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5年7月,中央首次召開黨的群團工作會議,成為黨的群團工作的重要裡程碑。5年來,中國科協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戰略部署,紮實推進科協系統全面深化改革,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團發展道路,組織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共同譜寫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篇章。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群團組織和群團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召開5周年之際,「科協改革進行時」推出「落實群團會議精神」特別欄目,重溫總書記要求,生動展現近年來包括全國學會和地方科協在內的科協系統改革創新實踐,強化新時代科技群團的政治責任和使命擔當。
亮
點
導
讀
高縣科協通過開展「三聯繫三服務」「科普專家進農民夜校」等活動,把黨建工作融入科普助力脫貧工作中,以黨建帶動科普,用科普引導農民轉變思想觀念,激發農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把創新的動能擴散到田間地頭,有效破解了科技工作者服務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問題。
一
背景
高縣位於四川省宜賓市中南部,2011 —2015 年獲「全國科普示範縣」稱號。近年來,高縣科協團結帶領全縣廣大黨員和科技工作者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積極發揮「黨聯繫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創新開展「三聯繫三服務」和「科普專家進農民夜校」活動,在科協、學會、專家、產業示範戶、貧困村(貧困戶)之間搭建聯繫服務平臺,建立全縣科協、學會(協會)、科普專家、鄉土人才服務基層與廣大群眾聯繫服務直通、雙向多邊互動、心心相連的科技助力精準扶貧聯繫服務機制,用科技促進精準脫貧,確保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的目標如期實現。
由於重點貧困對象缺技術現象普遍,產業發展相對滯後,為提升「造血」能力,縣科協依託基層黨組織,組織黨員、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專家針對貧困對象創新開展「三聯繫三服務」活動和進「科普專家農民夜校」服務基層助力脫貧攻堅活動,大力實施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為貧困戶提供種植、養殖科技政策、技術諮詢、技術培訓等,普及科普知識,提升群眾技能,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技術和科學素質保障。
高縣科協召開科協工作培訓會
二
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創新開展「三聯繫三服務」活動,全面實施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
一是以縣科協科技專家人才庫為基礎,深入開展聯繫服務工作。縣科協積極發揮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的優勢,深入踐行縣委黨心連民心、心心相通、心心相應的「黨建·心連」行動,創新開展科協聯繫學會、服務學會,學會聯繫科普專家、服務專家,科普專家聯繫產業協會(基地、合作社、農場、示範戶)、服務產業,促進全縣蠶桑、茶葉、紅粱、畜牧等骨幹支柱產業大發展的「三聯繫三服務」活動,大力開展農技社會化服務,為全縣特色優勢產業大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三聯繫三服務」活動發揮了科協作為黨委和政府溝通聯繫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二是充分發揮黨員帶頭作用,開展「三聯繫三服務」精準幫扶技術培訓。縣科協、縣蠶學會聯合開展創先爭優結對共建行動,廣泛開展黨員幹部承諾踐諾活動,組織「三聯繫三服務」縣級科普專家鎮蠶技站專業技術人員分赴各蠶桑重點鎮,逐村逐戶開展蠶業巡迴技術培訓。組織畜牧學會專家對貧困村的貧困戶和養殖示範戶進行深化「三聯繫三服務」精準幫扶養殖技術培訓。通過「一幫一」「一幫多」「多幫一」等方式,與黨員群眾結成幫扶對子,幫助解決技術、信息等方面困難。
三是積極為產業示範戶、貧困戶搭建融資服務平臺。通過科協與郵儲銀行建立「銀會合作」 工作平臺,積極為產業戶、貧困戶提供產業發展融資服務,有效解決了產業示範戶、貧困戶發展產業的融資需求。
高縣科協開展「科技之春」科普集市宣傳活動
(二)搭建「科普專家進農民夜校」平臺,破解科技工作者服務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問題
一是深化「三聯繫三服務」活動。藉助行政村村級黨建活動陣地建設和「農民夜校」建立的契機,統籌資源, 整合力量,依託基層黨組織,推進專家講技術、指導、服務常態化、制度化。整合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場地,建立農民夜校。在全縣學會、鄉鎮科協的專家人才庫、鄉土人才庫中遴選一批優秀黨員科普專家,為農民夜校配備科技師資力量。
二是堅持服務基層,靈活方式,強化科技普及實效。以「固定派餐」、「自主點菜」、「送學上門」的方式提供日常知識的培訓服務、促進產業示範戶的增收和現場解惑,解決實際問題。
三是堅持建立制度、完善管理,強化運行保障。建立培訓需求調研製度、培訓信息預告制度、培訓效果評估制度等,建立培訓工作經費保障制度,定期向科協報告開展工作情況並提供相關信息資料,科協核實後予以經費補助。
高縣科協開展「脫貧攻堅鞏固提升」送生產物資幫助發展產業活動
三
經驗啟示
一是黨建帶動科普助力脫貧攻堅,連出了黨心,連出了民心,使黨建帶動科普服務基層「最後一公裡」的任務落到了實處和細處,真正解決了老百姓的實際需求。
二是「科普專家進農民夜校」成為基層科技助力精準扶貧最接地氣、最有效的幫扶模式。堅持「農民夜校」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做到扶貧更扶志、扶智,增強脫貧攻堅內生動力。堅持因村施策、因人施教,精準對接基層群眾需求。堅持把「農民夜校」工作主動融入全縣「一河三長廊」黨建示範區建設,著力將「農民夜校」打造成對接民需、順應民意的特色教育培訓陣地。
三是「三聯繫三服務」和「科普專家進農民夜校」活動通過聯繫、服務、走訪、技術培訓,找準了科協—學會—科普專家—產業發展、群眾致富的工作平臺,發揮科協作為黨委和政府溝通聯繫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同時也充分發揮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創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
省科協「三聯繫三服務」科普專家志願服務項目動員會
四
對策建議
(一)加強基層科協組織體系建設,增強科協組織活力
強化思想引領,通過深化科技社團改革,在各類社團建立基層黨組織,做到哪裡有黨員、哪裡就有黨組織,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帶動作用,為科協組織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二)建立健全黨建帶科協工作新機制
充分發揮黨員帶頭作用,把黨員培養成各類科協組織領頭人,把各類科協組織領頭人培養成黨員,增強示範引領作用。鼓勵黨員領辦、創辦各類合作組織,探索創新新形式,把黨性強、作風正、懂經營、會管理的黨員充實進合作組織,充分發揮黨員創業戶先鋒模範帶動作用。
(三)以服務廣大科技工作者為主線,助力鄉村振興
一是藉助農村基層黨組織活動,創新服務模式。以「天府科技雲服務」平臺為載體,建立線上服務平臺,通過線下和線上科普服務相結合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服務,為農村黨員群眾送去「及時雨」,讓更多的黨員群眾掌握技術、信息等。
原標題:《【地方篇】24四川省宜賓市高縣科協:黨建帶動科普 助力脫貧攻堅》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