕版印刷花箋的前身。

但還是有這樣的男性文人,在薛濤箋的色彩上愈加沉迷,比如宋代謝景初。他制出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青、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雲等十色箋,人稱「謝公箋」,也有稱「鸞箋」和「蠻箋」的,比薛濤箋的芙蓉色就美豔許多。「十樣蠻箋出益州,寄來新自浣花頭」(韓浦《寄弟蜀箋》)說的便是此箋。元代制箋,在雜色粉箋上印有金銀花飾,美則美矣,但終究文氣不足。真正讓箋紙發生質的飛躍,是在明代中後期。彼時,個性解放、文化優渥,整個藝術風貌,都呈現清嘉婉媚之勢。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作為詩志的載體又頗顯個性氣質的箋紙,也呈現出清新的風貌。再加上經過宋代雕版印刷術的發展,明代有了木板水印技術,此技術能將顏料融於紙而又不使其過於綺麗,又能將紋飾雕印於上又不使其過於凸顯,做出的箋紙雅趣閒適、清新高絕,像獨抒性靈的晚明小品文一樣,頗合當時的主流文人——士大夫的心意。  其中以彩色套版精印成冊,雅趣高絕,專供士大夫「清玩」者,莫過於《蘿軒變古箋》和《十竹齋箋譜》了。  《蘿軒變古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箋譜,卷內有畫詩、博物、選石、仙靈、搜奇等主題的畫箋共182幅,色彩古樸、靜穆淡雅,拱花尤為精彩,孤本藏於上海博物館,1981年上海朵雲軒有復刻本印行。

《十竹齋箋譜》的編者胡正言酷愛竹筠,嘗於寓所種竹十餘竿,讀書雅玩古董於竹窗下。後在南京雞鳴山側開一古玩店,因而取名,「十竹齋」。此箋譜內容豐富,包括歷史故事、詩詞意畫、山水人物、商周銅器、古陶漢玉等等,箋譜諸圖,皆纖巧玲瓏,印製極工。若何多美呢?見過此箋的鄭振鐸曾說:「……人物瀟灑出塵,水木則澹淡恬靜,蝴蝶則花彩斑爛,欲習欲止,博古清玩,則典雅清新,若浮紙面。」其精美大約只有親見才能解饞了。  與晚明文人若合一契的是民國文人,皆有時代訴求,又葆守自我獨立,文人們的箋紙在此時綻放了它最後的光芒。這多半與以文人畫的興起有很大聯繫。當時,姚茫父、陳師曾等聲名鵲起,成為民初畫壇領袖,他們兩人均參與了箋紙的繪製,給箋紙的設計和製作注入了新的血液。隨後,張大千、齊白石、傅心畲、王夢白、王雪濤、吳待秋、陳半丁等諸多畫家均涉足箋紙,內容有山水、花鳥蟲草、人物等,無論散葉,或已裝裱成冊皆精美絕倫,成一時之盛。

越是美的,越容易流散。20世紀二三十年代,箋紙在西方文具傳入後,漸成衰落的趨勢。為了拯救這一古老的傳統藝術,魯迅與鄭振鐸開始有意識地進行搶救工作。他們收集北京琉璃廠榮寶齋、松華齋、靜文齋、寶晉齋、上海朵雲軒、九華堂等齋館箋紙藏版,精選其中的331幅古今名人畫箋,於1933年木刻精印了《北平箋譜》,成為近代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該書宣紙線裝,色彩古雅,雕刻、印刷、圖案三絕,圖案內容豐富,珍貴異常,為當時的文壇藝林平添了傳奇佳話。也多虧了魯迅和鄭振鐸的超前眼光,否則,我們將很難見到民國年間箋紙的全貌。  如今還可見到的比較有名的箋譜有《芥子園箋譜》《榮寶齋詩箋譜》《十竹齋箋譜》《百花箋譜》《詩婢家詩箋譜》《博古圖書葉子》《百花詩箋譜》。近幾年藝術品拍賣會上,這些箋譜與箋紙常常出現,深受藏家鍾愛,且價格不菲。再加上,木刻水印已經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知道這種工藝的人越來越多,技師卻日漸減少,有失傳之虞,所以箋紙的收藏市場還有上升空間。

中國古人就有這種能力,越是小的,越能賦予大的意義。所以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對於這箋紙,尺寸之間,詩書畫印,無所不包,無情不含,怕也只有中國人能有此智慧了。王維曾以「咫尺之圖,千裡之景」來論畫道,或許亦可作為箋紙尺短情長的另一種註解吧。

相關焦點

  • 箋是什麼?箋紙怎麼用?信箋、紙箋是什麼意思?
    箋,紙也。一般把篇幅較大的紙張稱為紙,而把製作精良、尺幅較小的紙稱為箋。箋紙,也稱詩箋、信箋,是專指以傳統的雕版印刷方法,在宣紙上印以精美、淺淡的圖飾,為文人雅士傳抄詩作或書札往來的紙張。 詩箋,本指 漢 鄭玄 為《毛詩》作的箋注,後泛指為詩集作的箋注,也指詩集。
  • 【紙】論薛濤箋
    又因薛濤常寫詩、用紙墨,且惜其紙幅較大,寫己所作小詩多有不便,起初由外購大紙、改制小幅紙。並且在形制、設色、圖畫和質量上都狠下了一番功夫,例如箋紙尺寸要適合寫詩,所謂「才容八句」;用毛筆或毛刷以塗刷法染色、壓平陰乾等。其工藝與傳統的浸漬法染色相比,具有省色料、成本低、加工方便等特點。後來便出資建坊,僱工自製紙張。借用薛濤宅旁浣花溪之溪水製作,把紙取名為「浣花箋」。四川原來盛產麻紙。
  • 世事如一紙箋,有能言,有不能言,只要你懂我懂,便是圓滿
    薛濤會寫詩,對紙也有講究。她喜歡寫小詩,太寬的紙用不完,也不好看,就叫工匠將箋紙裁小。蜀地造紙業發達,薛濤心靈手敏,親手用芙蓉皮作原料,加入芙蓉花末汁,製成彩箋。後來蜀地所產的色彩繽紛、圖案精美的紙,也常稱為「薛濤箋」。薛濤與元稹,有過一段無疾而終的戀情。
  • 【紙醉金迷】錦龍堂宮廷蠟箋-- 完美落幕
    整體布局將蠟箋紙的發展靈活運用,集合了每位非易小夥伴的創意,整個空間顯得活潑而不失高雅,色彩斑斕盡顯蠟箋紙特色。昨晚錯過得小夥伴是不是很遺憾呢~要知道這可是我們吳沫大師在宜興的首展。蠟箋,採用優質宣紙為紙胚,經染色、拖粉、加蠟、砑光,再施以金粉或手工繪圖描金而成。蠟箋曾是清宮廷流行使用的書畫用紙,但沒落絕跡於民國。
  • 宋紙一張,書寫出古人的雅致與情懷——箋紙之淵源
    「花箋」即是上面印有花紋圖式的箋紙。寫詩則為「詩箋」,寫信則為「信箋」,一般多尺幅較小、製作精美。
  • 他一生狂傲,左手寫章草對聯,更用絕版「羊腦箋」寫《長徵》
    質地:水墨紙本尺寸:57.5×22 cm. 22 5/8×8 5/8 in.質地:水墨紙本尺寸:106×43 cm. 41 3/4×16 7/8 in.約0.4平尺成交價:RMB 2,875,000本幅以硃砂書寫於羊腦箋紙之上。羊腦箋始造於明宣德年間,為著名的皇家御用寫經紙,為磁青紙中的極品。清沈初的《西清筆記》中載:「羊腦箋以宣德瓷青紙為之,以羊腦和頂煙墨,窨藏久之。
  • MIDORI 2020冬季和紙信箋
    】設為星標優先推送今年冬季MIDORI又推出了眾多絢麗典雅的花卉圖案搭配溫柔的和紙紋理展現出婉約的視覺光澤每一份信紙、信封、一筆箋以及新年問候的明信片都宛如冬日綻放的可愛花朵01 冬季花卉,靜候春歸寒風中綻放的紅花木蓮、水仙
  • 情箋寄語 決戰平安京浪漫情人節活動來襲
    情箋寄語,尺素傳情。披上粉紅色的外衣,二月,空氣裡是快要溢出的甜蜜氣息。情人橋上,櫻花飛舞,滿掛紅色愛情祈願牌的樹下,一個小郵筒兀自立在那裡。人們總會悄悄把無法言說的柔情與蜜意書寫在一封封信箋上,寄往心之所向。在這個甜蜜的節日裡,《決戰!
  • 感悟晏殊詞《紅箋小字》
    想你的時候問錦鯉,能不能跳出「龍門」送去我思念的信箋?今讀晏殊詞《清平樂紅箋小字》,感受其離愁別恨的知音情懷。>紅箋小字。起句「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語似平淡,實包蘊無數情事,無限情思。紅箋是一種精美的小幅紅紙,可用來題詩、寫信。詞裡的主人公便用這種紙,寫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說盡了平生相慕相愛之意。可以看出,對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傾心相愛的知音。接著,晏殊抒發信寫成後無從傳遞的苦悶。
  • 古人究竟用什麼紙寫字?
    傳為王羲之的《雨後帖》和王獻之的《中秋帖》兩書,就是宋代人用竹紙摹寫的。清代四川的夾江竹紙是享譽巴蜀的高級書畫紙,能與著名的皮紙「宣州紙」比肩,被稱為「夾江宣紙」。近代國畫大師張大千、徐悲鴻都長期使用「夾宣」,張大千 40年代還到夾江設計製造 了「大風堂專用箋」,即是今日馳名中外的「大千書畫紙」。可見,竹紙對中國古代和近代書畫藝術的繁榮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 書法創作,你能搞定粉彩箋嗎?
    作品用紙,除了最常用的宣紙,還有粉彩、蠟染等加工紙。        其中,粉彩箋用的最多,也最容易給書法作品添彩。        粉彩箋,半生熟,除了能很好體現筆觸,其吸水不跑墨的特性,還會讓書法作品時常出現意外效果,因此,粉彩箋也成了國展投稿的經典用紙。
  • 薛濤箋的「箋」念jiān還是qiān?搞不懂薛濤,小心考試丟分
    封面新聞記者 吳德玉 薛濤箋的「箋」念jiān還是qiān? 正確答案是:jiān。箋字並非多音字,只有jiān一個讀音。
  • 蘭大好作業 紙箋才情,墨香蘭大
    不浮躁,不敷衍百轉千回,最放心不下的還是知識與學習 紙筆載情,墨香啟航那披星戴月從崑崙堂走出的身影那執筆勤書伏案學習的汗水終將會刻在人生最深的記憶裡成為你我青春的裡程碑那麼蘭大好作業評出來究竟去往哪裡呢?
  • 聽說這種紙用來練書法經濟又實用?
    你都不知道別人用什麼宣紙,怎麼能寫好字呢?  練習用紙兩大推薦:浙江富陽元書紙;四川夾江毛邊紙!這兩種紙都是竹紙,環保價低,手感與宣紙十分接近。但要注意,要選擇手工紙,不要選擇機製紙,有些賣家標的模糊或只標半手工,應該搞清楚再買不要貪便宜,質量與手工紙天差地別。  夾江紙最便宜,但質量上略輸富陽紙。
  • 老處方400箋,字字精妙
    人呢,以百年記,也不過是三萬六千五百多天,在歷史長河中,能有雪爪鴻妮,實是不易。有一付對聯說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終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橫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幾何?我欣賞曇花。巜人類簡史》中有一句著名的話:「新世紀的口號,快樂來自於內心」。蜜多時,每年花開時節,我邀約朋友來家共賞。賞花只讓識花人。
  • 歲月逢春,一箋花信更深情
    當春天的花信風再一次輕叩門扉,有一股久別戀人的熟悉味道,一種老友重逢的清晰氣息,一份記憶深藏的執著懷念,一箋深情的微笑輕吻撲進懷抱,空氣是清新鮮活的。心靈是輕盈蓬勃的,情愫是激昂馨香的,味道是甘醇甜蜜的,信箋是明媚芬芳的,仿佛所有的風塵滄桑,所有的煩惱憂鬱,所有的落寞孤寂,瞬間都被衝散拯救,有了一縷沁心入骨的愉悅。曾多少次在夢裡囈語著春天的花信。
  • 五張寫滿字的處方箋,背後是一個感人的故事
    幾張處方箋暖化人心  記錄了一個暖心的問診  「做什麼工作的?」  「開車。」  林海(右邊)正在手術  按照以往,林海用幾句簡單、形象的比喻就能讓患者了解病情,可是看他們著急地用手比劃,林海還是無法明白,他順手拿過了處方箋和筆。
  • 【連載之六】張山雷著作主要內容提要《沈氏女科輯要箋正》
    《沈氏女科輯要箋正》一書,是張山雷先生1922年為浙江蘭溪中醫專門學校撰寫的中醫教材之一,又名《婦科學講義》,《沈氏女科輯要箋疏》。原著名為《沈氏女科輯要》,是沈堯封婦科經驗輯錄,後經徐藹輝補註,王孟英續按,是一部重要的婦科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