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乾卦的開頭四個字,「元亨利貞」,自古都認為是仁禮義正「四德」,對應著東南西北「四方」和春夏秋冬「四時」。
直到近代,才有學者提出質疑,認為這樣的解讀是錯的。
我們認為,把「元亨利貞」讀成「元亨,利貞」固然不錯,但是四德的設定,卻是出自《周易》作者自身的設定。
把「元」字作為全書卦爻辭的第一個字,和《春秋》把「元」放在全書開篇一樣,都體現出作者的深刻用意。
一、天維建元,常以寅始
元者,始也。
時間從何開始?從「元」開始。
所有的曆法,都需要有一個曆元,作為標記時間的開始。
我們說過,《周易》的作者使用的曆法,是夏曆。(詳見本系列有關十二闢卦論述)
夏正建寅,是以孟春之月為正月,以正月為一年的開始。
「天維建元,常以寅始」。《淮南子.天文》
所以,建寅的正月,又叫做「元」月。
巧的是,我們說過,建寅的正月,是以立春為歲首的。
巧的是,我們還說過,《屯》卦中的「乘馬班如」,就是立春之時房宿(天駟)晨正的標誌性天象。立春之時的凌晨,天駟的四顆星如同華表一般排成一條直線,垂直地豎立在正南方的天空中,與日月五星所經過的天之黃道相垂直,就是《國語》中所說的「農祥晨正」!
農祥,房星也;晨正,謂立春之日,晨中於午也;農時之侯,故曰農祥也。(韋昭)
更巧的是,我們還說過,《屯》卦中這「乘馬班如」的天駟四星,還對應著東南西北四「方」和春夏秋冬四時,而《屯》卦的卦辭赫然寫的也是:「元亨利貞」!
二、立春與曆元
古代以建寅為正的曆法,都是以立春為曆元。
《史記.天官書》便將立春稱為「王者歲首」:
「正月旦,王者歲首,立春日,四時之始也」。
春為四時之首,立春又是春之始,故立春日既是「四時之始」,又是一歲之始,再加上正月建寅,日月合朔(正月旦),則立春就是日、月、時、歲四者之始,是四種天象周期的起始點,堪稱元中之元,元之又元!
古人特別重視曆元的挑選,逢朔的立春就更是被因此視為理想的「上元」。
戰國時期的《顓頊曆》便說:
「上元甲寅歲,正月甲寅,晨初合朔立春,七曜皆直艮維之首」。(《新唐書.歷志》引僧一行《大衍曆議.日度議》)
劉向的《洪範傳》也說:「歷記始於《顓頊》,上元太始瘀蒙攝提格之歲,畢陬之月,朔日己巳立春,七曜俱在營室五度」。
這個「七曜俱在營室五度」意味著什麼呢?
營室,又叫天廟。在《顓頊》歷的上元中,立春之日,太陽和月亮恰好合朔在營室五度,就是《國語》中所說的「日月抵於天廟」,與「乘馬班如」的房宿一樣,都是立春的標誌性天象:
「農祥晨正,日月抵於天廟」!韋昭註:「天廟,營室也。」
三、營室五度
根據立春之時日在營室(天廟)和房宿(農祥)晨正的兩個天象,我們可以計算出這個天象的時間。
《國語》中那段「農祥晨正,日月抵於天廟」的記載,是周宣王時代(前828-前782年)的天象記錄,當時的立春時日躔應該在營室十度左右。
唐代僧一行在《日度議》中說:「周初先立春九日,日至營室」,與《顓頊曆》中的「營室五度」,還是有著幾度的誤差。
我們說過,造成這個誤差的原因,是歲差。每隔大約71年左右,太陽的日躔都會有1度的移動。
也就是說,從周宣王時代的「先立春九日,日至營室」,到《顓瑞歷》中的立春時「七曜俱在營室五度」,已經過去了幾百年時間,到了戰國時候了。
巧的是,我們在上一篇中說過,《周易》的作者是以「日在牽牛」為冬至的日躔。按照古代的二十八宿距度,牽牛初度到營室五度,恰好是四十五度,而太陽每日移動一度,從冬至到立春,恰好也是四十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