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永才
成都有說不盡的理由讓人喜歡,而城南只需一兩個,就足以讓人流連忘返。不信,你去鐵像寺看看。沉澱成都三千年文化的古塔、棧橋、佛寺;融入川西民居風格的古建築;書寫城市詩性的輕安和千高原。這些匯集於鐵像寺水街的物象,時尚中有古典,休閒中有浪漫。深入這個兼具古蜀傳統神韻和國際化、現代化風採的特色街區,足跡所至,都可以體驗其獨特的優雅氣質和老成都「古今相融、快慢相濟」的底蘊。鐵像寺水街以流水為脈絡,將街巷院落、古樹廣場、水岸荷塘串綴在一起,再現了天府之國傳承千年的廻瀾塔、石敢當、古橋水榭和戲臺牌坊。這些獨特的人文符號充分展現了鐵像寺水街本土與國際交融,傳統與現代輝映的生機與魅力。
鐵像寺水街建築的設計和景觀既有川西古建築的特色,又有新式建築的風格,一邊是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築,門楹窗格盎然古意;一邊又是現代風格的中式建築,灰瓦白牆簡約現代。水街上的廻瀾塔,借鑑邛崍廻瀾塔之型,取其「回水安瀾之意」;古戲臺以樂山犍為縣羅城古鎮戲臺為原型,巧用自然生長的香樟樹,左右以連廊環抱,中間的空地也成為喝茶擺龍門陣的最佳場所。成都人向來把有太陽的日子當成節日過,每逢陽光燦爛的時候,原本空蕩蕩的院壩一下變得熱鬧起來,曬太陽、打撲克、擺龍門陣、掏耳朵等等,將成都的閒逸生活體現得淋漓盡致。
「望禪鐵像寺,樂水新天府」。 進入鐵像寺水街的方式有多種,不同的方式,讓你遇見不一樣的水街。鐵像寺位於水街的西南角,進士牌坊右側。與中國眾多的寺廟相同,紅與黃勾勒的莊嚴之色彩,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關於鐵像寺的由來,據《華陽縣誌》記載,明朝萬曆十八年,在水街所在地挖出了鐵鑄釋迦牟尼佛像,於是便建寺供奉,並以「鐵像」名之。上個世紀40年代,近慈寺高僧能海法師為女眾學法方便,在此建立漢族地區唯一的尼眾道場。隆蓮法師自依止能海上師之後,依近慈寺家風,即嚴格學戒,將鐵像寺辦得與近慈寺別無二致。「尼眾常作勞務,於寺左數畝土地上,廣植慄樹,數年已成林。沙彌常作林間遊。」上世紀60年代,鐵像寺被太平小學佔據,慄林被砍伐,佛像被砸毀,佛殿作辦公室用。上世紀70年代,斯裡蘭卡政府多次向周恩來總理提出,期盼能將中國尼眾的二部僧戒傳回已經失傳的斯裡蘭卡,隆蓮法師首先在鐵像寺恢復傳授尼眾二部僧戒,並率尼眾代表團幫助斯裡蘭卡恢復比丘尼戒傳授,使失傳百餘年的二部僧戒在中斯兩國重放光輝。1982年9月趙樸初會長來到鐵像寺,看到道場嚴謹律儀,莊嚴肅穆,常住尼眾有十餘單,培訓班的學僧還不少。學僧們著衣持缽、上殿過堂、半月誦戒、結夏安居,如法如律過叢林僧團生活。樸老讚嘆說:"這是一所當今難得有的尼眾叢林"。遂決定將全國培養出家尼眾的高等學府辦在鐵像寺內。於1984年秋季面向全國各開放尼眾寺廟招生。為佛教造就了一大批既有佛學知識又有管理能力的年輕尼眾骨幹。直到千禧年之後,才遷移到彭州。鐵像寺廟雖然不大,也沒有太多的香客,但是比起那些熱鬧的、商業化太濃的寺廟,這裡算是一方清靜之地,在幽寂的寺院裡隨意轉悠,在空曠的地方獨坐靜思,也別樣一番情趣。
而今快節奏的生活,需要一個可以舒緩壓力和調適心情的地方,或許鐵像寺可以帶給你一份寧靜和安詳。隱於鬧市的鐵像寺水街,藏著一種詩意的生活。這裡環境幽雅,一座座仿古的木樓倚在水畔,小船上的紅燈籠在風中搖曳,讓人生出無限的遐思。這裡的每一家店鋪都隨性且雅致,沒有錦裡的喧囂,沒有寬窄巷子的刻意。在這裡,靜下心來品一杯清茶,讓時光在茶香中悄然流逝,讓自己的身心融入休閒生活的舒適與愜意。如果遇上採耳的手藝人,也可以體驗一下古老的採耳手法,在享受快慰的同時,讓耳朵得以片刻「休息」。曾聽寺裡的居士說,不論水街如何喧囂,只要一進了鐵像寺,隔了這道紅牆,世界便清淨下來了。這裡與文殊院一樣,每逢十五,鐵像寺內會對外供應豆花,品嘗一下地道的成都美食味道,自然也是不錯的。
我第一次到鐵像寺是在秋天,深秋的水街,安靜而寂美,沿著木棧道緩緩而行,兩岸的黃綠交錯的植物,倒映在水中,眼前的景色鮮活而靈動,猶如鋪展於畫卷上的風物,幽靜的巷子順著河水延伸過去,青磚碧瓦掩映在樹木之中,褐紅色的木房在綠植的襯映下顯得格外有年代感。「我懷著秋日的晴朗/為你抒寫一貼/比九月乾淨的時光/稍一走神,幾縷梵音就落在了紙上/漫不經心,像一片灰塵/寫盡夕陽時,桂花已落滿庭院」。(李永才:《鐵像寺水街》)
水街有水,而後有街。一條肖家河由街頭貫穿至巷尾,流經高升橋、洗面橋、通錦橋、駟馬橋、萬福橋、萬裡橋,樓宇商肆皆依水而建。「忽憶江南何處是,孤亭澹月一杯酒。」位於街頭的馬格啤酒餐吧,將時光浸泡在秋日的暖陽之中。隔壁賣茶的瓦庫,正在舉辦作家的新書展覽。對面是浣月茶美學館,光是店招,便有了幾分别致。店家在簡約的空間裡,將生活美學與禪茶品鑑有機融合,每次經過這裡都會被精緻的櫥窗所吸引。而有時間的過客也萬不可錯過二樓的風景。這裡陳列著李耘燕教授以油畫的方式創作的觀音像。有那麼一瞬間,你會以為身在石窟之中。往前行幾米,就是散花書院。有流沙河先生的題名和馬識途先生撰寫的對聯,有書香、茶香。琴之韻律、瓷之淨美,在這裡交織成獨屬於水街的,淡泊、閒適與智性之味,融入這樣的境地,整個人都會優雅起來。
陳錦茶鋪橫臥於鐵像寺紅牆的另一側,戲臺背靠鐵像寺而搭,臺下是一個大院壩,被密密麻麻的竹編圈椅所佔領。在整齊排列的桌椅顯眼之處立了牌子,或曰「常來談點大事的地方」,或曰「餘生很長,何事慌張」。水街東側的星巴克,與輕安隔河相望。空間皆沿河而建,呈狹長型,分為兩間屋子。秋日的午後,除了可以坐在室外曬太陽,倚在河岸沐浴微風之外,坐在室內,也能感受到陽光的溫暖。透光式屋頂、工業風、極簡主義、木屋質感,在這裡得到了恰如其分的結合。
夜晚的鐵像寺,靜謐而多彩。天空之藍還未褪盡時,溫柔的月光便透過屋頂灑下來,並留下了一道影子。待到夜幕完全降臨時,又是另一番景象。夜色下的水街,店鋪裡的人變得稀疏,白天些許熱鬧的街道,顯得寧靜而安詳。偶爾來這裡走走,宛若漫步歲月的長廊,頗有江南水鄉的意境。水街裡的藝術空間不少,頗具匠心的,還是要數輕安、千高原以及西蜀畫院。鐵像寺紅牆的不遠處,便是輕安。進得輕安書房的堂室,首先望見的是那些充滿個性的書架,微暖的燈光之下,精美的書頁與乾花相伴。書房的夜晚,靜默而溫馨。
常來輕安品讀看展的人,大多也會去千高原看看。由輕安順河而下,走到水街的南廣場,便能看見千高原。但夜晚的千高原,並未開門,只留下「千高原」幾字浮在水街的夜空裡。千高原對面的西蜀畫院,整個建築古香古色,木質雕欄,飛簷翹角,在夜幕裡,燈火通明。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宮辦畫院,西蜀畫院成立於五代時期的後蜀。公元935年,孟昶任命黃筌「待詔」翰林圖畫院院長一職,而後,高從遇、阮惟德、杜敬安、趙元德父子等都曾擔任過此職。大約在四年之前,它迎來了1080周年誕辰,也正是這時,在城南的鐵像寺水街,「西蜀畫院」的牌子又重新樹立起來。
到成都觀光,你可以去感受現代時尚的街景,可以去感受歷史沉澱的古蹟;可以去吃一頓麻辣火鍋,可以去茶館靜靜地坐一坐。除了去打卡那些比較知名的景點,還請你到鐵像寺水街來。這裡沒有鬧市的喧囂,也沒有市井的燈紅酒綠,有的只是靜靜坐下來,觀熙來攘往、賞行雲流水。在這裡,有明代佛寺的檀香,也有蓋碗茶的芬芳,有咖啡的醇香,也有好酒的微醺。在這裡既可以感受現代氣息,也可以感受歷史古韻。生活的日常與詩性的遠方同在,水文化與禪茶之意並行。我曾在一首詩裡寫到:「我們用整個下午/把萬象茶鋪,從圓形坐成方形/就像坐在三十年前/獅子山校園後的茶鋪/這樣的茶鋪,有著相似的感傷/陳舊的陽光便宜得/像五分錢的硬幣,正反兩面/都刻著乾淨而純粹的日子/青春的激情,泡在清澈的茶杯/一天比一天淡」。(李永才:《相逢鐵像寺》)
生活在城南,常去鐵像寺,次數多了,就有不識「廬山真面目」之感。但記憶深刻的還是有那麼一兩次。記得那是2018年9月,老朋友鄭單衣從香港回來,單衣是四川自貢人,80年代其詩歌造詣就名聲在外,也因詩歌的原因,我還在四川師範大學讀書時,就與他過往甚密,結下了深深的情誼。為了讓他體驗久別重逢的驚喜,我特地邀約了陳小平、王學東、張述鴻、周劍波、胡馬、亞男、其然、李斌、木易等成都詩人,聚集於峰度天下九宮格火鍋店,大家圍坐火鍋桌旁,邊飲邊聊,先是一番閒話,接下來話題就談到了80年代成都的詩歌盛景。酒酣耳熱之際,各自都拿出近期的作品開始朗誦。夜幕四合,眾人開始告辭。
走出火鍋店,只見夜色下的鐵像寺充滿神秘的色彩。寺廟院落的牆根處,成了打卡拍照的好地方。行人爭先恐後在寺廟的院牆上留下遊蕩的剪影。而此刻,肖家河兩岸便成了水的世界,靈動的水波與兩岸的光影一起複製了一個不一樣的水街。就連落在地上的燈影兒,都仿佛有了水的意味,流淌著水的清韻。
【作者簡介】
李永才,重慶涪陵人,現居成都。北京大學公共管理碩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成都文學院籤約作家。成都市作家協會詩歌創作委員會主任。出版詩集《空白的色彩》《城市器物》《靈魂的牧場》《南方的太陽鳥》《與時光倫理》等多部。領銜主編《四川詩歌地理》《中國詩歌版圖》《2018年四川詩歌年鑑》等詩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