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第三十一屆金曲獎的出爐,不少人都將目光放在了相關獎項上,作為華語樂壇最權威也最有價值的音樂頒獎典禮,能在這裡收穫認可基本上就意味著最高榮譽。
但隨著獲獎名單的曝光不少人也發出了質疑,金曲獎真的還有那麼大公信力嗎?
首先今年最大的黑馬,同時也是金曲獎最大的贏家阿爆。
一舉斬獲了年度專輯、年度歌曲、年度原住民語專輯三項大獎,可謂是碩果纍纍直接「封神」。
但是對於內地聽眾而言阿爆這個名字卻顯得異常陌生,甚至絕大多數人都說不出她有哪些代表作。
而另一邊金曲獎裡備受矚目的最佳國語男/女歌手,獲獎歌手的名氣也相當有限。
比如「最佳國語男歌手」的吳青峰,最早其實成名於蘇打綠。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以樂隊的形式出現,如果不是去年參加了《歌手2019》迎來個人事業的春天,內地大部分聽眾對他的了解都僅限於《小情歌》。
至於魏如萱就更冷門了,比起同樣入圍的鄧紫棋、梁靜茹人氣差了一大截。
還有最佳新人獎的持修,如果你不是從事音樂相關專業,或者平時就非常關注臺灣地區的歌手,恐怕對這個名字根本就是「聞所未聞」。
誠然金曲獎以作品為準,不考慮歌手個人影響力是一件好事,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持公平公正。
但在查閱了獲獎名單上的歌手基本資料後我們發現,除了「評審團獎」的鄧紫棋以外,其餘所有人都是臺灣歌手。
這難免會產生一種「金曲獎是臺灣地區自娛自樂獎項」的感覺,公信力遠遠達不到想像中華語樂壇最高榮譽的地步。
那麼針對這種情況應該作何解釋?首先我們需要了解金曲獎的報名條件。
最早的金曲獎要求專輯必須在臺灣地區首發,而且要有實體專輯的發行,但後來這一基礎規則被更改,全球首發包括臺灣地區也可以參與報名。
另外一個條件就是必須有臺灣團隊或者對應公司。
所以客觀來說這是兩條比較「地域性」的前提條件,對內地和港澳等地區的歌手有所限制,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金曲獎內地歌手很少能入圍。
畢竟專輯首發內地市場還是更加吸引人,在競爭激烈的金曲獎和撈錢上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後者。
但也不是完全沒有特例,比如2013年李榮浩就拿到了金曲獎最佳新人獎,另外像常石磊、宋東野都拿到過相應獎項。
不過相信大家也看出來了,從金曲獎的報名條件以及獲獎情況來看,說它是臺灣地區自娛自樂的獎項其實並不為過,至少近幾年是這樣的。
隨著內地歌壇的穩步發展,臺灣樂壇早已經不再是領先我們一大截的音樂圈,尤其是年輕一輩華晨宇、周深、霍尊、毛不易、梁博等人的出現,彼此之間的差距正在越來越小。
加上網絡歌曲逐漸佔據了聽眾的視線,金曲獎的影響力正在不斷下滑當中,早已經不是當年周杰倫、王力宏、陶喆神仙打架的年代了。
所以稍微總結一下,如果單純用華語樂壇音樂獎項的角度來看,金曲獎或許依然是最有分量的頒獎典禮。
但如果把視野放得更開闊一點,金曲獎顯然已經陷入了「自娛自樂」的尷尬境地。
我覺得既要接受臺灣樂壇的領先,也要客觀看待內地歌壇的進步的事實。
網上有很多朋友盲目推崇金曲獎,甚至提出「不認識是因為聽歌少」的理論,說實話真的不建議這麼武斷。
以下是我非常認可的一段網友評價。
金曲獎影響力下滑這是不爭的事實,它現在正處於進退兩難的階段,過度側重本土歌手,導致無形之中排外的氛圍,這麼下去真的很難繼續代表華語音樂的最高榮譽,不知道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