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5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小草 魔都小哨兵SH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日漸成為熱詞,全網刷屏,全民行動。其實,在上海老百姓口中,有一個鮮活的同義詞,叫「做人家」。說一個人會「做人家」,就是誇他節約、會過日子。中國人的文字很有意思,在「人家」前面加個「做」字,勤儉持家的形象,一下子躍然而出。仔細體會,這個「做」,意思還很豐富。
上海人既講究腔調,也注重勤儉
第一層意思,是節儉、不浪費。儘管上海開埠後,很快就成為一座極盡繁華的大都市,但上海的老百姓過日子,卻無比務實,繁而不虛、華而樸實,在勤儉節約方面堪為楷模。在上海,菜市場被稱為「小菜場」,不管你買的是雞鴨魚肉還是蘿蔔青菜,只要放進菜籃子就是「小菜」,大概這個「小」字,就足以傳遞出節儉的韻味兒:在「小菜場」買肉,可以篤悠悠地只買1兩,夠炒一頓肉絲就行,與北方人動輒就要半扇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上海人早上吃泡飯,一塊腐乳要分成兩半,一天吃一半。去飯店吃飯,剩下的絕對是要打包回來的。真的是把節儉的品格,在一粥一飯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還有上了點歲數的人,喜歡用老透的絲瓜筋洗碗,用淘汰下來的汗衫剪成條扎拖把,反正就是一個鋼鏰兩半花,只要能自己做的,儘量不去外面買。今天,我們倡導「小份」、「一頓光」的餐飲方式,在上海早已是自覺習慣。
有了稱重「神器」,在社區食堂連一塊紅燒肉、一隻蝦都能買
第二層意思,意味著要在節儉的基礎上用心經營,這樣方能成就一個好的人和好的家庭。上海人雖然節儉,但善於動腦筋創造,把家裡操持得清清爽爽,把家人打扮得光鮮筆挺,把全家的日子過得美美的。最典型的就是「假領頭」的發明,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不怨天尤人,而是用最少的布料,維持最大的體面,洗換也方便。不少上海人家裡,都有用「零頭布」拼成的窗簾、桌椅套,花點心思,既便宜又時尚,還不會和別人家重樣,體現每個「家」的個性。總之,大家習慣於做事「細膩」「講究」,花小錢過上精緻舒適、「有腔調」「有格調」的生活。物質上越是「做人家」,精神上越能豐盈起來。你去觀察,但凡「做人家」的家庭,大部分都和和睦睦、謙和包容的,因為他們懂得艱苦奮鬥,懂得家庭責任,懂得用心用情,在舉手投足間,潤物無聲地去擁抱美好生活。
物資匱乏年代,「假領頭」從上海走向全國
第三層意思,是在成己、敬人、齊家基礎上,還蘊含著「達世」的美德。「做人家」看似是個人行為、自我選擇,實際上觀照著上海人的集體品性,照鑑著一座城市的文明品質和助人胸懷。自己可以節約,但在支援國家上,絕不含糊,以對自己的「小氣」,換來在整個社會進步當中的「大氣」。建設時期,上海人參加三線建設、上山下鄉,背井離鄉、毫不猶豫。改革開放初期,上海人自甘當「後衛」,寧可苦自己,也要做全國的堅強後盾。多年來,上海向中央上繳的財政收入,一直名列前茅,這是上海應有的責任,也是上海在大局中的擔當。現在,上海的發展要更好為全國服務,不僅是開展對口合作、助力脫貧攻堅,更要搭好大平臺、提供大通道。這些,已經成為上海人的自覺意識和行動。
上海對口支援地區特色產品展銷會
「做人家」,是真正的大氣!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原標題:《【有情有意】上海人的「做人家」是什麼意思?》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上海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