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商業導演」、「爛片之王」,不知道從何時起,導演王晶的身上就開始註上了這幾個標籤。3月1日,電影《笑功震武林》在長沙召開發布會,圓圓胖胖的王晶帶著招牌式的「眨眼」出現,又一次被問起了「爛片之王」的標籤。在接受本報專訪時,他坦言很無奈,「已經回應過太多次了,這些評價我不在意,也不關注,我好歹也是個前輩,為什麼要聽他們來指點做事。」他在意的,就是票房。「我從不覺得電影是多麼了不得的藝術。」本報記者沈參長沙報導
[喜劇哲學]
橋段老套?觀眾喜歡為什麼不留
《賭神》、《精裝追女仔》等等,王晶的喜劇電影伴隨著一代人長大。可觀眾成長了,王晶卻似乎「落伍」了。近幾年他的喜劇電影,被指橋段老套、過時。王晶也並不願意回答「突破」這一類的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老說橋段老套,可是觀眾看了會開心會笑,觀眾喜歡的元素,為什麼不保留呢。」
他認為,時代在變,觀眾對於喜劇電影的口味也開始極端。「80、90年代,是香港喜劇最放任的年代,你無論演得多瘋多亂都能紅,但現在香港的喜劇電影,就是你講髒話,講尖銳的東西才能被認可。」
去年《泰?》的勝利,讓不少人認為喜劇片的輝煌期來臨。在王晶看來,這更像是一場不能複製的奇蹟。「喜劇片接下來會有一個爆發期,但是我覺得每部片子都有它的命,有時候你剛剛好碰到了觀眾想吃的東西,你剛好送到了他嘴巴。」善於總結市場的他說,喜劇電影還是得老少皆宜,「我覺得《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的淺白一家老小都能看懂。」
[電影理念]
拍電影就是為自己和投資人賺錢
對於王晶的質疑與批評,大多數是基於一點:這是個不懂藝術只懂圈錢的傢伙。
他自己也毫不諱言地承認,「我拍片就是為了賺錢。」導演身份充其量只是個工作而已,「我是學社會學的,電影這種東西,是在社會穩定的時候,才會出現的,它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藝術。老實說我覺得我是個好商人多過好導演,我拍部電影,是為我自己也為投資人賺錢。」
或許也是這樣的心態,「爛片之王」這種對於導演而言殺傷力極強的標籤,他也能不著痕跡地回應,「這只是一種說法,你不放在心上,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你說我怎麼樣就怎麼樣嗎,你是誰啊,你憑什麼?」他只關心票房,「就像今年的金酸莓獎,就是一部很賣座的電影《暮光之城》,如果不行的話,市場自然會淘汰你,不需要旁人來說什麼。」
王晶對票房已近痴迷,他透露自己家裡有從上世紀30年代到現在的票房數據。「因為我家三代都是做電影的,我一直都會去分析市場,你會發現很多事情的巧合和偶然,看多了就會覺得無所謂了。」
如此深諳市場的王晶,在轉身為投資人時,又意外地投向了文藝片,投資最多的是被公認為「不賺錢」的導演許鞍華的作品,比如《天水圍的日與夜》《得閒炒飯》。
對此,王晶的回答很簡單,「遇到好劇本我也會願意投資,我也想為電影貢獻一些,我的一切來自電影,我也想為電影做一些事情,包括有質量的文藝片,或者是培養一些新人。」當然,他的投資標準有兩個,「一個是劇本打動我,另一個成本不能太高,就像許鞍華的新片,投資太高了,我就沒法接。」
那為什麼不去拍文藝片?聽到這個問題時,王晶「啊」了一聲,馬上就笑了。「總有不擅長或者擅長,就像你讓劉翔去打棒球一樣。我就願意投資,讓他們會拍的去拍。」
[評價同行]
掏錢看電影就有資格評
王晶從來不避諱提起那些同時代的香港導演。對於曾經的搭檔周星馳,他說很難再合作,「現在我們都是導演,應該很難再合作了。」但他會在微博誇讚「西遊」拍得好,「沒什麼可忌諱的,我掏錢去看了電影,就是一名普通觀眾,就有資格說。而且我不說侮辱性的語言,要麼喜歡,要麼就不太喜歡。」
點評王家衛:在《一代宗師》之後,我是對王家衛心服口服,服氣的不是他拍了這麼好的電影,而是他能扛得住這麼大的壓力,去完成這樣一個工作。大家都覺得他很文藝,其實他很懂商業,他能把藝術品的商業價值榨出來,還讓你們覺得很文藝很藝術。這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
點評周星馳:很好的演員,很好的導演,很不適合做朋友的人。
[晶女郎]
「大笑姑婆」想接正劇
在《笑功震武林》中,銀幕上的吳君如依然造型古怪、角色搞笑,同時還身手不錯。很久沒有「打打殺殺」的吳君如為此還責怪導演王晶:「在電影裡,我使出最後一個絕招時不停氣喘。但我還是要拼命努力,因為我是第一代『晶女郎』嘛!」聊到這裡,吳君如回憶當年:「那個時候從來沒有人找我拍戲,就是他(王晶)捧我,所以就成為後來大家在電影裡看到我的形象。」
觀眾心裡最熟悉的吳君如式搞笑形象大多是誇張扮醜,吳君如也直言自己演喜劇是可以沒「底線」的。她始終表示拍喜劇一定要豁出去,很欣賞張家輝在拿了如此多的「影帝」後還會在《財神客棧》裡演「齙牙」。不過,吳君如又有其他打算:「可能我拍完《笑功震武林》之後會停一停喜劇角色了,去接一兩部正劇來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