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有不少從百度知道過來的朋友,首先向你們表示感謝,我知道,你們過來,大部分(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不是衝我來的,而是衝著冰墩墩和雪容融來的。
有些人上來就很急,「快點回復」「我急著寫作文呢!」有的看我不回復,馬上就口吐芬芳了。
可是大家要明白幾個問題:
1. 你看到我的回覆時,已經過去了多長時間?
2. 你是否收到了消息提醒?
3. 你構思一篇作文用了多長時間?你打算給我多少時間。
4. 都說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一千個哈姆雷特,可是你不能要求一個教知道眼裡有一千個冰墩墩和雪容融。
所以,我沒有三頭六臂,我使用的平臺和你是一樣的,更別說,我都是無償幫助每一個人了。你如果真的找不到頭緒,我自然可以幫你,而且義無反顧,前提是,你要給我時間,你更不能當甩手掌柜,否則,你憑什麼署名我一個人的原創作品呢?
這都是前話和牢騷。還有朋友說,為什麼現在回答問題,都是囉囉嗦嗦一大堆,明明我只問你一加一等你幾,你還要查我的年齡跟戶口,還要建議我不要熬夜?
沒辦法,這是趨勢,是很多平臺認定「優質回答」的條件之一。你的字數太少,就沒有誠意,甚至有可能會被屏蔽。這一事件的始作俑者是知乎。
知乎上的很多回答,以長篇大論著稱,甚至長篇大論之前,還要跟你分享一個故事。原因,除了想讓人覺得答主比較優質以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想說服你。以至於很多人給知乎打的標籤就是「說出你的故事。」
很多道理,長篇大論說不服你,但是,給你講一個故事,也許就把你繞進去了,很多這樣的故事,都是預設立場,專門為你講的,套路你的。
這一方面的鼻祖,是我們的老祖宗們,比如說那些寓言故事。有很多邏輯不通,甚至漏洞百出,你一眼就能看出破綻的故事,到了君王那裡,就成了靈丹妙藥,其實,真正回過味來就知道,大多數時候,是自己挖坑自己埋,後悔都晚了。
這樣的故事太多了,比如說南轅北轍。
故事很簡單,魏王想打趙國,季梁勸他:"我在大路上遇到一個趕著車向北走的人,告訴我說:『我要去楚國。'我問他:『你要去楚國,為什麼要向北呢?'他說:'我的馬跑得快。'我說:'您的馬雖然跑得快,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我的盤纏很充足。'我說:『你的盤纏雖然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給我駕車的人本領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錯了,趕路的條件越好,離楚國的距離就會越遠。」
你看一個故事,好幾個漏洞,那就是做給魏王看的,讓魏王自己挑出來錯,覺得只有傻子才做這樣的事,而魏王自己不能是傻子。魏王是不是傻子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都知道魏國亡國了。
再說回這個故事,故事用通俗話講就是這樣一個版本:
「今天早上出門,碰上老王了,我問他去哪,他說去機場,可是機場明明在北邊啊,他為什麼往南走?」
「今天給趙姐打電話,她說她在開車,不方便接電話,可是我打完電話才想起來,我打的是座機。」
場景雖然不同,可實際上都是一個道理,不一定是人家傻,他就是不想理你,甚至連編一個看起來很能說得通的故事都懶得編。
還有一個故事,叫欲速而不達。齊景公聽說晏嬰死了,急急忙忙駕車往回趕,甚至急到嫌馬車不夠快,自己跳下馬車跑起來。齊景公是真傻嗎?自然不是,這用現代話來解釋,就是作秀,就是人死了,做給活人看的。
如今的世界,有太多這樣的故事了。有的人編故事,是想套路你,有的人懶得編故事,只是不想理你。
在生活中,經常發生一些看似不合理,卻又實實在在發生的故事:
比如說,我給你說盡好話,你不一定理我,我要是編一個故事出來,你卻奉我為上賓了。
比如說,喜歡一個人,做再多不一定有用,編個故事感動一下她也許就有奇效。
甚至,有的人已經沉浸在自己的故事裡,不能自拔了,你別說南轅北轍,你就是化身九匹馬,怕也是拉不回頭了。
更不用說,在你心中是南轅北轍的事,也許在別人眼裡,就是「麥哲倫環遊地球」呢?
你覺得是天方夜譚的事,別人心目中卻是矢志不移。
所以,別想了,就當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