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水產養殖近期連連傳來滯銷的消息,前幾天東升的萬噸脆肉鯇滯銷、近日又傳來黃圃鎮近幾百畝脆肉羅非魚養殖基地上,保溫棚依然遮得嚴嚴實實。養殖戶看著魚塘發愁。原本在春節期間能日銷1萬公斤脆肉羅非魚,如今每天才賣出500公斤,整個基地脆肉羅非魚滯銷。原本每畝容納2000公斤成魚的魚塘裡,如今已經達到了2500公斤的極限。不久,這些魚就會因為擁擠而受傷甚至死亡。
而在港口鎮的冷凍食品公司倉庫內,為春節而備貨的10萬公斤脆肉羅非魚片,如今還原封不動待在冷藏庫裡。導致就算把塘裡滯銷的魚一部分做成魚片,先解決春播清塘投苗,以保障下季的收成恐怕也是個難題。
脆肉鯇對大家來說還略有耳聞,但脆肉羅非魚可能大家也是鮮有人知,要不是這次疫情導致滯銷,真還不知道還有脆肉羅非魚。那麼在這裡簡單概述一下導致滯銷的原因。
一、中山水產脆化養殖一直領先國內外,所以名聲在外,銷售根本不愁市場,所以養殖戶只專心搞好養殖即可,根本無需擔心銷售問題,形成了單一的依賴批發商,批發商依賴餐飲行業的一個慣性模式。一旦餐飲行業出了問題就連鎖反應了,直接影響到了養殖戶。
二、脆肉羅非魚60%銷往珠三角地區的吊水場,40%則賣往珠三角水產大型批發市場,主要的終端客戶是餐飲行業,基本這些魚都是進入了餐飲,市場很難看到,也就鮮有人知了。
三、「中山魚」佔據香港市場4成份額,澳門市場8成份額,中山是中國水產養殖業重地,卻長期無法打通水產品的「最後一公裡」,只看到大客戶,沒看到以少積多的終端消費人群,讓人有些費解。
四、中山的魚大都借道通過市外一級批發市場,轉到本地二級批發市場,經由商超和集貿市場等渠道走入市民的餐桌,幾經周折,就是中山人想就近吃一口「中山魚」也不容易。
五、長期的供不應求,膨脹了養殖戶的欲望,擴大生產,過快的擴張也是原因之一。
六、營銷策略幾乎沒有,更別提營銷宣傳了,幾乎對產品認知的人少之又少,產品的普及根本達不到大眾化,也就很難刺激大眾消費。
七、產品的過於單一化銷售,一旦遇到滯銷,只有低價傾銷的方式來解決。
當地的特產要經過幾次周轉才能回到市民的餐桌,當地養殖戶滯銷,當地居民卻買不到或買不起!對於這種怪象,不知大家有什麼不同看法?或對滯銷有什麼好的建議和方法,歡迎留言討論!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