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護服為何不能穿得舒適

2020-12-12 中國青年報

    疫情暴發以來,寬大的醫用防護服取代白大褂成了醫護人員的身份標識。長時間工作之後,裹在防護服裡的他們疲憊不堪、大汗淋漓。

    有一線護士曾對媒體表示,進入隔離區之前穿戴防護設備的過程有9個步驟,整個流程近30分鐘,層層防護密不透氣,脫卸更是繁瑣。由於此時防護設備上很有可能已附著新冠病毒,有感染科的護士將脫防護服比作「拆炸彈」,「過四道門」「洗十幾次手」,才能回到清潔區。

    嚴格的穿脫步驟保障防護服的有效性,但不夠合身的尺寸給一線的醫護人員帶來了諸多不便。

    對很多女性醫護人員而言,防護服往往過於肥大,有的襠部甚至垂到膝蓋,穿起來邋遢,阻礙行動。一些防護服沒有收腰的設計,武漢肺科醫院門診的支助中心護士為了行動方便,常用繩子當腰帶。防護服的每一處縫隙都需要貼上密封膠帶,隔絕與外界的接觸。尺碼過大增加了人體與防護服間的空隙,許多女性醫護人員在穿戴時,要使用更多膠帶來保證防護服的密封性。長時間工作之後,手腕被膠條勒出痕跡,透氣性不好還會悶出疹子。

    防護服過大尚有解決辦法,過小則根本無法使用。馳援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杭州市三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王海鵬身高185釐米,體重86公斤,初到武漢時物資緊缺,最大型號的防護服也無法覆蓋他的頭部。多方協調後,他終於找來185尺碼的防護服,依舊不夠合身,「褲襠還是吊著的」。因為防護服太小,王海鵬進入感染區後只能連續站立工作,累了就靠在牆邊稍作休息,「一坐下來,我的防護服就可能被撐破」。

    2003年「非典」疫情過後,中國第一次制定了《醫用一次性防護服技術要求》(以下簡稱「技術要求」),現行的標準是2009年的修訂版。在兩版標準的規範性引用文件中,均沒有標明中國成年人人體尺寸標準。負責測量中國成年人人體尺寸的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人類工效學實驗室主任趙朝義表示:「如果防護服能嚴格按照我們的標準設計,再留出一定的富餘量,合身度會有所提高的。」

    兩版標準的制定時隔6年,但對防護服型號規格上的要求沒有任何變化。防護服最小的型號身長為165釐米,最大的型號身長為188釐米,所有的型號在袖口和褲腳的尺寸上沒有任何區別。《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顯示,中國成年女性平均身高為155.8釐米,比最小的型號矮了近10釐米。

    「防護服的設計與普通服裝不同,為了讓一個尺碼適應更多人群,會設計得更為寬鬆。」趙朝義指出。但寬鬆無法解決兩性間身材差異導致的問題。

    防護服的設計以男性身材為標準,女性在工作中只能穿小號。「女性胸圍、腰圍、腿長以及臂長的比例和男性是很不一樣的,簡單按男性身材比例縮小做出來的防護服肯定不合身。」趙朝義指出。實踐中,一線的醫護人員中女性佔比60%,護士中女性佔比超過90%,她們是疫情中防護服的主要使用人群。

    除了設計上的不合身,醫用一次性防護服面料的舒適性也有欠缺。一次性醫用防護服的設計考慮的是短期使用,穿著時間不會超過兩小時,防護性是性能評價的頭號標準,舒適性沒有兼顧。但在疫情期間,防護服緊缺,醫護人員往往需要穿上防護服連續工作6個小時以上,舒適度變得非常重要。

    人體表面每天要揮發大量水分,大部分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我們身上穿的衣服排汗性大多很好,舒適透氣。醫用防護服為了增強防護力,面料通常經過層壓或覆膜處理,厚重且透氣、透溼性差。我國《醫用一次性防護服技術要求》中規定防護服的透溼量遠低於人體舒適的標準。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選用可重複使用的防護服呢?這是因為其在技術上不夠成熟,每次使用後都需要進行洗滌和消毒,高溫滅菌消殺後,面料穩定性難以保證。一次性使用的醫用防護服製作工藝簡單,成本較低,用後即棄能有效避免交叉感染和多次使用帶來的防護力下降。所以,在全世界範圍內,醫用一次性防護服都是最為廣泛使用的。

    除了自身的技術缺陷,我國目前只有針對一次性醫用防護服的技術標準,重複使用型的防護服缺少國家標準,無法對質量進行把控和評估。所以,儘管市場上已有公司能夠生產出可多次、重複使用的防護服材料,距離規模化生產還很遠。

    找到新的防護材料,或許就能找到醫用防護服防護性與舒適性的平衡。東華大學研究院研究員王華平提出,運動員穿的衣服透水性較高,如果將同樣的材料、結構應用到防護服上,舒適性將得到大幅提高。

    隨著紡織基柔性傳感器技術的發展,醫用防護服的智能化也成為可能。傳感器植入紡織材料中,能夠監測呼吸、脈搏、心率、體溫等人體生理指標。監測到的人體數據上傳,可以實時掌握醫護人員的身體情況,從而有效避免醫護人員因過度勞累損害健康甚至導致猝死的風險。

    不過,新技術的成本很高,目前很難真正服務於日常生活。

    穿著感受暴露出防護服設計的其他缺陷。醫用防護服沒有口袋,在工作中,醫護人員無法隨身攜帶常用的筆、手電筒、膠帶、手機等工具,需要多次往返護士臺,增加工作量。不少醫療機構和援助武漢醫療隊的成員為了解決收納問題,自己動手製作了挎包和腰包。

    「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這是工業設計的起源地德國魏瑪包浩斯大學提出的理念。防護服設計的初衷在於保護人不受傷害,不合身、缺乏舒適性、不能予人方便的防護服顯然需要改進了。

實習生 莫凡

相關焦點

  • 防護服穿脫注意事項
    一、穿防護服流程1、取出防護服,從上往下拉開拉鏈,使衣服鬆散,準備穿上工作。
  • 返工潮讓人慌得一批 穿雨衣當防護服真的有用麼?
    本周一是很多企業返崗復工的第一天,全國各個城市也迎來了同樣的「史詩級復工」場面:口罩、護目鏡、防毒面具齊上陣,雨衣當成防護服穿…… (圖片來源:南方都市報)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發展,相關的防護措施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我們都知道這個病毒可以通過接觸傳播
  • 「不能上廁所,防護服和紙尿褲穿了15個小時……」他們接同胞回家
    △田靜換好防護服,準備迎接武漢同胞回家。最近一次執飛,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後,熟悉的不適感又一次襲來。田靜感覺到呼吸困難,只好坐了會兒,用力練習呼吸。一個小時後,飛機停在外場,幾名乘務員下機協助醫護人員開展工作。因為疫情,安檢工作變得繁瑣。在上飛機前,所有旅客需再次測體溫、洗手消毒、換上工作人員發放的新口罩。「靜姐,快堅持不住了!」
  • 在透明防護服裡只穿內衣?女護士:太熱了
    Nadia覺得很委屈,因為天氣越來越熱,塑料防護服太悶了,穿著很不舒服,為了方便就乾脆只在裡面穿了內衣。而且忙起來也沒發現防護服居然這麼透明,她只想儘快工作,根本沒想那麼多。02 醫護同行們的支持Nadia的控訴得到了很多醫護人員的支持,醫院資源短缺,Nadia這麼做是因為沒有收到應該穿在防護服裡的護士服。
  • 專業潔淨室防護服穿戴方式,助藥企「穿」越成功
    ,令員工對防護服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牴觸;另一方面,員工無法通過包裝判斷潔淨服是否無菌,也對潔淨室防護服在生產中正確應用,產生了重重阻力。一件表現優秀的潔淨室防護服,在保護員工安全的同時,需要具備降低生產過程風險性、保證生產力的特性。 新型無菌防護服穿戴方式,助您「穿」越成功 金佰利商用多功能產品研發團隊設計了一種新的無菌防護服穿戴方式,其中使用的 Clean-Don技術解決了在防護服研究中發現的問題。
  • 頭一回穿防護服紙尿褲上班
    陳潔。 【日記】 我們早上7點起來,因為穿防護服工作,想儘量避免上衛生間,所以特地沒有吃早飯。隨後開始按三級防護要求,穿上防護衣服8:50,湖南養老服務支援湖北先鋒隊負責人帶領我們這些第一次正式進入住養區的隊員一起宣誓。自己舉起右手宣誓的那一刻,頓時有種「上戰場」的神聖感和使命感。
  • 防護服裡面穿泳衣的女護士,意外成為網紅,此前並不知防護服透明
    此前,據國外媒體報導,俄羅斯圖拉地區一名年輕的女護士,因為覺得穿防護服太熱,所以在裡面只穿了泳衣。當她在病房裡給新冠肺炎病人看護時,被拍照片,然後被上傳到網上。這令她受到了醫院方面的處罰。但納迪婭自己辯稱,她不知道防護服是透明的,所以才大膽地在裡面穿了泳衣。納迪婭然而,據英國媒體5月21日報導,在納迪婭受到醫院處罰之後,俄羅斯各界人士,包括醫生、企業家和政界人士紛紛聲援這位女護士。他們認為是醫院工作的失誤,沒有為醫護人員提供合適的防護設備。因為在他們看來,防護服不應該是透明的。
  • 防疫科普之醫用防護服
    4、防護服是指醫療急救、進入傳染病區、電磁輻射區等特殊區域的人員穿著的服裝。其通常由SMMMS/SMMS無紡布外表進行抗菌、抗靜電等處理製成防護服。事實上,目前抗「疫」前線的醫用防護服的需求量還比較大,僅武漢一線的醫用防護服需求,已遠遠超過正常時期我國產量供給。
  • 38歲一線醫護工作者為了節省防護服,穿上了成人尿不溼
    她被分配到集中隔離區進行醫學觀察工作,戴口罩、戴帽子,穿防護服、護目鏡、戴手套、封領口……這是進入感染病區的必備流程。一般來說,每一班輪值是6-8個小時,但是目前疫情還處在緊張階段,加上醫療防護物質緊缺,為了減少防護服的消耗,黃鋒主動提出申請,堅持24小時才換一次班。
  • 專為夜總會設計的高科技防護服來了,你穿上它就將像機械戰警一樣
    專為夜總會設計的高科技防護服來了,你穿上它就將像機械戰警一樣。這套高科技防護服的設計構想目的,是安全地進行社交活動,特別是滿足人們重返夜總會和再次參加音樂會的願望。流行病學家建議,保持社交距離將成為常態。電影院可能會重新開放,但觀眾要在房間周圍零星地分布。一些航空公司已經制定了飛行計劃,比如讓整個中間一排的座位都空在那裡。
  • 金銀潭醫院院長:一次性防護服消毒後不能再使用
    (原標題: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一次性防護服消毒後不能再使用)
  • 防護服都有哪些類型?一次性防護服生產設備?原料?工藝?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國家加強疫情期間防護服使用管理,防護服的需求越來越大,全國都是緊缺狀態。那麼關於防護服的小知識你都清楚嗎?
  • 俄網民力挺泳裝護士:穿防護服工作不容易
    【編譯/觀察者網 李煥宇】 上周,一位俄羅斯女護士因為在護理病人時穿了一身泳裝並在外面套上半透明的防護服走紅網絡。由於違反了著裝規定,這名護士遭院方口頭訓斥。
  • 抗疫長期化 日本企業推出舒適型防護服,開發可降解塑膠袋
    ■使用尖端膜結構技術研發的舒適防護服 該公司於9月10日宣布,利用多年積累的膜結構技術,研發了一款可用於防疫的全新防護服「Medicon」。 此款防護服有既往同類產品所不具備的舒適性,目前正在申請專利。款式上除醫護人員用防護服外,還製作了用於醫院及福利設施的訪客用款式。
  • 穿防護服就是不信任?為何赴日遊客選擇全副武裝的入境方式?
    都說疫情是最好的照妖鏡,從當前日本磚家如驚弓之鳥的表現來看,持續了一年多時間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不僅照出了各國政府對抗疫情的執行力,檢驗了各國疫情的防控能力,更將很多國家齷齪的心理映照得一覽無餘。
  • 醫用防護服是用什麼材料製成?
    防護服因其所使用的原材料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目前國內市場上正在銷售和研發的幾種醫用防護服所用的非織造材料主要有以下幾種。   聚丙烯紡粘布   聚丙烯紡粘布可經抗菌、抗靜電等處理,製成抗菌防護服、抗靜電防護服等。相對於傳統的棉布防護服,聚丙烯紡粘布防護服無疑是一大進步。
  • 飛行員身上不能有傷疤,為何受傷留疤的飛行員還能繼續飛?
    大家可能會有疑問:有些飛行員駕駛戰機出現事故,跳傘逃生受傷,也會留下傷疤,為何他們可以繼續飛行?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為何有傷疤就失去成為一名飛行員的資格?第一,大氣的壓力僅為地面的四分之一,當飛行員開飛機時,血壓會向外釋放,身上的疤痕容易破裂,從而對身體造成二次傷害。
  • 看展覽「穿」了一次防護服,三分鐘流了一身汗
    還記得疫情期間一線醫護脫下防護服的情景嗎?內層醫護服被汗水浸溼護目鏡被悶起霧手被汗水泡發白如此一穿就是一整天>但他們中途不願脫下因為防護物資實在短缺抗疫情專題展覽設置了一間「防護服體驗艙」從溫度、壓力模擬身著防護服的體感
  • 上班要穿防護服,但不同的是我還得背著20公斤消毒藥水包丨我的復工...
    摘要:穿防護服、戴防護鏡,還要背上20公斤的消毒液。 劉見民,30歲,河南周口人。2018年7月來到上海的家政公司「悅管家」做了一名鐘點工,主要負責居家保潔、家電清洗等。今年1月29日,他從老家回滬,在經歷14天居家隔離後,他加盟公司新的業務板塊——空間消毒,成為最早一批消毒服務人員。
  • 湖南養老服務隊戰武漢丨「頭一回穿防護服紙尿褲上班」
    原計劃上四小時的班,她們穿著防護服在裡面足足工作了六小時才回。(陳潔「首戰」下班摘掉N95口罩及防護面屏後的照片)【」戰地「故事】我們早上7點起來,因為穿防護服工作,想儘量避免上衛生間,所以特地沒有吃早飯。隨後開始按三級防護要求,穿上防護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