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請就位》已進入影視化拍攝階段,有人遺憾離場,有人爭議不斷卻依然留在舞臺上。
不知從何開始,這種演技類綜藝節目出現一種怪現象,吃瓜群眾雖然欣賞好演技,但相比之下,那些一言難盡,甚至說差到離譜的演技更有話題度。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節目組策劃的手段,讓觀眾看導演互撕,讓演員之間互相充滿火藥味,觀眾看得越起勁,收視率越高。
演技在這一刻已經不重要的,為了製造節目的觀賞性,節目組可謂絞盡腦汁,但是一不留神就會瞬間失控——
《共演NG》
共演NG是日本演藝圈裡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兩個有恩怨的演員,是不會出現在同一部影視劇裡。
這裡的恩怨指的是有些演員在片場拍攝後產生矛盾,以後就不會再合作;
有可能是無理由的討厭,反正就是不想和對方同框;
又或者是兩個演員各自的粉絲掐架,導致演員沒辦法和對方合作;
當然,最常見的就是一男一女兩位演員戀愛後又分手,搞得老死不相往來,那麼同框的機率基本就是零。
反正就是一句話,有你沒我。
就比如你大概永遠看不到張栢芝和王菲同框,看不到鄭爽和張翰演夫妻,也看不到汪小菲和張雨綺互動。
而本劇的男女主角恰恰就是這種情況。
男主遠山英二,演藝圈的重量級人物,出道以來只出演男主角,當年一部愛情劇風靡一時,也是因為這部劇,他和劇裡的女主角大園瞳因戲生情。
炙手可熱的俊男美女組合,戲拍完沒多久,倆人就陷入熱戀中。
可是沒過多久,英二就出軌了,出軌對象還是一個年輕的偶像明星。
雖然金童玉女的組合破滅,但是英二依舊連續三年被女性觀眾評為「最想和他結婚的男人」。
雷厲風行的女強人形象被評選為「最想讓她成為我的上司」的女演員。
娛樂圈裡的男女分分合合本是平常事,可偏偏大園瞳卻在被劈腿後開了一場「破局會見」。
它是日本娛樂圈向記者說明徹底分手的理由而舉辦的說明會。
就跟現在明星分個手都要發微博寫小作文是一個意思,總之就是為了告訴大家,我分手了,我單身了,對方是個渣子,他不配。
如此一來,英二負心漢的形象算是坐實了,之後的三年,他都沒有接到任何通告,如今上了年紀,他也只能演一些SP作品。
英二恨得咬牙切齒,背地裡稱呼大園瞳為「臭女人」,大園瞳也暗地叫他「屎殼郎」。
25年來,兩個人於公於私都沒有見過一面,是演藝圈出了名的共演NG,要想讓他們出現在同一部劇裡,還要飾演相愛的男女主角,簡直是天方夜譚。
最要命的是,電視臺最近的收視不景氣,照這樣下去,唯一的電視劇都會被商業節目取代。
加上電視臺之前花大價錢建了新的大樓,如果沒有收益,電視臺很有可能倒閉。
所以,如今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收視率提上去。
可以說,英二和大園瞳的合作就是他們的救命稻草,不共戴天的共演NG破格合作,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吸引力。
首先,營銷者在選角的問題上搞事情,演技有沒有都不重要,只要有熱度,有流量,還怕這部劇沒有收視嗎?
說真的,如果有電視臺敢把王菲和張栢芝請到一個節目裡,絕對能直接霸佔熱搜一個月。
畢竟越是有爭議的話題,越能引起吃瓜群眾的好奇心。
《演員請就位》就完美詮釋了這一點,演技欠缺的小鮮肉被導演派發了S卡,話題被刷成熱搜,小鮮肉上了頭條,引起網友熱議。
同樣,在劇中的新劇發布會上,大家對劇本身並不感冒,媒體紛紛八卦兩位主演的感情生活,努力想從倆人嘴裡挖出點什麼蛛絲馬跡。
正當倆人試圖打太極,把自己的感情事矇混過去時,營銷者已經把大園瞳當年的「破局會見」視頻播了出來。
大園瞳一看,就有點按捺不住了,情緒開始激動,那段難忘的回憶在腦海裡一遍遍重演。
慌亂中,英二扶著大園瞳,急匆匆地離場。
回到後臺,情緒穩定下來的大園瞳氣不打一處來,指責英二表面上體貼又溫和,實則是不想惹禍上身;
而英二則回擊大園瞳,霸道又不顧人感受。
倆人越吵越激動,一不小心把心裡話都吼了出來,然而這一段突如其來的真情告白,卻被一旁的營銷者直播發了出來。
戲還沒開拍,就已經發生了這麼多事,一般人會覺得新劇可能要停拍換角了,可是營銷者卻認為這些矛盾恰恰能煽動市場。
譬如國內某真人秀旅行節目,如今想起來,印象最深的恐怕還是節目中經典的互撕片段。
各種吵,各種鬧,有人在鏡頭哭,有人一言不合就懟人,節目組好像抓住了觀眾喜歡看熱鬧的情緒,開始用「撕」來炒作。
近兩年,以「撕」出圈的綜藝越來越多,但這些綜藝出圈之後,口碑就不一定有了。
更無語的是,為了要把熱度被炒到頂峰,新劇除了英二和大園瞳,其他幾對演員都是共演NG的關係。
有師徒反目的,有同一個女團看對方不順眼的,有粉絲相互掐架致明星自身不合的。
總而言之,新劇的陣容就是一個「共演NG復仇者聯盟」。
大家都忙著「配合」炒作,忙著上頭條,誰還管自己的業務水平啊。
隨後,在第一天圍讀劇本中,便看到了很多演員自身本該關注卻被忽略的問題。
譬如臺詞的問題,很多演員都會出現聲音太小,吐字不清晰的情況,這一點與李成儒在《演員請就位》的點評不謀而合。
一個演員連基本功都沒有,怎麼演戲?
在不久前的專訪中,李成儒也指出現在實力好的新人演員都被一些選秀節目選出來的藝人取代了。
很多綜藝節目捧出來的人,前幾年幾乎取代了各大學院培養的學生。既然綜藝選秀出來的選手也能唱歌,那還要音樂學院幹嘛?
由此可見,炒作,演員不務正業不是日本演藝圈才有。
如今,「撕」文化成流行,觀眾的憤怒有很多,雖然很多人在罵「撕」的宣傳方式不好,但現實中這樣的宣傳方式還是挺奏效的。
從側面看,這也反應了娛樂圈和觀眾就是愛看互撕愛吃瓜的狀態,觀眾愛看互撕,到底在看什麼?
在當下,明星給人的印象是只有人設卻沒有人情味,無可厚非,觀眾想看明星「撕」,無非是想看明星真實表達自己感情,但這種「撕」總該有個度。
有些節目不想著努力提高節目質量,反而只想著怎樣才能製造爆點、互撕點、宣傳點。
為了迎合大眾製造「毒瓜」,過度包裝無意義的撕逼,這種病態式的營銷策略真的有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