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彩鑽,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黃鑽、藍鑽、綠鑽、粉鑽,其實彩鑽中還有「隱秘的角落」,就是白鑽和黑鑽。
由於刻面的彩白鑽很少見,並且一般尺寸較小(很多都小於2ct),所以在歷史上還沒有發現一些著名的範例。
歷史上著名的黑鑽有:重312.24ct的「Mogul-cut Spirit of de Grisogono」;重115.34ct,心形的「Gruosi diamond」;重88ct,圓明亮琢型的「Korloff Noir」;重67.50ct,墊形的「Black Orlov」。
中間為「Black Orlov」,兩邊為彩白鑽
圖片來源於《Natural-Color Fancy White and Fancy Black Diamonds: Where Color and Clarity Converge》
彩白鑽
由於納米級包裹體或者結構缺陷,使其呈現「乳白色」的外觀,寶石學家一般用「朦朧(hazy)」、「乳白色(milky)」或者「雲霧感(cloudy)」來形容。
在無色鑽石系列中有一種「奶鑽」也具有乳白色外觀,如何區分彩白鑽和奶鑽呢?研究表明,與氫相關的缺陷可能是導致鑽石具有乳白色外觀的原因。彩白鑽中氫和氮的含量都很高,而奶鑽中氫和氮的含量都低於彩白鑽。
左邊為D色的鑽石,右邊為E色,淨度I2的鑽石(它是無色鑽石系列和彩白鑽的分界)
黑鑽
黑鑽的顏色有幾種不同的成因:
1.深色包裹體致色。這些包裹體可能是晶體包裹體,例如石墨或其它礦物;還可能是納米級雲狀物,有些已經被鑑定為石墨。
2.在表面或者沿裂縫的高度輻射。我們知道綠鑽是由輻射致色,但是黑鑽的這些輻射斑為棕色而不是綠色。
3.極少數情況下是由於結構缺陷致色。
黑鑽中的石墨包裹體
螢光
彩白鑽:大多數彩白鑽為ⅠaB型,在長波紫外光下常呈中等—強的藍色螢光,部分呈現弱的黃色螢光,少數無螢光。
黑鑽:無論觀察到什麼顏色的螢光,強度都很弱。很多由於納米級內含物致色的黑鑽呈現弱的黃色螢光或者無螢光;很多由晶體包裹體致色的黑鑽(例如石墨)無螢光。
分級報告
由於彩白鑽和黑鑽的透明度較低,所以很難給它們分級。例如在透明的鑽石中,分級人員可以通過臺面看到亭部,並觀察鑽石的對稱性,而不透明的鑽石卻不能。
所以提交給GIA的大多數彩白鑽和幾乎所有的黑鑽都會有CDIOR報告(Diamond Identification and Origin report),這個報告可以證明鑽石是天然的還是合成的,是否經過優化處理等。但是很少具有CDG報告(Colored Diamond Grading report),即彩色鑽石分級報告。
大家別忘了彩色鑽石中的黑鑽和白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