熠傑
一點人生經驗,與君共勉。
Part1
這段時間沒啥值得寫的時政熱點,我們就深聊八卦和人生,從後天開始回到政治舞臺。
做題家這個詞來源於豆瓣,起因是一群畢業於985的失敗者希望找個地方傾訴,他們建了個群,取名為「985廢物引進計劃」,沒想到短短1個月就有7萬多人加入,這幫人便自稱為做題家。
做題家是應試教育制度下為了謀求高分產生的變異體,高考制度本身是好的,它是以公平考核的方式選拔人才,是貧寒子弟難得的上升通道,出題的本意是考察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但有些人為了謀取跟能力不相稱的分數,大興應試技巧,這就導致了異化。
舉個例子,學語言是為了交流,但中國英語不考口語,不考口語是因為這玩意兒取決於主觀測評,存在舞弊空間,不代表口語不重要,負責任的老師經常組織學生上臺演講就是例證,但有的人就是悶頭背單詞,完全無視語言學科的基礎價值,這造就了無數啞巴英語做題家。
在一味追求分數的功利心驅使下,做題家們放棄口語、聽力和寫作,專攻閱讀理解,除了會考試,他們的英語水平和小學生區別不大,但他們把這種醜陋的撈分方式稱之為努力,這是對「努力」一詞的侮辱。
做題家看不起一切分數低於自己的人,雖然很多同學的知識比他們豐富,實踐能力比他們強,但他們認為分數就是一切,他們想方設法利用規則,卻忽略了規則本來的目的,做題家一旦在校園裡得勢就會劣幣驅逐良幣,逼迫大家一起刷題。
我記得小時候的學習是很快樂的,一直到初中都不知道還有刷題這個玩意兒,直到一個出生書呆子家庭的同學瘋狂刷題,聊天的內容都是「黃岡試卷」這種我沒聽過的詞彙,我才知道做試卷是提升分數的捷徑。
在一些先行者的影響下,差不多從初三開始,學習好的人都慢慢變成了做題家,其實大家的學習內容並未拓展,多餘的時間全都花在了如何提升應試能力之上,比如選擇題如何猜答案,寫作文的時候如何用固定的廢話湊字數,回想起來真是挺噁心的。
做題家最大限度地利用規則,導致了規則被破壞,我們稱之為應試教育失靈,在刷題的惡性競爭之下,社會上掀起了對應試的討伐,逼迫教育部往素質教育的方向改革,但這種掐頭去尾的改革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將激化矛盾,逼貧寒子弟進一步往做題家發展。
在通過做題走向「人生巔峰」的過程中,做題家慢慢形成了固有思維,這種思維極其可怕,他們對任何領域的評價都跟學校一樣,是單一維度,在學校裡他們覺得考600分比580分高一個檔次,在校園外就覺得年薪20萬比15萬高一檔次,從而對人進行劃分。
然而社會評價一個人從來不是單一維度,比如年薪15萬那位哥們可能只是在公司掛職領個薪水,公司是人家親戚開的,他一邊在公司摸魚,一邊作為富二代在外邊把妹,玩膩了還可以回來接班,這就對做題家產生了革命性的衝擊。
根據做題家思維,分數高的一定強於分數低的,年薪高的必定優於年薪低的,清華北大的學生一定強於普通985的學生,金融專業必定強於建築專業,生活在北上廣必定強於生活在地級市,美國人必定強於中國人,這種思維模式是學生時代被洗腦的結果。
一個人的能力綜合了多個維度,做題能力只是一方面,但做題家把這一塊天賦樹點滿了,其他領域一片空白,綜合能力的面積幾乎為0。
即便是出生背景超強的富二代/官二代,如果走不出做題家的怪圈,其綜合能力面積同樣小得可憐。
但如果一個做題家將下面幾項能力點滿,即便出生普普通通,那也是人傑。
Part2
聊到這裡之後,我相信大家對做題家已經有了初步概念。
在做題家眼裡,讀書的時候分數第一,工作的時候收入第一,他們認為只要核心要素高就一定會受妹子歡迎,所以屢屢碰壁。
比如去年公開徵婚那位阿里P8哥,在他眼裡必須要收入達到一定的數字才有資格找女人,他自稱徵婚之前錯過了很多妹子,為什麼?因為覺得自己收入還不夠高,配不上人家。
然而當P8哥年收入達到100多萬,他瞬間就變得很驕傲,要求妹子這個那個,提了一大堆在正常人看來不可思議的要求,比如生娃至少2個,學歷至少211,身高不低於162的同時體重不高於100斤,因此遭到了大面積嘲諷。
如果找不到對象,做題家不會反思自己是不是長得醜,或者情商低,而是認為自己收入不夠多,進而更加努力地掙錢。
如果得不到尊重,做題家不會反思自己是不是社交能力差,品格修養不足,他們仍然認為自己收入不夠多,進而更加努力地掙錢。
受限於單一維度的認知,做題家的天花板就是阿里P8,那位徵婚的P8哥已經34歲,不知道過了35歲能不能保住職位,你要能掙成億萬富翁,哪怕只會做題也有人舔,但做題家的局限性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成為億萬富翁,這就陷入了非常不利的境地。
綜上,做題家要改變命運的第一件事是正視能力的多樣性,你敲代碼敲成人類極限也就是求伯君,雷軍沒有求伯君會編程,但雷軍的咖位和受歡迎程度遠勝求伯君,這就是組織能力和格局帶來的優勢。
知道了綜合素質的重要之後,我相信任何一個聰明人都懂得揚長避短,身材發福的健身房擼起走;顏值差的多注意打扮;情商低的多把妹,在失敗中汲取教訓;社交差的開始構建人脈,時間一長,你的日子自然會好轉。
當然,做題家的大面積形並成不是某個人的錯,而是中學教育內卷和家長的錯誤教育所致。
由於考綱是固定的,分數水漲船高,我們的目標就變成了在低難度的知識體系裡追求高應試技巧,本來每天花8小時能考600分,上個985,現在每天花12小時也就考個620,上的還是985。
在邊際效應遞減的作用下,做題家多花的4個小時並沒有帶來任何提升,把這4小時用來探索課外興趣、做體育運動、和異性交往,對完整人格的塑造才會有實質性幫助。
鑑於現在的教育嚴重內卷,要想擺脫做題家的命運,要麼靠強勢而有眼界的家長給孩子良好的課外教育;要麼靠父母的資源在本科階段送出國;要麼讓教育部進行改革,拓寬考綱,這是所有家長務必注意的點。
雖然做題家不分男女,但根據不完全統計,男性做題家的比例遠高於女性,我認為這是男權社會的固有觀念在作祟。
由於男權社會對男人的評判是成功大於一切,男性必然卷得更厲害,而對女人的評價首先看顏值,女人早早就意識到光是學習好沒用,還得變美、還得變瘦、還得溫柔,所以男性在社會上受到的毒打女性在中學就挨過了,這也是女性普遍早熟的原因之一。
要想從根兒上改變這一點,男同胞必須遭受社會的毒打,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直到打醒為止,現實雖然殘酷,但你們想想中學時代的紅利也就釋然了,相比女性,這無非是一個先挨打還是後挨打的問題。
Part3
醒悟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的思維變得前所未有的廣闊,你不再執著地認為呆在北上廣是人上人,回老家就是Loser,也不再執著地認為代在BAT就是成功,呆在小公司就是失敗,你的選擇面一下子大多了。
說到這裡我必須提一位身邊的朋友,此人在過去30年都是做題家思維,在北京某個網際網路大廠當打工人,月薪3萬的樣子,舉夫妻全家6口人之力在北京買了一套房,生活非常艱辛。
這位同志之前過得鬱鬱寡歡,仇富、仇女、仇政府,始終打不開思路,直到去年被我哥們指點,這才決心搬離北京,到成都生活。
接下來的事情就比較有趣了,由於北京和成都的房價相距懸殊,他把北京的房子賣了1000萬,到成都花500萬買了一套郊區別墅,再花200萬買了一套大平層,外加一輛百萬豪車,還剩200萬的閒錢。
這哥們一邊住著精裝修的別墅,一邊出租大平層拿5千月租,在哥們的指點下開著小麵館,月入1萬5,這就是資產千萬+月入2萬的成都中產,收入雖然降了,但日子過得比富豪還滋潤,完全不操心。
以前的他是一個為生活奔波勞碌的打工人,除了一套房子啥也沒有,在北京是個邊緣人,現在的他是一個優哉遊哉的小老闆,麵館開好之後都不用上班,每個月在家裡開開心心數錢,夫妻關係瞬間和諧,養娃也不累了。
天壤之別的境遇讓他感嘆:「前30年都白活了,現在的日子才叫生活!」
這位朋友境遇的改變離不開我們孜孜不倦的「洗腦」,他最初也很牴觸,說離了寫代碼啥也不會幹,生意沒法做,但我們很能洗,就把別人的命運改變了。
其實開麵館就是找個空置的鋪面,聯繫業主談租金,籤了租約交付房屋,找人簡單裝修一下,再招個廚師和收銀員,最後去政府辦點證,你看我麻溜地說完一堆流程肯定覺得很簡單,但做題家當時被嚇到了,覺得太麻煩,還是自己回家下面吃比較簡單。
這些流程讓我來做最多1個月搞定,主要時間耗在裝修上,裝修完了就敞,但那位朋友花了3個多月,好在他有人指點,一邊摸索一邊學,慢慢也就適應了。
學會了主動聯繫商家、主動發布小廣告等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工作之後,他感覺能力得到了巨大提升,這就是走出舒適圈的好處,其實創業不需要多麼成功,沒有人讓你一定要成為馬雲,賺點小錢餬口很輕鬆,但一涉及到組織和管理能力,做題家就望而生畏。
類似這位朋友的案例我相信還有很多,它告訴我們選擇是多麼重要,走出舒適圈是多麼必要。
人生是變幻無常的,它從來沒有固定路線,一個人的成功就是一次次選擇積累的成果。
毛主席說過一句話:「路線錯了,知識越多越反動。」
今天我補充一句:「方向錯了,努力越多越失敗。」
中國那麼大,不是只有北上廣可以生活,也不是只有敲代碼才對得起自己在學校裡所學,如果沒有數以億計的做題家,馬雲不可能輕鬆號召996,內卷也不可能大面積形成。
選擇大於努力,選擇大於努力,選擇大於努力,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做題家給自己的人生劃了條條框框,強迫自己按部就班地生活,沒有人敢創新,沒有人敢另闢蹊徑,連找老婆都有標準。
在做題家的視野裡,年入10萬可以找4分女;
年入30萬可以找5分女;
年入50萬可以找6分女;
年入百萬可以找7分女;
8分女、9分女、10分女怎麼辦呢?想都不敢想,因為年入百萬已經是做題家的極限。
他們用線性思維把男性的收入和女性的顏值高度匹配,把老婆視為花錢買來的商品,這釀成了無數悲劇。
囿於思維困境,做題家們集體在毫無意義的地方努力,越努力卷得越厲害,如果大家都跳不出坑,那就會無限卷下去。
你看完我的文章就知道,做題家的敵人不是資本家,不是所謂的膚淺女性,而是另外的做題家,以及思維固化的自己。
正視現實,拋棄做題家思維,改善短板,走出舒適圈,做最正確而不是最標準的選擇,再將這些經驗傳授給子女,這便是我對做題家以及做題家的父母提供的完整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