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劍南春發布消息稱,對旗下的金劍南、銀劍南系列五大產品全線提價。作為非上市公司,劍南春其實早已悄莫聲息的突破了百億營收規模,是酒行業中悶聲發大財的典型代表。當然,由於劍南春很多信息不需要對公眾進行披露,所以,大家對於劍南春知之甚少。
水晶劍一直是次高端領域的王者,一如超高端中的茅臺。最近這幾年白酒漲價很是頻繁,相對於醬酒熱,「漲價」出現的次數要更多一點。劍南春雖然這幾年聲音不多,但對於劍南春的產品調價從未停歇過。自2017年至今,一共經過9次小步快跑式漲價,僅2017年當年,以20元幅度提價4次,2019年以20元幅度提價2次,2020年疫情之後,劍南春提價3次。
當然,劍南春的漲價只是酒行業的一個縮影,不光是今年,在最近5年內,中國的白酒從名酒企業到區域型酒企,漲價一直都存在,漲價的方式各有不同。
對於醬酒企業來說,這幾年基本上走的都是跳躍式增長方式,直接上漲百元以上屢見不鮮。對於濃香、清香等其他品類白酒,漲價方式多半採用如劍南春般小步快跑的方式,一年調1到2次,每次漲個二三十塊錢。像汾酒集團的53°玻汾,今年4月份終端供貨價由480元上調至504元,打款價也上調了15元/件。
酒企的價格上調,一般會通過四種方式去呈現:
第一種:硬性漲價。這種在強勢酒企中比較常見,不需要解釋,因為產品不可替代,就是要漲價。
第二種:停貨漲價。用於社會庫存較大的企業,先發個通知,告知經銷商,我們的某款產品在幾月份開始停貨了,此外,價格也要漲了,目的是讓經銷商有一段時間的消化庫存時間,待庫存清了之後再進貨,或者讓經銷商在停貨之前先打一筆款,也能保障企業今年的整體業績穩定。
第三種:升級漲價。「新一代」或者「第幾代」產品上市,包裝升級,價位升級,當然酒質這塊有沒有升級得各位看官自己評判了,反正我們肯定是升級了。
第四種:成本漲價。發個通知,因為包材成本漲價,人力成本漲價,所以我們的產品也得漲價,這個用的比較廣泛,其實價格微調的產品大家好接受一點,但是大幅度調整,市場就不一定那麼容易接受了。
很多消費者會說,漲價沒事,大不了我不買了。但是從市場最終表現來看,依然逃不過「真香」定律。最近幾年,白酒行業產能大幅下滑,而與之對應的市場銷量來看,基本上保持穩定,其根源就在於產品價格都上去了,那些揚言「再也不喝某品牌白酒」的人,很多人最終還是乖乖地為消費升級而買單。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從本質上來看,對於產品價位升級,沒有哪個消費者是認同的。但是白酒漲價依然熱銷的「真香」定律,還有以下三個原因作支撐。
第一、從白酒的消費屬性出發,白酒產品具備不可替代性。中國人講究「無酒不成席」,白酒始終是一個不可替代的社交消費產品,即使你不應酬,不喝酒,過年走老丈人家也得提上兩箱吧。所以,既然是必需品,不漲價大家有需求,漲價依然有需求。尤其對於茅臺、五糧液這類大品牌來說,品牌本身就具備不可替代性,消費者買茅五更多的是出於高端品牌的應用需求,而非價格需求,所以漲價之後並不影響動銷。
第二、從消費水平來看,消費升級與消費降級影響酒企個體但不影響整個白酒生態圈。很多產品的升級幅度比較大,直接跳出了原有的消費群體,比如特曲從一百多漲到二百多漲到現在快到三百了,特曲的銷量現在確實下滑了不少,因為原先消費一二百價位的消費群體消費升級速度沒能跟上,但特曲現在已經開始逐步搶佔了一部分原先消費三百元價位產品的消費群體,因為這部分消費群體經常消費的品牌也漲價了。所以只能選擇特曲作為替代產品,這也是最近有的市場特曲開始回暖的主要原因。
第三、從整個行業來看,漲價是螺旋式上升的漲價。因為茅臺漲價了,所以五糧液可以跟著漲,五糧液漲價了,國窖也可以跟著上漲,劍南春漲價了,捨得也能跟著漲,區域名酒企業的次高端天花板都上升了,所以區域名酒企業也可以跟著上漲。漲價既然不是個別企業的個別行為,而是整個行業的普遍行為,那麼漲價之後,白酒市場並未萎縮就很好理解了。這是整個行業結構性升級與消費結構性升級共同作用的結果。
所以對於消費者來說,可能我的消費水平上去了,我常喝的品牌漲價了,但還在我接受範圍之內,我依然會為此買單。如果我消費水平沒上去,我原來喝一百塊錢產品,但一百塊錢的產品已經漲到120了,我買不起了,我只能買原來賣80現在賣100塊錢的產品,而那個現在賣120的產品,自然有原來就一直喝120塊錢產品的消費者來買單了。
這就是白酒漲價背後的「真香」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