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題目下方漫漫說,免費關注頂尖好文
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來源美齡教育
出生在富有家庭,受到父母寵愛,童年在富足和平靜中度過;外貌精緻大方,舉止優雅自如,人生黃金歲月都在好萊塢的大銀幕、聚光燈跟報紙頭條中度過;最後嫁給摩納哥王子---雷尼爾三世,生兒育女,安享人生。世人夢寐以求的榮譽、財富、美貌和愛情她全部坐擁,格蕾絲•凱利,就是童話的代名詞。
第67屆坎城電影節開幕影片《摩納哥王妃》,該片由《玫瑰人生》導演奧利維埃•達昂執導、奧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與著名影星蒂姆•羅斯主演,講述了「摩納哥王妃」格蕾絲•凱利傳奇而跌宕的一生。
關於她的一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有人鍾情於她介於瑪麗蓮·夢露和奧黛麗·赫本之間的,恰到好處的清純與性感;有人豔慕她好運一般疊加的華美光環——富商之裔、好萊塢明星、奧斯卡影后、摩納哥王妃;
有人讚許她不斷蛻變的能力和勵志精神,可以最終勝任一切角色;有人羨煞她童話般的愛情,在現實中遇到王子,成為他唯一的愛人;也有人洞察她光芒背後,內心深處的隱秘與堅忍,正如楊瀾所說:「城堡可能是牢籠,后冠可能是枷鎖。」
她是19世紀美國著名的電影女明星,從出生那一刻就贏在了起跑線上的豪門千金,傾城美貌,一入影壇被大導演希區柯克奉為女神。25歲憑藉《鄉下姑娘》榮獲過奧斯卡金像獎,她也是摩納哥王妃,她的出嫁為摩納哥帶去了從未有過的光彩。
與她同時代的美人,還有響徹全球的奧黛麗•赫本、瑪麗蓮•夢露,但只有她獲得了女人們夢寐以求的童話般的愛情與婚禮。格蕾絲•凱利,一個讓男人渴望擁有卻不敢褻瀆的「天鵝絨女神」。
性感奔放的夢露固然迷人,親切溫和的赫本顯然讓人不禁親近,但格蕾絲與人保持的那種淡淡的距離感,卻最是能勾起男人探索的欲望。那樣神秘的存在、那種想得而得不到,才最讓人掛懷,於是,當格蕾絲披上嫁衣的那刻,有無數的男人唏噓,就連當時的美國總統甘迺迪看到新聞後都忍不住嫉妒地皺起眉頭說:「與她結婚的,原本可能是我!」
自從好萊塢大明星格蕾絲凱利跟雷尼爾親王結婚而成為摩納哥王妃之後,這個在法國東方的地中海小國,總算在賭城蒙特卡洛之外有了另一個可以向世人誇耀的地方,甚至格蕾絲的父親為了這門親事曾向摩納哥"繳納"百萬美元的陪嫁。
格蕾斯嫁入摩納哥後,這個彈丸之國一夜間成為各路明星的會聚地,尤其是每年3月份舉行的玫瑰舞會,更是歐洲名流爭相出席的社交沙龍。格蕾絲在摩納哥生活了26年,成為公國最迷人的形象大使,她的愛心與勇氣使她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
所以,並非摩納哥成全了格蕾絲,而是格蕾絲成全了這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王國。
永遠都忘不了《後窗》裡的格蕾絲,每一次出場都如此驚豔,她的品位無庸質疑,HERMES的KELLY BAG就是很好的證明。
格蕾絲•凱利聞名於世的理由很多,絕世的美貌、奧斯卡影后、王子公主的婚姻、悲劇的命運。但等到一切喧囂散盡,她銘刻在人們記憶中最多的還是那不曾在時光中隕滅的優雅以及時尚。她成為了很多人靈感的來源,也是很多人模仿的偶像。……
格蕾絲•凱利(Grace Kelly)這個讓人既熟悉又有距離感的名字,半個世紀以來一直被人們不斷提起,她的名字甚至成為 了時尚界集優雅和高貴於一身的代名詞。無論什麼場合,格蕾絲看上去永遠那麼完美,她一絲不苟的造型和她舉手投足間散發的攝人魅力經久不衰。
格蕾絲風格是經過時間考驗的,是永恆的並且無法用金錢買到的。她將別致和保守優 雅地混合於一體。她是那種標準的1950年代美人,粉筆畫的色彩、美麗華貴的面料和精美的頸線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以及她最愛的手提包Kelly包也因此而出名。
當塵埃落定,她銘刻在人們記憶中最多的還是那不曾被時光隕滅的優雅以及時尚。
編輯:白瓊瑤
來源:陶漉文化(ID jingjushudian)
以優雅為名
▼
格蕾絲·凱利是上世紀50年代頗具傳奇色彩的好萊塢女明星。她不僅是奧斯卡影后,同時還是摩納哥王妃,獨有的風格到今天仍然有無窮的生命力,比如愛馬仕、湯米·希爾費格以及《廣告狂人》的戲服設計師Janie Bryant都曾經說過,格蕾絲身上那些交織著的元素混合而成的浪漫氣質——天真無邪的少女情結,優雅的女神氣質。
一、因進入演藝圈而與父親形同陌路
格蕾絲·凱利出生在費城一個富裕的天主教家庭,但在當地他們家算不上是上流社會的成員,因為在費城,上流社會的標準之一是家族史要能追溯到獨立戰爭之前。格蕾絲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後來又有一個妹妹,她從小喜歡被寵愛的感覺,但實際上一直沒有得到過父親的愛和尊重。
二、曾是紐約最昂貴模特,收穫來自男人們的崇拜
中學畢業後,格蕾絲堅持要念紐約戲劇藝術學院,並希望在演藝行當出人頭地,父親非常不理解她追求的事業的意義,在他眼裡演員只不過是妓女的別稱。所以很長時間以來,格蕾絲和父親的關係如同兩個禮貌的陌生人。直到1960年父親去世前不久,他才學會欣賞女兒的成就,兩人終於達成和解。
在紐約戲劇藝術學院讀書期間,格蕾絲沒費什麼力就成為當時紐約最昂貴的模特,以她的課外收入負擔學費綽綽有餘,但她志不在此,她渴望成為百老匯舞臺上最好的戲劇演員。
一開始起步並不順,畢業後的格蕾絲面試過不少劇團,經常被人們以各種理由嫌棄,有人說她個子太高,腿太長,有人說她下顎太突出,不漂亮,還有人說她的聲音沒有什麼表現力。這些今天的我們無法理解的評價阻止了格蕾絲在百老匯像某些人預期的那樣一炮而紅,但她並不氣餒,一直不懈地在電視劇和各種大小舞臺劇中跑龍套,慢慢積累著經驗和人脈。
三、因價格便宜拿到《正午》的角色
1951年,在一部名為《14個小時》的影片中,格蕾絲得到了她的第一個銀幕角色。儘管這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角色,然而這並不重要,因為一切已經開始了。 第二年,她得到一個與大明星賈利·古柏合作的機會,他們主演的影片是這一年最轟動的電影《正午》。
但即令是初出茅廬,格蕾絲無與倫比的優雅和高貴也已經被人們早早意識到。男人們崇拜她,而不是愛慕她,那種大理石一般冰冷的崇高感後來成為她所有電影作品對她的塑造目標。在她的告別作《上流社會》(High Society)裡,她的未婚夫告訴她,我想把你供奉起來崇拜,她傷心地回答說其實我只想被愛。
人們眩惑於她那一頭閃爍光澤的金髮,海水一樣湛藍的眸子、細膩光潔白晰得如月光的臉。不僅如此,她還有著最為嫵媚含情的笑容,最為搖曳生姿的步態,她的整個身體就是由溫柔與優雅組成,高貴得有如芬香的醇酒。
有人曾說,格蕾絲是火與冰的結合體,既美豔又冷漠,記得她曾經為著名雜誌拍攝封面照,穿著藍綠色露肩禮服,擺出雕塑的姿勢。攝影師回憶當時的格蕾絲不苟言笑,真的跟一尊完美的希臘雕塑一樣。
後來又有更著名的「出水芙蓉」之作,同樣選取的是半側面(似乎攝影師們都偏愛格蕾絲的側面,或者這能證明她擁有最完美 輪廓),讓人不得不感嘆格蕾絲的神秘魅力。
四、與克拉克-蓋博曾傳緋聞
格蕾絲和米高梅籤了七年合同,若不是為了和約翰·福特(John Ford)、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合作《紅塵》(Mogambo),並且可以去非洲拍攝,她不會這麼做。在非洲時格蕾絲與年長她近三十歲的蓋博天天一起吃飯,關係親密,兩人還傳出緋聞。福特對演員非常嚴厲,讓格蕾絲從頭到尾都很緊張。
福特選中格蕾絲是看了她幾年前為一部叫《計程車》(Taxi)的影片試鏡的片段,覺得她與眾不同。後來希區柯克也是因為看了那段試鏡,邀請她出演《電話謀殺案》(Dial M for Murder)。有意思的是,當初格蕾絲並未拿到《計程車》的演出機會,也就是說這次神奇的試鏡其實是失敗了。
五、與希區柯克的趣事講都講不完
《電話謀殺案》是格蕾絲第一次為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工作,她一共為大師演過三部影片,如果不是後來結婚退出影壇,很可能會繼續演下去,她絕對是希區柯克這輩子最喜歡的女演員。
希區柯克對拍攝3D很不爽,老是在片場發脾氣,連格蕾絲也無法倖免,她經常被批評忘記怎麼走位,又不知道眼神該往什麼地方看。希區柯克喜歡對男性工作人員講黃色笑話,然後問一旁的格蕾絲覺得如何,格蕾絲鎮定地說,我來自女修道院學校,這些故事我十三歲就聽過了。
《電話謀殺案》的製作過程對希區柯克和格蕾絲來說都不是很愉快,希區柯克只有不斷地從描述他的下一部影片中找到樂趣,他說他將要拍一堂電影史上最大的內景,是一棟四層樓的公寓,每個單元中住著不同的人,他們都有自己的故事,他當時並沒有說要讓格蕾絲繼續演下部片的女主角。
所以當後來希區柯克邀請格蕾絲出演《後窗》(Rear Window)時,她同時面臨著伊利亞·卡贊(Elia Kazan)的請求,是與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搭檔呢,還是加入《碼頭風雲》(On the Waterfront)同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配戲?對任何演員來說這都是個兩難的選擇,最終她還是選擇了希區柯克。
格蕾絲在燈紅酒綠的好萊塢極為注意保護隱私,遠離一切炒作,她的作風保守,拒絕在鏡頭前穿浴衣,拍《後窗》時希區柯克希望她加片胸墊,她悄悄矇混了過去。
六、以退休威逼米高梅才有奧斯卡影后榮譽
格蕾絲合作過的很多導演,包括約翰·福特、希區柯克,都非常大男子主義,不會善待女人,但格蕾絲的心態非常好,她能夠忽視掉那些不開心的細節,好萊塢對她來說就是一場遊戲。她善於處理商業事務,在和米高梅的談判中不落下風,讓遊戲隨自己的設定進行。當米高梅拒絕把格蕾絲借給派拉蒙拍《鄉下姑娘》(The Country Girl)時,她不惜以退休威脅,後來這部影片為她帶來奧斯卡影后的榮譽。
七、她是同性戀和少數族裔的好朋友
格蕾絲的一項真正美德是她從來不知道什麼是偏見,她對同性戀和少數族裔一視同仁,這種態度在五十年代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種族主義者給她取了很多不善的綽號,但她置若罔聞。
八、坎城促成王妃姻緣,她曾對王子的遲到十分不滿
希區柯克喜歡滿世界地遊玩,所以經常把拍電影和度假結合起來。
1954年5月,希區柯克帶著《捉賊記》(To Catch a Thief)的劇組來到法國裡維埃拉,在坎城和尼斯一帶拍攝了六周。格蕾絲在這部戲裡和五十歲的加裡·格蘭特(Cary Grant)搭檔,兩人的年齡差距雖然很大,但觀眾覺得他們非常般配。這是格蕾絲第三次和希區柯克合作,此時他已經非常溺愛她,為她設計了各種美麗的服裝造型,讓她顯得愈加時髦優雅。
格蕾絲當時的男友是著名服裝設計師奧萊格·卡西尼,他們在拍片間隙玩遍了歐洲,時而在威尼斯兜風,時而去摩納哥的蒙特卡洛賭場怡情。
1955年,坎城電影節再三邀請格蕾絲前往參加,為她提供頭等艙往返機票,還在海濱大道上的卡爾頓飯店(Carlton Hotel)訂了房間。正在這個時候,法國《巴黎競賽》雜誌的電影編輯皮埃爾·加蘭特(他也是奧斯卡影后奧麗維亞·德哈維蘭當時的老公)正在為雜誌的選題焦頭爛額,他突然想到,可以安排格蕾絲·凱利和摩納哥王子蘭尼埃三世見面,正所謂好萊塢公主遇到現實中的王子,一定會引起轟動。
兩個人的日程都排得很滿,格蕾絲的記者會一個接一個,王子要會見數不清的外賓。為了安排見面,王室要向格蕾絲髮一封正式的邀請函,語氣有點像命令。格蕾絲的內心其實也充滿疑惑,為什麼我要去見摩納哥王子呢?這有什麼重要意義嗎?雖然感覺莫名其妙,但她還是接受了約會的邀請。她完全沒想到,所有這一切只是一家雜誌希望增加銷量搞出來的噱頭。
5月6日下午4點,格蕾絲如約來到摩納哥的王宮。不過王子因為會見外賓遲到了。格蕾絲和米高梅公司的公關、雜誌的攝影師等一干人在王宮內等了很久王子才匆匆趕來。後來王子帶著格蕾絲在後花園散步三十分鐘,攝影師在角落拍到了他們想要的照片,雜誌自然如願大賣。
格蕾絲起初對王子遲到很不滿,經過簡單交談後對他的印象還不錯。但如果說到男歡女愛方面,格蕾絲當時正和男友熱戀,而上一個女友是某個法國女演員的王子對格蕾絲似乎也沒有那方面的意思。
直到電影節結束之後,格蕾絲回到美國,她出於禮節給王子寫了封感謝信,碰巧王子也給她寫了感謝信。兩人這才開始日常聯絡,他們通過信件談論世界,加深對彼此的了解。在七個月的通信後,兩人成為了好朋友。
當時的蘭尼埃王子正苦心經營著他的王國。摩納哥一直是以豪華酒店和賭場聞名世界的,因為獨特的國家定位及政策,它成了聲名狼藉的罪犯的避難天堂。蘭尼埃希望改變摩納哥的這種名聲,同時打破希臘船王歐納西斯對王國經濟的控制。因為法國和摩納哥的條約規定,如果蘭尼埃去世後沒有兒子繼承王位,法國就要吞併摩納哥,而他當時甚至沒有一個妻子。所以種種原因疊加起來,蘭尼埃王子當時真的非常需要一個賢妻良母。
1956年10月,王子在信中已經向格蕾絲私下求過婚,年底他到紐約例行訪問,公開的理由是體檢和會見朋友,他借這個機會和格蕾絲的父母見面,並向格蕾絲當面求婚,這毫無意外地得到了同意。格蕾絲可憐的母親當時還分不清摩納哥和摩洛哥,她一度懷疑女兒要嫁到北非沙漠騎駱駝呢。
格蕾絲和王子的婚訊轟動了世界,登上所有媒體的頭版。人們不僅關注格蕾絲是否能適應歐洲王室生活,也想知道她是否會繼續銀幕生涯?
九、王室的生活未能撫平她那一顆為電影躁動的心
格蕾絲一開始的確不太習慣她的王宮,她像《蝴蝶夢》(Rebecca)裡的德溫特夫人一樣被侍從排擠,連改變一下宮內陳設的要求都被拒絕。她還發現王室有許許多多不近情理的陳舊規定,比如她不得在私人住所與任何男性友人見面,這條規矩她花了十一年時間才廢除。還有,每個前來見她的女人都要戴帽子,如果沒有帽子就不得入內,這顯然更加荒謬,後來也被她廢除了。每次遇到這種衝突,格蕾絲不由得懷念起美國人的簡單直接來。
結婚後,格蕾絲演過的所有電影都被蘭尼埃王子在摩納哥禁掉,他不希望王妃和電影圈繼續來往。後來希區柯克想請格蕾絲出山演《豔賊》(Marnie),格蕾絲本人也躍躍欲試,但摩納哥的公眾不能接受王妃在片中演一個偷竊成癖的人,最後只得作罷。類似的機會後來還出現過幾次,但都沒有實現。最終,格蕾絲息影后只是偶爾為一些公益性質的紀錄片擔任過旁白,她再也沒有出現在銀幕上。說來格蕾絲是希區柯克最愛的女演員,在她歸隱後,他曾尋找了無數替代者,單從外貌上,個個都是高挑出眾的金髮美女,希區柯克總說我要把你打造成另一個格蕾絲·凱利,但那些女孩最終都被證明不具備格蕾絲的氣質。
格蕾絲和蘭尼埃王子一共生下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其中的獨子就是摩納哥現在的國王艾伯特二世。在格蕾絲嫁入摩納哥之前,這個國家的公共形象不佳,是犯罪分子的洗錢天堂,旅遊業吸引力下滑。經過格蕾絲和丈夫的努力,摩納哥的經濟狀況年年好轉,特別是旅遊人數激增,博彩業的經濟貢獻從95%下降到4%。
蘭尼埃頒布法令削弱自己的權力,格蕾絲宣布解散衛隊,拉攏和人民之間的距離。她出門甚至乘坐計程車,和老百姓在大街上打招呼。格蕾絲致力于振興摩納哥的戲劇、芭蕾舞演出產業,還令這個袖珍國家成為歐洲的文化會議中心。
格蕾絲建立了格蕾絲王妃基金會,扶持本地的藝術家。她大力提倡並親身踐行母乳餵養,長期為摩納哥的孤兒舉辦年度聖誕派對。她以不懈的慈善工作贏得了一個國家的尊敬。
十、格蕾絲王妃去世的影響不亞於黛安娜王妃
格蕾絲活著時已經是傳奇,而她的悲劇離世則令傳奇成為了神話。
1982年9月13日的早上,五十二歲的格蕾絲王妃叫醒小女兒史蒂芬妮,準備從位於法國和摩納哥邊境的鄉間別墅返回王宮,女兒過幾天就要去巴黎上學了,她們還有許多準備工作要做。因為隨身攜帶的衣物太多,塞滿了那輛十一年車齡的路虎汽車的後座,這樣車上就只剩下兩個位子,王妃的司機沒辦法一次帶走母女倆,於是王妃決定親自駕車。
儘管格蕾絲並不喜歡駕駛——我們在《捉賊記》中親眼目睹過她開車,而那碰巧就是在摩納哥——司機說,我可以分兩次,先送你們回去,再回來拿東西。格蕾絲拒絕了,反正不遠,我可以自己開。
在返回王宮的路上需要經過D37號山路,這條山路格蕾絲走過許多次,當然並不陌生。在山路的半途中有一個幾乎對摺的大拐彎,看上去非常險峻,但對於熟悉路況的人來說,通過它並不費力。就是在經過這個拐彎的時候,格蕾絲突然發作輕度中風,她失去了對路虎的控制。史蒂芬妮在一旁急忙拉了手剎,沒起作用,她懷疑母親可能誤踩了油門。路虎歪歪扭扭地衝下懸崖,格蕾絲王妃和史蒂芬妮在車內被狠狠地撞來撞去。王妃並沒有當場死亡,她全身嚴重受傷,直到被送往醫院後的第二天才去世。她的遇難引發全世界的轟動與矚目,不僅她的子民悲切不已,無數影迷與粉絲黯然神傷,這大約只有十五年後黛安娜王妃的車禍方可與之相提並論。
格蕾絲王妃長眠在聖尼古拉大教堂,那也是她當初和蘭尼埃王子舉行婚禮的地方。
喜歡的親們,歡迎點讚分享到朋友圈
編輯:漫漫,材料學博士,現居紐西蘭,
喜歡貓,喜歡簡單隨意的生活,喜歡純淨甜美的韻味
我的微信公眾號漫漫說:enjoy-talking
歡迎長按下面我的頭像識別加關注漫漫說,謝謝
給親們推薦一個精妙絕倫的公眾號 —— 今夜遇見
作者:北極星
85後,理科碩士
睿智清逸的才思 繾綣細緻的情懷
超然美妙的品味 意境絕美的配圖
文字充滿生命力
直達你心
我沒見過你 但我懂你
歡迎親們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今夜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