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藏城市美學實驗室,摸清寬窄巷的門道就能讀懂成都生活?
文/Jamie
圖/王金藝
「讀城說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什麼東西上面都有個日期,秋刀魚會過期,肉罐頭會過期,連保鮮紙都會過期,我開始懷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不會過期的?」 ——重慶森林」
「西望少城花滿眼,風光時逐馬頭飛」,
從秦代到唐代,少城一直都是成都的商貿中心,
承載著成都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和歷史記憶。
而今天,我們將走訪少城街頭巷尾,
以新的視覺去窺探這座老城的新生。
這一站,我們的目的地是寬窄巷子,
在這個成都老牌文化地標,
探索有趣好玩的新空間,
解鎖生活方式的新可能。
你無法造訪同樣的寬窄巷子兩次,
要感受現在的寬窄巷子,你只能現在。
在美國《時代》雜誌中,曾這樣形容成都——China’s China,成都,最中國。成都,既有著現代中國的蓬勃朝氣,又有著傳統中國的悠長風韻。說它現代,是它作為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使她兼具時尚、大氣、國際範。說它傳統,是這座城市無論怎樣的蛻變、向前,但是,那散發著成都獨特氣息的生活風味、情調、節奏、樣態無一不是傳統的。
少城——一個在成都漫漫歷史長河中,獨有的稱謂。自公元前 311 年,秦張儀與張若仿鹹陽建制築成都,「東為大城,西為少城」。建城至今,少城已有 2300 餘年歷史,在數千年的歷史更迭中,它歷經三毀三建,興旺過、蕭條過、顛覆過、重生過,卻始終城址不移、城名不變,巍然屹立於天府之國的千年風雨變幻中,它就像老成都的一個縮影,是成都文化的標杆,代表著成都的文化歷史。
北至八寶街,南至蜀都大道,東至東城根街,西至西郊河,承載著一代又一代成都人記憶的「少城」,現在成為了一個融合居住、商業、旅遊等多種複合功能的城市片區。
寬窄巷子作為少城的品牌地標,在這座日新月異的城市中,它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的本真本貌去傳承,又開始尋找更多新奇、有趣的廣闊視角去生長,不斷為這座城市注入新鮮的血液,給予生活無限精彩的選擇和可能。
傳統與新潮的傳承 創意與創新的碰撞
從寬窄巷子匠造所處的景區大門正式進入,踏上青磚,初夏的風吹著兩旁的梧桐樹葉沙沙作響,摩挲著樹下新創作完成的手繪彩牆,也吹來了琳琅滿目商家的交談聲,疫情的退散,也使得這裡浮現出比往日更盛的生機。
「匠造所」位於寬窄巷子的「門臉」,曾是成都名極一時川菜館「蜀風園」所在,也是天府錦城「八街九坊十景」中寬窄二期建設工作的首批實施啟動項目,匠造所的亮相,不僅讓寬窄巷子呈現出更有趣的新潮面貌,通過業態布局,匠造所對城市「匠人、匠造、匠心」的精神內核進行了生動的詮釋。
2020年初,匠造所策劃了一場《匠造新寬窄》的展覽。通過全新的思維為寬窄街區注入新的玩法、業態、社群、文化、模式……在這期間,數十位設計師與品牌共同合作,迸發出無數靈感的火花。這些火花匯集成一股創造力,把傳統的工匠精神、生活方式,通過奇妙的構思、國際化的視覺表達,與現代的科技、趣味和精神結合起來,形成新與舊、傳統與現代、日常生活與哲學理念相互交織的場景,開展了一場城市級的創意展。
走出展廳駐足觀望,整棟建築好像也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藝術品,靜靜地屹立在寬窄巷子來往的人流中,在成都這座巨大的「展場」向外散發著無限的生機。匠造所完成的不僅是一棟舊建築的更新,更是一種城市文化探索的實驗。
每周六下午2點至7點,井巷子創意市集裡人頭攢動,來自四面八方的時尚潮人在這裡展示和交流著自己獨特的創意物品。
創意市集最早源自歐美國家的跳蚤市場,參與者多為追逐時尚的青年人。在創意市集裡,有最新鮮的創意產品,最另類的手工玩具,最藝術的生活小裝點,充滿童年回憶的舊玩具,它是一個充滿了藝術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空間。周末的時候,隨意徜徉其間,和攤主聊聊天,說不定就會觸發靈感。這裡為城市新青年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創意產品的平臺,也成了成都新青年、潮人聚集地。在井巷創意市集裡,人們交換著新奇的物品,也交換分享著各自對生活的理解與領悟。
是的,在寬窄巷子,傳統與新潮就這樣無聲地延續、傳承、更新,創意與創意無聲地摩擦、碰撞、滋長,在這個具有千年生命的軀體裡,新鮮血液正在流淌、奔湧。
川西雅築中的文化藝術盛宴
寬窄巷子一直到現在都完好地保留著自清朝就傳承下來的川西民居群落,包括府邸、店宅、民居等多種類型,是成都目前規模最龐大、保存最完好的川西民居建築群。碧瓦青甍樸素淡雅,飛簷鬥拱輕巧自如,雕花小窗開敞通透,勾勒出一幅「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的水墨畫卷。
喧鬧的寬窄巷子口,有一座幽靜的大宅院,璀璨的銀杏映襯著三進三出的川西民居,就是「成都畫院」之所在。
成都畫院現有的建築為上世紀80年代初,將原位於暑襪街的靜安旅館(原陝西會館)和紅星路附近的葉家祠堂遷移合併復建於此,成都畫院是巴蜀民居建設的典型代表,它與寬窄巷子等民居建築一道,形成了蔚為壯觀的巴蜀民居建築群。作為省文保單位,成都畫院美術館展廳的改建全部為內部加建,沒有破壞建築本體,保留了穿鬥抬梁混合式的建築架構,簡括大氣、渾厚古樸。
如今,成都畫院是成都藝術界重要的聚集地,常常聚集著不少藝術家,也不間斷地舉辦美術展覽,包含國畫、油畫、版畫等多個門類,一幅幅水墨丹青在歷史的空間裡就像凝視時間的智者,任爾紛紛擾擾,它只管獨自芬芳,保留著傳統文化的深邃與悠遠。現在,成都畫院也是成都知名藝術家如朱佩君、何多苓等知名藝術家們往來的藝術中心之一。
「慢生活」是成都的代名詞,漫步在寬窄巷子裡,與這裡的書店相遇,度過一段悅讀時光,也是一件幸福的事。這或正如詩人所言:「美好,總是在身邊流動著」。
「時間因記憶而成為生活,空間因思想而成為史實」,這是三聯韜奮書店玄關玻璃門上題的一句話。三聯韜奮書店由寬巷子一座不大不小的院落改造而來。外觀上,川西民居的碧瓦青甍依然完好地留存,而在內觀空間上,書店聘請一流團隊精心設計,你可以坐在庭前小院的圓桌上靜靜地品一杯咖啡、在暖陽下讀一首春日的小詩。踏入內堂,裡面除了有傳統書店所具有的圖書陳列區、閱讀區,三聯韜奮書店還有分享交流區、藝術體驗區、文創商品區……精緻的組合、溫馨的氛圍,讓這個不大不小的空間充滿了無限的張力和文化創意發生的可能性,也讓這座千百年的古宅綻放出新的生命力。
古有散花樓,今有散花書院,「散花書院」得名起源於成都四大名樓之一的散花樓,是一家特色書店,也是成都一處文化客廳。創始人廖芸一直致力於出版發行和文創工作,2008年在寬窄巷子成立了第一家散花書屋,流沙河先生為書店命名並題字,著名作家馬識途先生也為散花題寫對聯「文星亂墜,書屋恆香」。這裡的環境雅致清新,圖書琳琅滿目,給來往讀者開闢出一片知識的海洋和駐足的港灣。散花書院還以獨特的美學理念,設計打造多款文創商品,如以熊貓、寬窄巷子等成都文化為主題的手帳本系列,以寬窄巷子、杜甫草堂、武侯祠、文殊院為靈感創作的特色書籤、以邛窯經典器型製作的茶具等,時尚典雅,別具一格。
在散花書屋之後,廖芸還在寬巷子開起了見山書局,這裡同樣由一座川西民居老屋改造而來,與散花書屋相比,見山書局更有濃厚的文化氛圍,店裡的書以旅遊、生活為主,老屋的木頭與萬卷書交織出一股的清香,讓人沉醉。在見山書局的旁邊,是一家小小的「郵亭」,你可以在這裡挑選一張喜愛的特色明信片,寄予遠方的親友,邀他們共享與寬窄巷子相遇的美好時光。
是的,在寬窄巷子,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花一樹都有著濃厚的故事和文化,今天,它們又以五彩繽紛的姿態講述著各自的前世今生。
激蕩著生命、理想和青春的精彩生活
轉過幾個街巷,青灰色的爬山虎蔓延生長,一股茂盛蒼翠的生命力正在汩汩脈動著。在巷子裡兜兜轉轉,拐兩個彎,就與大名鼎鼎的「白夜」酒吧不期而遇。
從許多年前,其實「白夜」就已見諸各大新聞報端,它的主人翟永明是成都本地詩人,在成都文藝圈中已是名聲赫赫。從二十年前位於玉林西路85號的老白夜伊始,這裡就不僅僅是酒吧;它還是沙龍、文化的聚集地與交流場所,記載著激蕩的生命、理想和青春。
如今的新白夜,在窄巷子搭建了一座可供開放、探討、分享的公共平臺,不定期地將人文、社科、藝術領域的活動,延伸到新白夜的小小舞臺。除了不時舉辦各種中外詩歌朗誦會、電影觀影會外,還有各種不同領域的講座,如:戲曲、實驗音樂,現代戲劇……我們踏進位於寬窄巷子的白夜新店時,2014年5月8日白夜16周年慶的海報還掛在進門的走廊,海報上記錄著那天「變色蝴蝶」樂隊舉行專場演出,足以想像那個夜晚的歌舞笙簫,流光溢彩。
在白夜,酒是重要的,因為它是這個以「酒吧」而立名存在的空間,酒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為這裡有太多精彩的元素早已超越了酒香對人的誘惑。
是的,在寬窄巷子,這座有著千年基底的地標也許早已不需要我們給它解讀與定位,但我想,一如白夜,在空間中細聞酒香,在酒香中品讀文化,在文化中發現精彩生活,這便是白夜所賦有的獨特標籤,也是寬窄巷子數十年如一日獨具吸引力的原因吧。
穿越寬窄巷子的街頭巷尾,你能找到的精彩還不只這些。琳琅滿目的美食蒸騰著現代城市中珍貴的煙火氣,華麗蜀錦旗袍訴說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世今生,高檔食府彰顯著優雅與品位、巷尾小店也不乏格調與精緻,碧瓦青甍下的攝影展記錄下大美天府、大美中國的精彩鏡頭;老茶鋪、新飲品,手作老人、文藝青年,老市民、外國人,古樹年輪,創意塗鴉……
這裡代表著老成都人的生活美學之道——「方寸之間,寬窄有度」,更彰顯著新時代成都的獨特魅力與氣質——傳統與現代在這裡傳承,本土與國際在這裡統一。
這裡是寬窄巷子,這裡是成都。
撰文/Jamie 攝影/王金藝
主編/晨 曦 編輯/SS 設計/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