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心理系列之十二:
感謝您的持續關注!上次我們講了第一個犬儒學派,接下來我們繼續講第二個斯多葛學派,它是芝諾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創立的。斯多葛學派相信宇宙間有公理存在,神明律法建立在人類理性和宇宙理性之上,全人類都受神明律法的管轄,神明的律法是仁慈。
雖然斯多葛學派把財富、地位、苦樂的感受都視為虛空,但他們卻依然努力奮鬥,為全人類謀取幸福,他們認為自己的一生註定是為了他人,所以過程中的苦樂與艱辛也不是什麼負擔,他們唯一的報酬就是心中的信仰所帶來的喜悅,認為別人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
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講: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講的是天地運行之道,是損耗多餘的來補充不足的,就像太陽燃燒自身的能量來支持地球的生態一樣。
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講的是人類社會之道,是損耗那些原本就不足的人來給於那些本來就已經很富裕的人,猶如心理學中的馬太效應,講的是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而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就是人只喜歡錦上添花,不喜歡雪中送炭,而且牆倒眾人推。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講的是誰能夠把自己多餘的部分奉獻給天下所有的人,只有了解道的人才能夠做到。
斯多葛學派說每個人都是宇宙的一小部分,人與宇宙就像是一個小宇宙與大宇宙之間的關係,人與宇宙沒有差別,精神與物質之間沒有衝突,主張一元論,假如宇宙是一棵大樹,所有的一切都是這棵大樹的一部分,是一個整體。
大家還記得詹姆斯卡梅隆拍的電影《阿凡達》吧,影片中潘多拉星球就有一顆參天巨樹,各個物種之間可以相互連結並且和諧相處,潘多拉源自於希臘神話,意思是擁有一切天賦的女人,集所有的美好與一身,暗指整個宇宙,而潘多拉的魔盒則寓意著災難的降臨,影片中把人類對超導材料的貪婪寓意為潘多拉的魔盒,暗指人類的貪婪會毀滅宇宙,這與斯多葛學派的學說有些相似。
只是我們現在暫時無法用自己的意念連結宇宙中的一切,不能像電影《星球大戰》中的絕地武士那樣憑空移動物體,我們暫時可以把這種學說理解為一種天人合一的大心境界,並通過大心境界所引發的對於宇宙萬物的全新認識,來打破自身的心理界限。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認同的部分和否定的部分,喜歡的部分和討厭的部分,這些界限是引發矛盾與衝突的根源,消除這些界限就使自己可以更好的接納和包容世間的一切,使得我們可以從只愛自己、只愛家人、只愛家族、只愛本地人、只愛本族人、只愛本國人,只愛人、只愛動物、只愛生物、只愛地球、只愛太陽系、只愛銀河系擴大到愛整個宇宙。
就如同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我一部分一樣,當我們能夠消除掉所有的界限時,我們對事物的分別和執著也會同樣消失,因為一個人不會說我喜歡我的肝,我討厭我的肺,它們都是我的一部分,它們與我是一體的狀態,我不需要去用分別的狀態來對待它們,而當我們的內心能夠達到大心境界後,許多的問題都能在此逐漸的消融,能夠使得自己的心境與眼界能夠具備更高的維度並擴展至無限。
斯多葛學派認為不論是精神還是物質,一切都是平等的,他們認為對人類而言,人是神聖的,即使是奴隸也一樣,這種認識出現在尚處於奴隸社會的時代是非常難得的,所以斯多葛學派也是人本主義的前身。
人生而平等是西方人文主義的核心理論,為西方近代的社會變革提供了理論前提,平等觀可以消除隔閡,激發能動性,是西方政治思想的真正起點,而且人生而平等的自然權利學說清晰的寫在美國的《獨立宣言》中,在我們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也有體現。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講的是天地看萬物與草紮成的狗一樣,一律平等無私;聖人看百姓與草紮成的狗一樣,沒有分別,一視同仁。這就是老子的平等觀。
斯多葛學派認為自然現象只是遵守大自然不變的法則,人要學習接受命運的安排,任何事物都不是偶然發生的,每一件事物都有必然性,現代人會用斯多葛式的冷靜,形容不會感情用事的人。
斯多葛學派的看法是宿命論的觀點,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一句臺詞,To be or not to be,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默然忍受命運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通過鬥爭把它們掃個乾淨,這兩種行為,哪個更高尚,這是《哈姆雷特》裡面的經典獨白。
人的一生,有些是命中注定的,我們無法選擇什麼時候生,無法選擇什麼時候死,無法選擇父母,無法選擇家庭,無法選擇成長環境,而有些則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我們可以選擇成為什麼樣人,可以選擇怎樣看待世界,可以選擇如何對待他人,可以選擇自己有著怎樣的信仰。
有人說人生猶如一個尋找彩蛋的遊戲,在你打開彩蛋之前,誰都不知道彩蛋中會有些什麼,還有人說每個人的人生都已註定,一切的抗爭都是徒勞的,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要怎麼說呢,或許這兩種都有吧,或許它們都同時存在著,所以讓我們平靜地去接納那些我們無力改變的部分,同時讓我們有能力去改變那些我們能夠改變的部分,並讓我們有智慧去分清這兩者之間的區別,感謝您耐心的閱讀,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