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洞見,ID:DJ0012398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作者:洞見Autumn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餘秋雨在書中寫道: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聲響;
一種不理會喧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能夠看的很遠卻並不陡峭的高度。」
時光無聲地流淌,帶走了年華,卻沉澱了思想。
歷經歲月的波瀾,我們逐漸跟自己和解,也找到了同他人、世界的最佳相處方式。
到了一定年紀,我們終將懂得不吵不鬧不炫耀,也學會了不爭不比不計較。
01
不爭辯,是生活淬鍊的智慧。近來重讀周國平,有段話深有感觸:
「人得的病只有兩種,一種是不必治的,一種是治不好的。人們爭論的問題也只有兩種,一種是用不著爭的,一種是爭不清楚的。」
年輕時,被誤會了,必須立馬跳出來解釋;
遇著相左的觀點,定要同人辯上幾分。
年歲漸長,見識得愈多,愈發覺得,避免不必要的爭辯,是種莫大的生活智慧。
北宋名相富弼向來以才華出眾,文採斐然著稱。
一次有人把他堵在街上,甚是趾高氣揚:「聽說你才學淵博,能否答我一問?」
面對對方的挑釁,富弼面無慍色,反而溫聲答道:「可以,您請說。」
那人繼續問道:「若有人公然辱罵你,你該如何應對?」
富弼故意思考了好一會,回道:「我會假裝沒有聽見。」
那人嗤笑一聲,將他大肆奚落了一番,然後轉身離去。
見主人受此侮辱,一旁的僕人急了:「這人如此無禮,為何不見您反駁?」
富弼平靜地解釋道:
「此人輕狂,與他駁辯,定會愈演愈烈,最後不論誰輸誰贏,都勢必有人不服。
何況他既能當街挑釁,足以見其心胸之狹窄,若繼續爭論,日後必定另有糾纏。
與其如此,不如不辯。」
一句輕飄飄的「不如不辯」,盡顯遍歷世事後的豁達。
人長到一定年紀,形形色色的人見得多了,會發現人與人之間橫亙著一堵無形的牆。
很多時候你的話,對方並非聽不明白,而是壓根就沒法聽懂。
總想逞口舌之快,爭高低輸贏,只會給自己添堵。
反而不辯不爭,能換來身心清淨。
就像金閣寺門前的一幅對聯所言:
看破世事難睜眼,閱盡人情暗點頭。
能言善辯的能力可以短期習得,不辯卻是一份需要時間沉澱的成熟。
沉默絕非認慫,而是一份豁達,一種看淡。
成熟的人深知,真理不會越辯越明,生活卻可能越辯越糟糕。
他們更知,不爭之爭,其實是最無言的雄辯。
02
不比較,是歲月賦予的從容。《你好,舊時光》裡有句臺詞頗為戳心:「最好的生活,永遠是別人的生活。」
人在年輕時,常常容易陷入一種誤區:
一面羨慕別人,一面挑剔自己,跟這個比學習、工作,跟那個比收入、房車。
把人生過成了賽場,活得疲累不堪,一抬頭,幸福卻還是掛在別人家的窗口。
想起來顏寧教授在《開講啦》中,曾講過一個故事。
有次她在追《歡樂頌》,一位學生見她看得津津有味,忍不住跑來問她:
「顏老師,我覺得安迪在金融界的地位,肯定比不上你在學術界的地位。
她平常的工作也一定沒你累,可是你看她收入多高!
你天天那麼辛苦,賺的卻比她少那麼多,難道不會覺得心理不平衡嗎?」
顏寧微微一笑,反問道:
「那你覺得,安迪就一定比我幸福嗎?
活在這個世界上,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呢?」
到了不惑之年,她早已明白金錢名利絕非衡量幸福的標準,同人比來比去更是毫無意義。
年輕時我們都曾像電影《瑪麗與馬克思》裡的說的那樣,「想成為任何人,除了自己。」
而到了一定年歲,我們都和顏寧一樣,更願意相信那句「不跟別人比,好好做自己」。
經歷得多了,越發明白,生活向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開豪車的富人不見得比騎電動車的攤販快樂,寫字樓白領也不一定比農民更懂得感受生活。
很喜歡一句話:
「你有你的鴻鵠志,我有我的燕雀情。你有你疲憊的追求,我有我淡然的幸福。」
真正成熟的人,都知道日子是過給自己看的。
生活是用來感受,而非用來攀比的。
他們進能把握好自己人生的行走節奏,退可看得見身邊擁有的微小快樂。
不羨慕,不比較,走得輕鬆,活得自在。
03
不計較,是時光撐大的心胸。小時候讀《論語》,對其中一個片段印象頗深:
子貢問孔子有什麼智慧可以奉行一生時,他只脫口而出一個字:恕。
這些年經歷的越多,走的越遠,越能明白簡單一個「恕」字所蘊含的深刻智慧。
倪萍曾在書中講過姥姥的一個故事。
早年在農村時,姥姥同鄰居一家交好多年,平日裡對他們的生活多有扶持。
七十年代初,鄰居為了自家孩子的前程,竟然主動揭發了解放初期她好心幫忙藏布的事。
看到姥姥被氣得嘴唇發紫,家人都以為她以後不會再跟他們一家來往了。
可沒多久,瞧見院子裡的果子熟了,姥姥卻像往年一樣挑了又大又紅的一籃,讓孩子給鄰居送去嘗鮮。
最初聽到這個故事時,尚年輕的倪萍只覺得姥姥「太傻太善良」。
後來閱曆日深,她才陡然讀懂了姥姥那句看似質樸的話語:
「別人犯錯少計較,自己犯錯多考慮。不難為別人,也別跟自己過不去。」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若處處計較,難免被是非紛擾擊打得體無完膚。
寬容別人,是種智慧,看似是放過了別人,其實更成全了自己。
就像木心在詩裡寫的:「不知原諒什麼,誠覺世事皆可原諒。」
人活到一定年紀,會發現那些曾厭惡的人、看不慣的事,漸漸都能接受了。
那些忘不了的傷害、放不下的遺憾,慢慢也都能釋然了。
閱歷漸深,越能明白人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和無奈,可以責怪的人愈來愈少。
與其計較,不如看淡,放下別人的過錯,經營好自己的生活。
心寬一寸雲開月明,退讓一步海闊天高。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心不計較了,日子就舒坦了。
▽
很喜歡一句話:
「許多人口中的成熟,不過是被世俗打磨了稜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實際上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與豐收。」
人活到一定年歲,終會發現,所謂人生,不過修行一場。
從稚子無知到白髮染鬢,我們逐漸明白了生活的本質,也修煉了一顆波瀾不驚的心。
學會了不爭不比不計較,懂得了慈悲待他人,善眼看世界,歡喜過生活。
心中坐擁天地,步伐不疾不徐。
如此這般,便活成了更為通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