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本刊記者 於丹 中國青年雜誌
歡迎關注《中國青年》雜誌官方微信
原載於《中國青年》雜誌2020年第10期
文/本刊記者 於丹
經典電影《阿甘正傳》中有這樣一句話:「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樣的巧克力,你永遠無法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
與這部電影的主角阿甘相比,上海金山工業區朱行居委會副主任吳衡的人生一開始沒有那麼幸運。他剝開的第一顆巧克力就是苦的,經歷的「奔跑」過程要比阿甘難得多,但他在奉獻中嘗到了生命本真的滋味。
不希望被當作「不同」
吳衡自幼雙腳骨骼畸形,影響正常行走。除了學校和家,他最熟悉的地方是醫院。
電影中的阿甘只是戴上了腿箍,但吳衡卻進行了7次手術才得以順利行走人生,「矯正的過程很痛苦,相當於把骨頭敲碎,再讓它重新長起來。」
這樣的矯正與康復治療一直延續到吳衡讀初中,他坦言自己是在自卑中成長起來的,以至於現在還是會介意別人不經意間的觀察。病痛與異樣的眼光包圍著他,這種感受也為他的善舉埋下了一顆種子,因為不希望別人再去經歷類似的傷痛。
儘管矯正與康復治療吃盡苦頭,但吳衡還是留下了肢體四級殘疾導致行走稍有不便,好在外觀無異,並不影響正常生活。
吳衡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市金山工業區社會事業辦做一名殘疾人專職委員,負責殘疾人救助工作。因與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同在一間辦公室,當有志願活動時,吳衡也會偶爾承擔部分簡單工作。在同事們的交流幫助下,他學會讓自己漸漸融入集體。
每年的5月8日是「世界紅十字日」,吳衡會與同事們在這一天動員年輕的朋友們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以下稱「中華骨髓庫」)。有一次活動讓吳衡印象十分深刻,活動現場有一張白血病患兒的照片,好像正用渴望的眼神向他求助。「當時也沒多考慮,我就想只要符合條件我就加入。」就這樣,在2014年,吳衡成為中華骨髓庫的志願者。
「我不希望大家因為這件事情把我想像得不一樣,也不希望因為有一點不同就要被特殊照顧。」他談到家裡收藏得整整齊齊的20多本獻血證書,「這些證書都是我父母的。家人都很平凡也很樸實,過著簡單的生活。所以潛移默化中我來做這些事情也沒什麼。」
「十萬分之一」的生命接力
吳衡的性格很隨和,但是話不多。只有在聊起骨髓捐獻時,他才會稍微健談一些:「對於很多白血病患者而言,造血幹細胞移植是他們生存的唯一希望,而非親緣人群骨髓配型成功率僅為四萬至十萬分之一甚至更小。能夠配型成功也是一種緣分。」
2017年4月7日,吳衡接到上海市紅十字會初配成功的電話,詢問高配成功後是否願意進行捐獻,他毫不猶豫地同意了。
與普通的獻血不同,在高配成功後捐獻造血幹細胞之前的幾天,捐獻者會被注射名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動員劑,以促進造血幹細胞大量生長,釋放到外周血中。與此同時,受捐者需要進入無菌倉進行「清髓」,用比治療劑量更高的化療藥物和放射線進行處理,使體內的癌變細胞和正常的幹細胞基本清除,為骨髓移植做準備。用吳衡的話來說,對他而言,這僅僅是一次捐獻,但對受捐者而言,這是不知道等了多久的、活下去的機會。
2017年8月8日,在接受4天動員劑注射後,吳衡進行了造血幹細胞採集捐獻。304毫升懸液,挽救了一位男孩的生命。
受捐者在接受捐助後,平均恢復期為兩年。但在2019年,吳衡的受捐者在進行體檢時發現參考指標異常,免疫功能下降。2019年9月24日,吳衡再次接到市紅十字會的電話,得知原受助患者病情反覆,需要他再次進行捐獻。作為一個對於捐獻知識比較了解的長期志願者,他並沒有太多猶豫,立刻同意了。
2019年11月7日,吳衡在上海華山醫院進行二次捐獻
對於兩次捐獻,吳衡這樣描述:對於受捐者而言,第一次捐獻是種樹,第二次就是給樹苗施肥。
「第一次捐獻是捐獻造血幹細胞,幫助受捐者重新建立造血功能;第二次捐獻是在人體血液裡提取淋巴細胞的成分性獻血,其實是輔助受捐者恢復免疫系統的功能。」
2019年11月7日,吳衡在上海華山醫院順利完成採集,成為上海市第386例、475例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金山區第1例二次捐獻志願者。
在採集之後,吳衡出現了乏力的症狀,但很快恢復正常。他表示這是正常反應:「正常人一到兩個月免疫力就可以恢復,身體素質好的人恢復時間更短,所以不必擔心。」
與紛至沓來的榮譽相比,吳衡更想知道受捐者的恢復情況。但出於「捐獻雙盲機制」,吳衡只能通過雙方的志願者對受捐者進行溝通與關心。
在得知受捐者目前恢復平穩、各項指標正常時,吳衡感慨:「那是一種說不出來的開心。茫茫人海遇見已經很不容易,期待他能平穩度過兩年的康復期。」
從加入中華骨髓庫的那一刻起,公益就成為吳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有公益類型的活動,自己感興趣就會積極去做,心情也會變得很舒暢。」
在進行捐獻之後,吳衡與其他兩位造血幹細胞捐獻者馬曉燕、朱慧共同組建了「曉·慧造血幹細胞志願者服務團隊」,走進社區、學校、企事業單位,大力宣傳造血幹細胞捐獻知識。目前,上海市金山工業區在「曉·慧造血幹細胞志願者服務團隊」的動員下,已有450人加入了中華骨髓庫。
信仰是可以傳遞的力量
2020年春節,吳衡是在社區防疫一線度過的。
上海市金山工業區朱行社區居委會副主任 吳衡
2017年,他被調入上海市金山區朱行社區居委會工作。這裡是一個開放式的老城區,道路四通八達,鄰裡之間人情味兒濃厚。但在特殊防疫時期,卻給吳衡和同事們的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難度——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外來人口登記、隔離、入戶排查……事無巨細。
「我記得大年初二開始就一直在忙。老城區出入口較多,但是為了居民安全我們還是選擇封閉,只留了8個出入口,每天在各個出入口進行排查。」
吳衡告訴《中國青年》記者,防疫期間主要依靠微信群和社區志願者與居民溝通,經常工作到深夜:「我們社區工作人員微信運動排名都很靠前,一天最多要走兩萬多步。」
然而,承擔如此高強度工作的這段時間,距離吳衡的第二次捐獻僅僅過去一個月。一般情況下,捐獻者的自身免疫力至少需要兩個月才能完全恢復。疫情洶湧,此時去服務一線,要面臨的風險可想而知。
初春的上海天氣溼冷,社區值班安排每6個小時輪一班,每天4班,年輕人值夜班,老年人值白班。吳衡與其他人一樣,每天入戶排查,每周1到2次通宵夜班。他表示:「自己身體還可以,幾個夜班後也沒什麼大的身體上的不適。但社區裡易感人群比例大,真有什麼事情後果不堪設想。」
社區一線的老黨員與年輕人一樣,沒有一位選擇退縮。疫情防控期間,給吳衡帶來最多感動的也正是他們:「最初十分缺人手,社區中的老年人和無法回家的外來務工人員都來報名做志願者。有70多歲的老黨員,每天與社區人員一樣撲在一線值守。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信仰,這些信仰都是讓我好好工作、生活的力量。」
五四青年節前夕,吳衡被評為2020年「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談及榮譽,他感覺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很平常的好事,並含蓄地說:「我不知道怎麼表達會更好,其實我希望能讓更多的人加入中華骨髓庫。備案的時刻也許不會有太多感受,但是當你接到捐獻意見徵求電話的那一刻,你會真切地感受到那種被需要的感覺。」
監製:皮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陳敏 劉曉
原標題:《茫茫人海,被你需要的感覺很好》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