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隱藏自己需要的女孩,在感情中會更被動。
我有一個來訪者小薇,因為感情的困擾找到我。
令她難以忍受的是,自己總是掉入一個感情的怪圈——有人追求,她覺得也可以接受,在一起之後,又莫名的彆扭,覺得還是不夠喜歡對方,於是開始冷戰,一直到對方舉手投降,對她說分手。她才會鬆一口氣。
我問她,每一次都是對方主動跟你分的嗎?你想過主動提分手嗎?
她說,想過,但說不出口,那樣太殘忍,比起拒絕對方帶來的內疚感,我寧願再忍受久一點。直到憋出內傷,她才意識到自己哪裡不對勁。
小薇小時候,父母遠在外地打工,她先後在不同親戚家借住,多的時候一天得被帶到2個家庭裡寄養。她早早地學會了如何應對這些大人們。面對每個規矩不同的家庭,她摸索出最好的生存哲學——隱藏自己的需要,大人說啥便是啥。
後來,上小學後她被放到祖母那裡照看,祖母是當地的優秀退休教師,還會帶一些孩子來家裡補習,家教自然很是嚴格。加上小薇又是父母流產4胎後的獨生女,家人自然看重她。
她記憶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小時候自己跟朋友約好了放學後一起去文具店買東西,祖母在其放學後沒接到她,愣是報了警,到處尋她,那時候她面對著一臉怒火的祖母,嚇得大氣都不敢出一聲。
從那以後,她被禁止一個人外出,上下學必須接送,這樣的狀態持續到了初三。
她說,她永遠記得,當年住在姨媽家,被逼著吃下一塊肥得掉油的紅燒肉那股噁心反胃的感覺,他們還說這是為了她好,飲食均衡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她不敢說拒絕,還裝作很愛吃的樣子,擔心惹他們生氣。因為如果姨媽打電話給她媽媽,她又會被送到另外的親戚家,她早已厭倦了適應不同的親戚。
她慢慢壓抑自己的喜惡,只是聽從他們的指令,這樣最容易活下來。
寄人籬下的孩子,只有遵從大人命令和規則才能活下來,是可悲的。
理想的情況下,如果孩子擁有一個穩定的、良好的客體(一般指父母),母親會先於孩子感受到孩子的情緒狀態,並及時給予回應,幫助孩子逐漸確立自己的內部感受,建立一個相對統一的、內外一致的情感體驗系統,能夠感受開心和難過,也能夠表達和接受這些情緒,慢慢地形成對於「自我」的認知。
科學的自我認知模型
可由於父母不得已的苦衷,寄人籬下的孩子倘若沒有遇到一個足夠穩定的、抱持的、接納的養育者,為了生存,他將不得不放棄「自我」的正常發展,把真實的情感隔離在外面,假裝自己「無所謂」,轉向一種越來越理性和目標導向的人際關係策略,比如討好型。
感受不到快樂,越來越無聊和沮喪,因為對他們來說,做一件事,很難說是出於自己喜愛而選擇,更多的時候是被動選擇開始或結束一段關係,一份工作,至於為什麼做這件事,選擇這個工作,他們的答案多是以「別人」開頭,仿佛這些與自己無關。
心理學家曾用「空心病「形容這一類人,強烈的空虛感和無意義感,價值觀缺失。
這類人的特點是什麼呢?
1.在情緒狀態上看起來像是抑鬱症,長期低落的心境,興趣減退,社交活力缺失,如果去精神科醫院,大概率會被診斷為「抑鬱症」,但問題是藥物根本不起作用。
2.有強烈的空虛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從小是最乖的、聽話的好學生,他們會有強烈的自殺意願,但不是為了擺脫痛苦,而是不知道為什麼而活下去,活著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3.其核心的問題就是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正如小薇那樣,「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活下去而已。」
你是誰?在哪裡?想要什麼?
跟小薇十幾次的諮詢之後,直到一種「詭異」的感覺越來越明顯,我停了下來,詢問她到底發生了什麼,她說:「我不知道接下來該說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的諮詢目標是什麼。」
感謝她帶我深切地走進了她一直以來所處的困境——我不知道自己是誰,在哪裡,想要什麼。
仿佛變成了20年前那個寄居在親戚家的小女孩,她感到害怕,又渴又餓,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想吃東西還是想喝水,只好一邊硬撐著一邊等外面的親戚能夠敲敲門看看自己。
一個人從完全依賴於母親的胚胎期後,再進入到物質和情感上依賴於周圍大人的童年階段,如果沒有一個理想的媽媽幫自己確立自身邊界和喜惡,就像被拋棄到一座孤島上生存,早早體會到無所依託的孤獨,經常感受到危險和威脅,也會有強烈的無力感和焦慮。
著名的存在主義大師歐文·亞隆在《存在心理治療》一書中說:「成長的過程是分離的過程,自主的過程,自我依靠的過程,自立的過程,個體化的過程,成為自己的過程,是獨立的過程。」
我對小薇說:「你願意說一說你理想中的諮詢師嗎?」
她猶豫了很久很久,終於帶著很抱歉的微笑說,「可能會比你年紀大一點,從業資歷再老一點。」
她說完後,我們都鬆了一口氣,那股「詭異」的感覺消失了,此時此刻,我們都感受到一股暖流淡淡地流淌在關係裡。
寄人籬下的孩子,該如何放下過去,選擇更好的未來?
1. 放下對父母的 「忠誠」 。
他們內心會認為:父母都過得如此艱難,我不應該過得比他們更好。
或者,早早地讓童年裡那個弱小的自己所寫下的人生腳本給限制:他們對我如此糟糕,一定是我有罪,我不夠好,我不值得活下來。
越是早一點意識到自己在未來生活裡有選擇權和主動權,內心的力量會越來越充足。
2. 發現 「寄人籬下」 帶給自己的好處 。
聽起來很荒謬,誰會想要「寄人籬下」的悲苦和無奈?
不過先別急著否定,想一想有過這些經歷的你,是否在察言觀色的能力上更突出,當有人遇到困難或需求時,你總是先於別人一步作出反應,遇到不同的地域和文化環境,你總有辦法更快地面對「不確定」。
3. 學會接受愛,給予愛,感受愛 。
逐漸培養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的能力,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需要,也值得你為自己的爭取和表達。
自由,就是願意乘風破浪的同時,也明白其危險和擁有應對的魄力。
如果曾經有人拋下過你,你可以把真實的自己努力找回來,帶不帶著恨意都可以。
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提到,就像人的骨頭承受壓力和緊張會變得更加強壯,謠言或暴亂在有人試圖壓制它們時會變本加厲一樣,生命中的許多事物也會受益於壓力、混亂、波動和不確定。
作為成年人,我們都需要在人生的種種不確定當中找尋那個獨一無二的自我。
-END-
策劃:M T
作者:柳蘅
編輯:番薯
設計:昊昊
(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網絡,侵權可聯繫刪除)
昭德心理app震撼上線,歡迎大家搶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