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到一定年紀,終將不爭不比不計較

2020-12-18 人生五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洞見,ID:DJ0012398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作者:洞見Autumn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餘秋雨在書中寫道: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聲響;

一種不理會喧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能夠看的很遠卻並不陡峭的高度。」

時光無聲地流淌,帶走了年華,卻沉澱了思想。

歷經歲月的波瀾,我們逐漸跟自己和解,也找到了同他人、世界的最佳相處方式。

到了一定年紀,我們終將懂得不吵不鬧不炫耀,也學會了不爭不比不計較。

01

不爭辯,是生活淬鍊的智慧。近來重讀周國平,有段話深有感觸:

「人得的病只有兩種,一種是不必治的,一種是治不好的。人們爭論的問題也只有兩種,一種是用不著爭的,一種是爭不清楚的。」

年輕時,被誤會了,必須立馬跳出來解釋;

遇著相左的觀點,定要同人辯上幾分。

年歲漸長,見識得愈多,愈發覺得,避免不必要的爭辯,是種莫大的生活智慧。

北宋名相富弼向來以才華出眾,文採斐然著稱。

一次有人把他堵在街上,甚是趾高氣揚:「聽說你才學淵博,能否答我一問?」

面對對方的挑釁,富弼面無慍色,反而溫聲答道:「可以,您請說。」

那人繼續問道:「若有人公然辱罵你,你該如何應對?」

富弼故意思考了好一會,回道:「我會假裝沒有聽見。」

那人嗤笑一聲,將他大肆奚落了一番,然後轉身離去。

見主人受此侮辱,一旁的僕人急了:「這人如此無禮,為何不見您反駁?」

富弼平靜地解釋道:

「此人輕狂,與他駁辯,定會愈演愈烈,最後不論誰輸誰贏,都勢必有人不服。

何況他既能當街挑釁,足以見其心胸之狹窄,若繼續爭論,日後必定另有糾纏。

與其如此,不如不辯。」

一句輕飄飄的「不如不辯」,盡顯遍歷世事後的豁達。

人長到一定年紀,形形色色的人見得多了,會發現人與人之間橫亙著一堵無形的牆。

很多時候你的話,對方並非聽不明白,而是壓根就沒法聽懂。

總想逞口舌之快,爭高低輸贏,只會給自己添堵。

反而不辯不爭,能換來身心清淨。

就像金閣寺門前的一幅對聯所言:

看破世事難睜眼,閱盡人情暗點頭。

能言善辯的能力可以短期習得,不辯卻是一份需要時間沉澱的成熟。

沉默絕非認慫,而是一份豁達,一種看淡。

成熟的人深知,真理不會越辯越明,生活卻可能越辯越糟糕。

他們更知,不爭之爭,其實是最無言的雄辯。

02

不比較,是歲月賦予的從容。《你好,舊時光》裡有句臺詞頗為戳心:「最好的生活,永遠是別人的生活。」

人在年輕時,常常容易陷入一種誤區:

一面羨慕別人,一面挑剔自己,跟這個比學習、工作,跟那個比收入、房車。

把人生過成了賽場,活得疲累不堪,一抬頭,幸福卻還是掛在別人家的窗口。

想起來顏寧教授在《開講啦》中,曾講過一個故事。

有次她在追《歡樂頌》,一位學生見她看得津津有味,忍不住跑來問她:

「顏老師,我覺得安迪在金融界的地位,肯定比不上你在學術界的地位。

她平常的工作也一定沒你累,可是你看她收入多高!

你天天那麼辛苦,賺的卻比她少那麼多,難道不會覺得心理不平衡嗎?」

顏寧微微一笑,反問道:

「那你覺得,安迪就一定比我幸福嗎?

活在這個世界上,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呢?」

到了不惑之年,她早已明白金錢名利絕非衡量幸福的標準,同人比來比去更是毫無意義。

年輕時我們都曾像電影《瑪麗與馬克思》裡的說的那樣,「想成為任何人,除了自己。」

而到了一定年歲,我們都和顏寧一樣,更願意相信那句「不跟別人比,好好做自己」。

經歷得多了,越發明白,生活向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開豪車的富人不見得比騎電動車的攤販快樂,寫字樓白領也不一定比農民更懂得感受生活。

很喜歡一句話:

你有你的鴻鵠志,我有我的燕雀情。你有你疲憊的追求,我有我淡然的幸福。」

真正成熟的人,都知道日子是過給自己看的。

生活是用來感受,而非用來攀比的。

他們進能把握好自己人生的行走節奏,退可看得見身邊擁有的微小快樂。

不羨慕,不比較,走得輕鬆,活得自在。

03

不計較,是時光撐大的心胸。小時候讀《論語》,對其中一個片段印象頗深:

子貢問孔子有什麼智慧可以奉行一生時,他只脫口而出一個字:

這些年經歷的越多,走的越遠,越能明白簡單一個「恕」字所蘊含的深刻智慧。

倪萍曾在書中講過姥姥的一個故事。

早年在農村時,姥姥同鄰居一家交好多年,平日裡對他們的生活多有扶持。

七十年代初,鄰居為了自家孩子的前程,竟然主動揭發了解放初期她好心幫忙藏布的事。

看到姥姥被氣得嘴唇發紫,家人都以為她以後不會再跟他們一家來往了。

可沒多久,瞧見院子裡的果子熟了,姥姥卻像往年一樣挑了又大又紅的一籃,讓孩子給鄰居送去嘗鮮。

最初聽到這個故事時,尚年輕的倪萍只覺得姥姥「太傻太善良」。

後來閱曆日深,她才陡然讀懂了姥姥那句看似質樸的話語:

別人犯錯少計較,自己犯錯多考慮。不難為別人,也別跟自己過不去。」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若處處計較,難免被是非紛擾擊打得體無完膚。

寬容別人,是種智慧,看似是放過了別人,其實更成全了自己。

就像木心在詩裡寫的:「不知原諒什麼,誠覺世事皆可原諒。」

人活到一定年紀,會發現那些曾厭惡的人、看不慣的事,漸漸都能接受了。

那些忘不了的傷害、放不下的遺憾,慢慢也都能釋然了。

閱歷漸深,越能明白人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和無奈,可以責怪的人愈來愈少。

與其計較,不如看淡,放下別人的過錯,經營好自己的生活。

心寬一寸雲開月明,退讓一步海闊天高。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心不計較了,日子就舒坦了。

很喜歡一句話:

「許多人口中的成熟,不過是被世俗打磨了稜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實際上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與豐收。」 

人活到一定年歲,終會發現,所謂人生,不過修行一場。

從稚子無知到白髮染鬢,我們逐漸明白了生活的本質,也修煉了一顆波瀾不驚的心。

學會了不爭不比不計較,懂得了慈悲待他人,善眼看世界,歡喜過生活。

心中坐擁天地,步伐不疾不徐。

如此這般,便活成了更為通透的自己。

相關焦點

  • 有一種成熟,叫不爭、不吵、不計較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塊福田,所謂不爭吵不計較,就是拔除心靈上的雜草,才有富餘的地方盛開幸福的鮮花。世態繁擾,生活苦悶,不糾纏於無謂的煩惱,才能活得自在安逸。不爭,是一種修養,不吵,是一種智慧,不計較,是一種修為。
  • 人生感悟:不爭、不比、不計較
    人這一輩子爭來爭去,到最後又爭到了什麼?《道德經》裡有句話叫:「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真正的聖人,能做到不為世俗所累,但是我們可以努力得向聖人靠近,做一個與世無爭的人。這個世界上懂你的人一定很少,所以不要去和那些不懂你的人計較,那些不懂你的人,他們的評價是沒有意義的。《一禪小和尚》有個視頻裡這樣說:「人不能因為一件喜事而高興一整年,卻可以因為計較一件小事,始終鬱鬱寡歡。」
  • 到了一定年齡,不爭不吵不計較
    人生這一輩子,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到了一定的年齡,我們終將都會學會不爭不搶不計較。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逐漸明白,其實人生一輩子把時間留給那些值得的人才是最好的。那些過分讓自己心痛,讓自己委屈,讓自己不開心的事情,沒有必要過分的計較必要。人這一生,本就十分的短暫,何苦把時間浪費在計較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身上。這一輩子,一切其實終將都會淡然。面對人世間的是是非非,面對世間的恩恩怨怨,一些事情也逐漸會忘卻。
  • 人到中年不計較
    人到中年,人生過半,中年是人生的分水嶺,前半生的努力奮鬥,後半生的善待自己,往後餘生漸行漸少,漸少漸貴,不再用自己的標杆衡量他人,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指責,多一點換位,少一點計較,計較累的是心,苦的是身體,折騰的是生活,不計較的中年是逍遙輕鬆的。
  • 到了一定年紀,你終將不計較,不追問……
    」人是種很固執的動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撞南牆,決不回頭。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根結,解不開,就不放過,說穿了便是一種執念。凡是執念,皆為束縛。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查個清清楚楚,問個明明白白,人活著,聰明有時候是一種罪過,糊塗反而會讓你活得更好。要想活得逍遙自在,請記住一條人生大智慧:事過,不追問!保羅是一名高中老師,他的學生總是為過去的成績感到不安。
  • 到了一定的年齡,要學會不為難自己,不計較太多
    可能你曾經放棄了不該放棄的人,丟了不應該丟的工作,或者還是因為衝動而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但是人的一生,誰沒有犯過錯呢?有些錯也許至今想起來都會自責,但是過去的就讓它們過去吧。你已經從中吸取了很深的教訓,可能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 一個女人最高級的活法:不討好,不計較,不將就
    生活中,女人多半是感性的,尤其是遇見自己喜歡的那個人之後,心甘情願為他低到塵埃裡。就像《金粉世家》裡的白秀珠,她始終把金燕西放在心裡,可終歸還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金燕西心中的白月光是冷清秋,而不是白秀珠。任憑她怎麼努力,也改變不了他的心意。
  • 事不爭、人不比、心不求的三大星座,關鍵時刻,活得通透
    記得楊絳先生說過:「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都不屑。」其實人生本不存在輸贏和對錯,由心而發的善意和真誠,憑心而論的生活才是金科玉律。遇事不爭,與人不比,心有所不求,學會悅納自己,試著變得快樂,放下執念,才能擁抱新生活。
  • 人生三不爭:不爭對錯,不爭輸贏,不爭得失
    南懷瑾曾說:「生命,只有在被欲望迷亂了的人心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不爭,是人生大智慧!人生最簡單的活法,就是不爭。心簡單,人才能簡單;人簡單,日子才能簡單;而日子簡單,人才能活得輕鬆自在。楊絳在《我們仨》裡分享過這樣的故事:「我和鍾書在出國的輪船上曾吵過一架,原因只為一個法文的讀音。」
  • 不計較(致自己)
    做人,你可以沒有情商,但一定要有品德,不幹壞事,不耍手段。 做人,你可以沒有才貌,但一定要有良心,不忘恩負義,不過河拆橋。 很多事不能如願,那就盡力,很多人不能陪伴,那就祝福,不要太執迷,不要再糾纏,把心放寬,才能活得自在。面對不講道理的人,別爭辯,越爭辯越煩;面對不擇手段的人,別還擊,越還擊越累。
  • 人到中年:三不比,三不言,三不忘,三不爭
    人到中年,經歷了風雨,走過了坎坷,贏得了尊敬,也擁有了財富。 到了越活越明白的年紀,逐漸領悟到,應做到三不比,三不言,三不忘,三不爭。
  • 人到了一定年紀,終將學會「斷舍離」
    人到了一定年紀,學著拋棄一些不必要的東西,才會遇見更多意想不到的風景。01斷,乃斷絕無能為力之事。人們常說:「人定勝天,事在人為。」02舍,乃捨棄生命無緣之人。《增廣賢文》裡寫到:「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緣分這個東西很奇妙,一日不可減,一日不可增,期限到了,半分不由人。
  • 人活到極致,一定是淡與雅,清簡而從容
    我們走著走著,終有一天就會明白,人活到極致,一定是淡與雅,清簡與從容,動若清風,靜如秋水,心容世事而不爭,萬千浮華過眼間,皆可收放自如,身心清涼。01優雅從容的人生,讓情更隨意,讓心更遼闊,匆匆那年,青春易逝,過客漸漸遠去,留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 12句有些成熟的句子:能幹的人,不在情緒上計較,只在做事上認真
    能幹的人,不在情緒上計較,只在做事上認真 ;無能的人,不在做事上認真,只在情緒上計較。2. 真正成熟的人由兩部分組成,一半是對美好的追求,一半是對殘缺的包容。3. 看人,不要用眼睛去看,容易看走眼,更不要用耳朵去聽,因為可能是謊言。只要用時間,用心去感受,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4.
  • 不計較得失,才是面對生活的態度
    人們常說,成長免不了會衍生出許多煩惱,可是後來我才漸漸明白,人這一輩子出現的煩惱,大多都是因為 " 計較得太多 " ,很多人一生都在不同的角色裡計較得失,卻唯獨忽略了要讓自己過得快樂一點。一.在家裡計較爸爸媽媽是疼愛弟弟多一些,還是疼愛自己多一些。每次做飯媽媽就會在飯裡煮2個雞蛋,很多時候爸爸媽媽都是說,不想吃,不喜歡吃,你和弟弟吃。
  • 暖心文案|不計較得失,不計較成敗
    不計較得失,不計較成敗。人生不過是短暫的旅程,紅塵不過是一座客站。而且我們只是生活中的一名過客。終將消逝於人間。思考簡單,走路簡單。沒必要太在意,其實人生如夢終有一死。有什麼東西看不透,無法想像?有多少就有多少,沒有永恆。Regardless of gain or loss, regardless of success or failure. Life is only a short journey, red dust is only a passenger station.
  • 人不爭,事不比,心不求
    關於為人處世,看過很精煉的一句話:人不爭,事不比,心不求。做好自己,在心中修籬種菊,縱使管不好外面的世界,但至少能為自己修出一片世外桃源。人不爭老子的《道德經》裡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
  • 不計較,少煩惱
    寓意一個人生道理:為人處事不能一味計較,不必太較真;心小,天地會小;心大,天地自然會大。有人說過:「人生許多痛苦的原因在於盲目較勁。」誠哉,人活在世上,大多痛苦和煩惱都源於貪心不足,計較太多。凡事不可強求,計較太多,可能會失去更多。想得越多,越容易鑽牛角尖,結果越會適得其反。
  • 最好的人生:不固執,不計較,不放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運行軌跡,生活的維度與自我的選擇息息相關。凡是執念,皆為束縛。而到了一定年紀,我們終將學會不固執,不計較,不放棄。01學會拐彎,不固執己見。漫畫家鄭辛遙曾說:「在路走完的時候,並不意味著到了路的盡頭,而是提醒我們是時候轉彎了。」拐彎是一種另類的前進,人生的路有很多條,當初選擇的路,行至中程,路遇荊棘,有時拐彎是最明智的決定。俗話說:水到絕境是風景,人到絕境是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