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臺隨想
文/趙文煥
攝影 | 胡玉棟
近日我因身體微恙,返回老家安心靜養,避開城市的喧囂,一經過上鄉下這平凡的日子,那一朝一夕的處處彰顯的安穩與踏實,就在簡單裡循環往復著,親情也在一點一滴裡積攢著,在歲月裡典藏發酵。日子雖然過的是小日子,但生活卻多了份安逸與閒適。
把平凡的日子過成安穩,這對當下的我來說就是極致。不是任何人都能品味生活最美的味道,幸福的真諦。漫步在田間地頭,便會找到一份缺失的幸福和久違的感覺。隨心所欲地散步讓心徹底放空,把所有的紅塵瑣事拋之九霄雲外,回歸本真!使心態安之若素,心懷坦蕩淡然,用心靈與自然對話,在煙火歲月中自我明晰,感知生存的美好,就能使人神清氣靜,恬淡悠然。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在這樣的清靜當中,去領略「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境味,便會真切地感悟到蘇軾的佳句「此心,安處是吾鄉」與我此刻的心境有多麼貼切。心有安放之處,但並不代表在這個世界就擁有了詩意的棲居之地,這其實是一對無法調和的矛盾,常會感到被一種純美浪漫卻又帶點傷情所包裹,也便有了思想的掙扎與困厄,便想去「心中那個地方」,突然便想到了封神臺,就我現在所處的位置,那是一個便於成行的好去處。
初夏時節,陰雨過後的第一個豔陽天,萬物在經受了一場洗禮後,大自然煥然一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碧,選擇在這樣一個絕佳的時機遨遊封神臺,人的心情會豁然開朗。再說封神臺又近在咫尺,完全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力氣和時間,你只需隨心所欲的在散步,途中,不知不覺就可抵達。
去往封神臺有兩條徑可以供你選擇,一條是去往澗溝橋的那條道。它雖路途舒緩,但實則是一條拉長距離的繞道,從金咀前往,道路略顯崎嶇,但確屬一條捷近。你從金咀出發,南面過線差,不須走長徵塄全境,只須斜道穿行到碑子塄,翻越那道叫溝溝的淺溝,就已抵達封神臺的門戶——嶺口。在嶺口這兒左轉就進入了風神臺景區。封神臺座落於疙瘩山的頂端,而圓疙瘩山又是以一座獨立的山峰而存在的,所以它就有一種凌駕於一切之上的氣勢。登上封神臺的山巔,就象走上了天庭一般,頗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味。它北依喬山,南與巍巍秦嶺遙遙相望,中部就是沃野千裡和秦人的龍脈——渭河南眺,法門寺景區的合十舍利塔,好象伸手就能觸及。更遠一點的秦嶺,儘管已過了立夏,但剛剛經歷了一場多日的降雨,使得秦嶺主峰太白山落了一層白皚皚的積雪….難怪要說:「太白積雪六月天」了。而身後就是野河山自然生態保護區,放眼望去,那莽莽蒼蒼的林海,浩瀚無垠,不由使人「胸生萬裡雲」,林間那清淨幽香空氣,低聲吟誦的鳥雀,還有迎面拂來的輕悠悠的風,疑似真正進入了仙境。高瞻遠矚,有一種氣貫長虹,心胸開闊如海洋的浩然正氣。
始初走近眾神,面對千姿百態,神採各異的諸神,竟給人一種詭異感。慢慢地,待一邊看肖像一邊看注釋文,心境會漸漸暢亮起來。看著你,姜子牙,讓我一下將審視的目光從眼前移開,走向足跡所至的地方展開詩意的聯想和對話,在更深層面傳達心靈的思悟與發現。我深知哪遠不至像筆墨人生中的故事是靠意象思維去搬運來那些或喜或悲的故事。去巧妙的編織,循著古人的足跡,在歷史和現代的雙重視域下進行關乎存在的發現,呈示及創造….就我個人能力而言,除了那點對歷史的感悟,要想對歷史做進一步的審視,就只能間接傳遞出與這片土地和其承載的文化源流的關係。精神向度還只能停留在標識自我的層面,很難對其厚重的歷史做深刻的挖掘和剖析。這一點令我十分惶恐,不知在有生之年還能不能補上這一課。
我腳下的這方土地,是炎帝故裡,周秦文化的發祥地,厚重的歷史積澱,人文關懷,文化血脈源遠流長…..若將她們典籍成冊,那就是一部浩瀚的文本。
封神臺,向我傳遞著遠古的回聲,打開這部秘籍,遭遇渾厚的歷史,就不免要與其發生碰撞、融合,超脫眼前的物像,指向一個遙遠的觀感所不能達的情境之中,用意象彌補現實的不足,從而傳達出歷史的聲音,鋪陳出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我總想每一個歷史段的情態,都具有她們獨有的魅力,無論歷史的長河流淌到何時,都不能有它的替代品……
封神臺,它們不僅僅是一尊尊塑像。它矗立起的是數千年中華精神思想的寶庫與風骨。看著這些塑像,使人不由回想后稷、公劉、古公、王季、文王、武王、太公、周公、召公等先賢們,眼前呈現出一幅憫農圖,開荒、種田、狩獵、砍柴、打穀、上倉、採桑、染織、修屋…..
正是有了先民們的嘔心勞作,才使我們華夏民族生生不息,繁衍至今。
面對一尊尊塑像,當年姜太公率軍時的金戈鐵馬與儀仗如林的威風陣勢重現眼前。而在此之前的古公,則是周人的大救星,他帶領民眾披荊開路,燒荒造田,挖渠引水,打獵拾荒,從而奠定了周人的根基,為以後文王開創民族復興的偉業奠定了基礎,即便他的重孫周公也念念不忘,先祖的開拓之功。憶往昔,西歧這片熱土,是以古公落腳,王季創業,文王負重,武王告捷,周公制禮等成就大業,逐步走向興盛的……..西周的禮樂,為其治理國家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為制定國家秩序開創了先河。我想,不只是治理國家應該有它遵循的一套法則,就是萬事萬物的運行都該有其法則。
周王教化百姓要唇齒相依,互幫互襯。正是先人那種「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才向「食不厭精,胯不厭細」的方向邁進了一步。也不由得使人想起那個時代頒布政令,接受朝賀迎接萬邦朝貢祭祀的宏大場面。
腳下的這片土地,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的積澱,這片熱土誕生的是炎黃老祖,哺育的是周秦漢唐,盛產的是人文瑰寶,打造的是曠世奇絕。只要腳下沾上了這方泥土,就神奇般點燃了血性激活了靈性。周原大地土厚水服,滋長的嘉禾,供養了西秦人高大魁梧的身材和超常的才智。而論及當年,它又是中國的「矽谷」,世界的「智庫」,有其任何一個國度都無法相比擬的深厚獨特的文化淵源。
據說,姜太公封了各路神後,待醒過神來,忽然感嘆一聲:額滴醋罈神,封來封去卻將自己給忘掉了。遙想姜太公斬將封神智鬥三霄娘娘,騎俊馬馳聘天地間,開弓弩體驗英雄霸氣,領略中華文華博大精深。
姜子牙輔佐的西周,在《周禮》大法的治理下,煌煌西周,延續了八百多年。
惜日的一切都湮滅了,沉澱為一部厚重的歷史。我猜想這一尊尊神,會不會在靜夜時放逐自己靈魂,遊戈於今日的西歧大地,傾情於他們成就偉業的這片熱土呢?它們每個都注目著塵世,為芸芸眾生降來福祉…..好讓這世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那麼,在眾神面前,我們是否也會想到該剔除一下攜裹一身的蕪雜和那「我食我黍」,經營自我的狹隘胸襟;在這個繁華的世間,在虛榮與墮落並存,機遇與危機同在,請問諸位眾神,誰是最後的王者?誰又是時間的哲人?從你們哪裡,我能感知從遠古傳來的訊息,無論這其間經歷了怎樣的世事滄桑,但人類生息的規律就猶如植物的根須纏繞在業已風化的骨殖上,尚存一絲氣息時,很快便有了另一個新生的根須(那怕它起初是纖弱的)置換於生命的脈絡裡,一次次更迭,……人類生生不息……姜太公,不知遊客們會不會在你的洪鐘大呂的昭示下,高舉一顆至真至純的靈魂走向神明,放射出人性的光芒……。
站在姜子牙塑像前,我竟然感到自己身上具有了詩人的天賦和特質,將現實的物象隱喻為意象,然後展開詩意的翅膀。塑像足下的土地、石頭或樹木,哪怕是一珠不起眼的小草,它們都是神賦予了靈性的孩子,它們比我們更有深刻的眼光……若風起時,那掠過的一陣風所揚起的一縷風塵,會是後一縷風的靈感嗎?可我分明體悟出她們靈感萌發時的絲絲抖顫。且看風一股又一股,浮塵一波追趕著一波,其輕盈的步伐,是以她們獨特的方式,演示著各自的心事。她們以各自的姿態,在一尊尊神像前,提升自己,成就自己。它們比人還迫切,還來得直接。看似簡約,卻神思雋永,看似輕佻,卻骨子裡蘊含著莊重,就跟此刻的我一個模樣。總之,這一切都不是虛無的,它們都是真實的存在。它們日日夜夜,經年累月伴隨在這兒,以封神臺為舞臺,在似水流年的歲月裡,演繹著世間的滄桑……
投稿|admin@ffbxw.com
網址|www.ffbxw.com
點這裡發布扶風生活信息,點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扶風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