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一個朋友談起家裡老人有一個癖好:一次性買十幾斤豬肉,冰箱裡裝著滿滿的凍肉。究其原因是老人在小時候家裡很窮,只有到了過年的時候,家裡會買一些豬肉招待親朋好友。在他的印象中吃豬肉等於過年,豬肉給他帶來滿足感和幸福感是無法取代的。雖然
超市裡隨時可以買到新鮮的豬肉,但老人在苦日子裡的生活習慣卻伴隨一生。
這種情況很常見,有一句老話叫做「小時候窮,一輩子窮」,一個人從小生活在貧窮的環境中,容易沒有安全感,小時候的窮苦生活帶來的焦慮和恐懼深深地留在記憶裡,生活條件改善之後習慣並沒有改變。在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一個接受賄賂的處長,別墅裡堆滿了錢卻一分都不花,看著滿屋子的鈔票才有安全感,被抓捕的時候失聲痛哭說自己小時候受過窮,窮怕了,撿到錢什麼組織紀律、父母兒女、個人前程都拋到腦後。
所謂人窮志短,指的是貧窮讓人眼界狹小,只顧著眼前的收益缺乏遠見,走不出原來的生活圈子。應該承認,很多人指出貧窮所帶來的諸多毛病確實存在,小時候的貧窮和將來的發展不順利確實有很大的相關性,但是並沒有構成因果關係,難以獲得翻身的人大多會有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缺乏見識。
《莊子.外篇.秋水》的「夏蟲不可以語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道者,束於教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對於見識上不長進的人要少和他們來往,更不要和他們爭論,因為道理講不通,圖費口舌。
王老太太生了三個孩子,大女兒初中剛畢業,媽媽就讓她去打工掙錢,大女兒到了工廠裡每月能掙三千塊錢,留一些生活費都寄給了家裡,王老太太覺得打工比讀書掙錢快,於是讓二女兒輟學去打工,家裡便多了一分收入。
即便如此,日子還是過得很緊張,兩個孩子在工廠的流水線上加班加點地忙碌也看不到前途。工廠的老闆僱了上千名女工,在每個工人賺取了15%的剩餘價值,他的個人財富達到幾千萬。
王老太太盼望著老三趕緊長大出去打工,給家裡增加一份收入。她永遠也想不明白為什麼每天辛苦幹活,自己日子過得還是這麼窮。好在兩個女兒在工廠吃了幾年苦,知道靠出賣體力不是長久之計,讓老三好好學習,有了一技之長可以謀生,他的人生要比兩個姐姐幸運得多。
有一個通俗的比喻是丟了西瓜撿芝麻,老闆是撿西瓜,王老太太是撿芝麻,一個西瓜的重量是芝麻的兩萬多倍,撿芝麻撿得再勤也檢不出西瓜的重量。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遺憾的是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再做撿芝麻的行為。他們缺乏見識,時間利用的非常沒有效率,為了一點眼前的小利,追求非常低層次的東西,心志變得越來越低,見識也來越少,很難跨越階層改變家庭的現狀。
第二點,缺乏對周圍人的關愛和同理心。
很多人小時候因為家裡窮,父母沒有能力建立好的生活環境,生存的壓力之下沒有精力和耐心去關愛自己的孩子們。當他們逐漸長大之後,在學校和社會中經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者遭人白眼,造成社交困難等一系列的問題,在這種缺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們缺乏對周圍人的情感交流,不懂得分享,不懂得關愛身邊的人。他們經常被人說自私冷漠、或者小家子氣,沒有格局等等,這些情況都是缺乏愛心的表現。
缺乏愛心和同理心的人很難得其他人的幫助,做不成大事,自然也沒有大的成就。
第三,缺乏規矩。
我們經常聽到「熊孩子」用來形容沒有規矩的孩子,熊孩紙們長大以後也不會養成遵守規矩的習慣。輕則沒有人願意與他們合作,重則大家都會和他們作對,這些人往往會感到別人對他們的不友善,但是常常不知道原因,於是產生一種戾氣,讓別人對他們敬而遠之。
沒有錢,短期的物質條件差一些,缺乏見識、缺乏愛、缺乏規矩這三個東西會讓一個人在社會上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