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晨報全媒體記者 馮建軍 通訊員晉寧大同報導 一位村民走在剛剛重新修好的大橋上,和同伴說:過去橋墩破破裂裂、橋面坑坑凹凹、兩邊沒有護欄,走上去深一腳淺一腳,而且常常崴腳,現在橋面平整了,也安全了,這多虧了王書記為我們修橋補路辦的好事啊!
說起村民稱之為王書記的人,是山西省天鎮縣馬家皂鄉黨委副書記、馬家皂鄉興隆堡村黨支部書記王彥飛。
2020年5月,他遵照縣委組織部門有關選派機關事業單位幹部到村擔任黨組織書記的有關精神,經過推薦擔任了山西省天鎮縣馬家皂鄉興隆堡村黨支部書記。
上任後,他深知肩負村黨支部書記,不僅是農村領導班子的帶頭人,而且負有解決基層突出問題、夯實黨的執政根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神聖職責。
興隆堡村地處丘陵區,位於該鄉西南8公裡處,全村擁有耕地6258畝,其中水澆地3006畝。511戶1340人,其中常住213戶559人,屬非貧困村。建檔立卡戶74戶110人,2019年底全部脫貧。
作為非貧困村,集體經濟十分薄弱。如何鞏固脫貧成果,實現鄉村振興,怎樣才能帶領全村人民實現村民富、集體強,在實現小康路上行穩致遠是擺在他面前的一個急需破解的難題。
俗話說: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全靠領頭羊。首先,他從強化支部班子建設入手。重新修繕了兩委辦公場所,完善了黨員活動室,建立健全了村級黨組織各種規章制度,建起了村民科普知識宣傳室。認真執行黨內政治生活制度,落實「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和組織生活會、談心談話制度。
為充分調動支部成員和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他利用主題黨日活動加強黨員幹部的教育工作,增強黨員幹部的凝聚力。通過黨員在群眾中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特別是為了預防和化解村內各種矛盾中,成立了民事調解組,確保村內民心穩定,村內秩序井然,社會風氣淳樸,各項生產工作齊頭並進。
為了了解村情民意,入村後,他積極走訪群眾,了解全村基本情況,傾聽民心民意,群眾反映村集體本來有經濟林80畝,但是由於村集體經濟捉襟見肘,多年來,得不到養護,樹地內雜草叢生,好多杏樹已經枯死。為了讓有限的集體財產重新恢復生機,讓集體經濟將來發揮作用,成為集體經濟新的增長點。他積極想補救措施,一方面組織村黨員幹部和部分村民犁地除草、清理已經枯死苗木,另一方面請求上級有關部門支持,先後調運回優質杏樹苗1000多株,全部進行了補栽,澆水3次,確保了樹苗的成活率,還安排2名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擔任了護林員。
為鞏固脫貧成果,他積極深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挨門挨戶進行走訪。
在走訪中發現村內家家戶戶庭院內閒置,利用率很低,他積極和村民探討如何將閒置的庭院利用起來,發展庭院經濟。村民們普遍反映,以前村內有的農民在自家庭院裡種過菜、栽過果樹、杏樹,家裡吃不了,還拿到市場上去賣,但是因為缺水,對樹木也不會管理,後來就逐漸沒有人種菜、栽樹了。
為了鼓勵村民們發展庭院經濟,他積極與縣林業局等有關部門聯繫,爭取資金調拔苗木,先後為村民調運回大接杏、大接李、西梅苗木2000多株,分發給村民發展庭院經濟,並邀請縣有關果樹專業技術人員現場指導種植,現場為村民修剪果樹,現場傳授修剪技術。
村內有一座橋,始建於60年代。由於年久失修,橋墩破破裂裂、橋面坑凹不平、兩邊護欄早已不見蹤影,行人、車輛通過橋面極其不安全。
今年6月29日,一場大雨過後橋墩衝毀嚴重,橋面坍塌;村民還反映村東邊50餘戶村民因居住房屋處於低洼處,排水困難。為此,他及時與鄉黨委鄉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聯繫,尋求幫助堅決。通過與縣交通局多次協調並現場查看,爭取資金50萬元為該村新建路橋一座,為村民解決排水,鋪設下水管道300多米,新建滲水井3個,徹底解決了村民行路難和雨季積水問題。
缺水是制約該村農業發展的一大瓶頸。全村6258畝耕地,僅有機井4眼,雖然號稱3000畝水澆地,但是一遇大旱,保澆地不足1500畝。
今年,他根據全縣有關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積極與縣農業農村局聯繫,爭取項目資金,使該村列入了土地整理範圍。
為了合理規劃全村高標準農田項目,他邀請有關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勘察,早規劃、早設計,尋找最佳井位,合理規劃田間路和管灌輸水管道走向。盛夏酷暑時節與技術人員一道摸爬滾打在田間地頭,勘察規劃了機井4眼井位,設計出田間路1.5萬米,規劃管灌輸水管道2.5萬米,還邀請供電部門技術人員規劃機井供電方案,規劃變臺4座,輸電線路1000米。
目前,4眼機井已經全部打成,出水量均在50噸/小時以上,田間路、管灌輸水管道、電力施工等將在農作物收秋之後開工。
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全村有3000多畝耕地將全部實現水、電、路、林相配套,實現節水保澆,95%的村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