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的拍攝中,除了前期光線、構圖等準備之外,如果照片拍得不是很理想,我們大多會利用後期製作裁剪去重新構圖,讓照片看起來更加好看之外,也可以讓照片的趣味重點更加清楚。那麼,今天小編將為大家分享影視後期製作中的六大剪裁技巧,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了解一下吧!1:依照傳統比例剪裁
有時候照片之所以看上去怪怪的,很可能是因為你沒有按照比例去剪裁。傳統135mm全片幅相機使用的是3:2,到現在普遍單眼相機都會採用3:2比例;因為3:2是相機菲林底片的尺寸比例,也是現在感光元件的尺寸比例。進入數碼年代,便攜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尺寸比例是4:3;到LCD螢幕興起時,16:9比例的照片漸漸發展起來,不少相機製造廠商都把此比例內建於相機之中,好處就是在LCD螢幕觀賞照片的時候不會有黑邊,影響觀感。
2:另存新檔很重要
剪裁數碼相片是把不必要的東西去掉;而數碼剪裁照片有重新來的機會,大多修圖軟體都有復原的選項,以免使用者不小心修改錯。但機會是自己爭取的,若儲存了剪裁後的相片,便沒人能救得到你了。正所謂原檔最珍貴,另存最實際。
3:順道拉正水平
就如家庭主婦在街市買菜都會搭一棵蔥一樣,在裁剪照片時我們都會順道把相片拉回正軌。很多時候,我們在拍攝時只會留意主題,忽略了相片的水平。在後期調整水平時,便會犧牲一些邊位。我們會建議讀者先把相片水平調正,才做出裁剪,因為這樣就不用再令邊位有更多損失。
4:學會重新構圖
我們在拍照時,都會有我們自己的構圖方式;裁剪自己的照片時,可以讓你有一個把照片重新構圖的機會。只要按著比例裁剪,可以更突出原本的主體,甚至把主體轉移。現在有很多軟體的裁剪功能,例如Photoshop,都有附上井字構圖,讓使用者能依照井字構圖法去重新構圖,十分方便。
5:剪前預留空間
如果拍攝的時候發現,手上的鏡頭焦距不夠遠,或者只有定焦鏡但不能走近,這時候我們只好先拍攝再剪裁。我們在主體的上下左右應該預留足夠的空間,用作剪裁併重新構圖。預留的空間愈多,剪裁時候的靈活性就愈高;但要注意的是像素的問題,如果主體太遠,或者預留的空間越多,剪出來的像素就會變得越少;像素越少,照片最後就很難放大列印,這樣使用的範疇就會變得愈少。
6:巧用剪裁避走問題
有時候攝影師用超廣角鏡頭拍攝,或者是用大光圈拍攝,都會出現四角失光的狀況;巧妙地裁剪邊位能有效修正失光狀況,令拍攝者能盡情享受大光圈帶來的超淺景深之餘,同時擁有光線平均的照片。
關於影視後期製作中的六大剪裁技巧,環球青藤小編就和您分享到這裡了。如果您對影視後期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為您提供幫助。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攝像技巧、後期剪輯的方法及素材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