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猝死」17分鐘奇蹟復活
邯鄲一教授晨練期間突發急性心梗,心跳和呼吸瞬間消失
熱心市民和醫護人員「無縫銜接式」急救挽回生命
眾人愛心接力搶救患者。
爭分奪秒挽救生命。
近日,邯鄲市永年區一名大學教授晨練期間突發急性心梗,心跳和呼吸瞬間消失。生死關頭,周邊好心群眾立即實施「心肺復甦」,同時一位正在附近鍛鍊身體的醫生,以及120急救中心多名醫護人員爭相與時間賽跑,眾人接力搶救,患者心臟驟停17分鐘後起死回生。
群眾醫生接力施救
張靜宇今年47歲,邯鄲市永年區第一醫院導管室主任,有著近20年的急救工作經驗,平時喜愛運動的他幾乎每天早晨都會和朋友一起踢毽子。
8月1日早晨6時58分左右,張靜宇正在洺興體育場鍛鍊身體時,忽然接到一個朋友打來的電話,稱不遠處的桌球活動區有一位中年男子倒地不省人事,看起來十分危險。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張靜宇不到半分鐘就跑到事發現場。他看到患者50歲左右,一動不動躺在地上,面色發青,當時既無心跳,也沒有呼吸,一名好心男子正蹲在地上,竭盡全力不停地做胸外心臟按壓,由於天氣悶熱,施救者早已汗流浹背。
看到專業醫生趕來救援,圍觀人員立即讓開一條通道。張靜宇不假思索馬上接替好心男子熟練地進行「心肺復甦」,搶救大約持續了2分鐘,患者的上肢出現抽動,這一良好跡象讓他異常激動。
患者心臟恢復跳動
與此同時,邯鄲市永年區第一醫院醫護人員也拉開了「生命保衛戰」的序幕。
6時53分,120急救調度中心接到求救電話,接線員了解患者所處位置和病情後,於6時54分發出救援指令。
6時55分,院前急救科醫生燕虹婷、白琛,護士白立秀攜帶各種急救器械、藥品乘車前往洺興體育場。
7時整,急救車到達事發現場。醫護人員與正在施救的張靜宇進行交接,經過認真檢查,患者無頸動脈搏動,雙側瞳孔散大約4毫米,皮膚溼冷,意識喪失。
按照分工,燕虹婷隨即負責胸外心臟按壓,白琛觀察心電圖,白立秀則準備實施電除顫,並適時注射「強心劑」。
3名醫護人員密切配合,連續進行3個循環「心肺復甦」後,患者於7時10分恢復頸動脈搏動,呼吸也逐漸正常。
「無縫銜接」挽回生命
7時16分,患者被醫護人員送入醫院急救科,心內一科主任李敏、先前參與急救的導管室主任張靜宇等相關科室負責人爭分奪秒,立即展開會診,於8時30分順利完成「支架置入」手術。
據了解,患者系當地一所大學教授,曾經有過心臟病史,事發當天打了一會兒桌球,感覺胸悶後坐在一旁休息,其間突發急性心梗,很快造成心臟驟停。
院前急救科主任王維認為,患者心跳和呼吸停止17分鐘,能夠奇蹟生還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時間得到了好心群眾、張靜宇醫生以及其他醫護人員的「無縫銜接」式急救。他們當中每一個人都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也正是這完美的配合,為後期治療贏得寶貴時間。
據有關專家介紹,對於心梗病人來說,最佳搶救時間僅有4分鐘至6分鐘,一旦超過10分鐘以上,就會因為大腦死亡失去搶救意義。患者經搶救恢復心跳和呼吸並不代表已脫離生命危險,還必須在90分鐘之內進行手術治療開通堵塞的血管。
目前,獲救的大學教授已經痊癒,胸悶、胸痛等症狀已經消失,本周有望出院。
一雙手可救一條命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早在2018年11月3日,邯鄲市永年區一名男子早晨跑步時突發心梗,心跳呼吸全部停止。危急時刻,一名身著紅色上衣的女醫生見狀跪地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永年區第一醫院醫護人員聞訊快速出動,眾人通過接力營救,成功挽回患者生命。
備受社會關注的是,這兩名患者心臟驟停後重獲新生的奇蹟,均得益於及時有效的「心肺復甦」和「無縫銜接」救治。由此可見,全面普及急救知識,讓更多的群眾掌握救援技能,可最大程度挽救危重病人的生命安全,也可以說既救人又救己。
永年區第一醫院作為邯鄲市第一家通過「國家胸痛中心」認證的縣級醫院,於2018年開始每周定期組織醫護人員深入社區、廣場、學校和機關單位,宣講和傳授「心肺復甦」、氣道異物梗阻、創傷止血等緊急救護知識和技能。其中,在成功救治第二例患者的城區洺興體育場,就有很多市民接受過「心肺復甦」急救培訓。
另據了解, 8月1日參與搶救「大學教授」的好心群眾雖然身份尚不明確,但其熱心救人的感人事跡,已受到眾多網民稱讚。
如何正確掌握「心肺復甦」急救術
據有關部門統計,中國每年約有55萬心源性猝死患者,大中城市僅4.5%的旁觀者掌握並實施過「心肺復甦」急救術,醫院外猝死生還者的比例不足1%。
對於心臟驟停者,「心肺復甦」能讓其增加數倍的生存機率,否則每延長1分鐘,存活機率就會減少10%。為此,如果發現患者出現意識喪失,而且沒有呼吸和心跳,應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並伸出你的雙手。
需要注意的是,胸外心臟按壓的準確部位是兩個乳頭連線的中間位置,按壓深度大約5-6釐米,或使胸廓前後下陷1/3,按壓頻率保持在每分鐘100-120次。(文/圖 記者 王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