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釋義】
「腎」,腎臟;「俞」,指背俞穴,即髒氣轉俞之處。本穴為腎臟之氣轉輸之處,故名腎俞,屬足太陽膀胱經腧穴。
【定位取法】
俯臥位,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約平第12肋游離端。先摸到第12肋游離端,其水平約為第2腰椎棘突位置,棘突下旁開1.5寸取穴;或平髂嵴最高點處定位第4腰椎棘突,向上2棘突為第2腰椎棘突,其下方旁開1.5寸取穴。
【穴性特點】
本穴乃腎臟之背俞穴,為腎臟之氣輸注之處,與腎臟關係密切。腎為人體「陰陽之本」,故腎俞穴的主治病症較多,主要具有溫補腎陽,益腎氣聰耳,行氣通經絡,壯元陽,助運化,利水溼的作用。《備急千金要方》: 「腎俞、內關,主面赤熱。」《針灸大成》: 「腎虛水腫。」《醫宗金鑑》: 「下元諸虛,精冷無子。」本穴是臨床上治療腰部病變及腎臟疾病的主要穴位。
【主治概要】
1.腎俞為腎臟的背俞穴,具有溫補腎陽、益腎氣聰耳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遺精、陽痿、遺尿、月經不調及耳鳴、耳聾。
2.腎俞具有行氣通經絡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腰膝酸痛、半身不遂。
3.腎主水,故腎俞有利水溼、助運化的作用。可用於腎炎、小便不利、水腫的治療。
4.現代研究表明,針刺腎俞對尿毒症、腎絞痛有一定的療效;艾灸腎俞能使腎陽虛大鼠精子活力顯著增強。另據報導,腎俞穴位埋線對原發性骨質疏鬆症臨床疼痛和骨密度減少均有明顯療效。
【臨床應用舉例】
1.遺尿 指3歲以上的小兒或成人在睡眠中小便自遺、醒後方覺的一種病症,俗稱「尿床」。引起本病的原因,主要是氣虛。正如《針灸甲乙經》所說: 「虛則遺溺。」氣虛主要可分為腎氣不足和脾肺氣虛。
溫針灸法:採用30號2寸毫針,直刺1.0~1.5寸,使腰部產生酸脹感,再將直徑約1釐米,高約1.5釐米艾條置針柄上施灸,灸2壯,每日1次, 7日為1療程。睡眠深沉者配以百會、神門;尿頻者配以中極、百會。
2.陽痿 國際陽痿學會對陽痿所做出的定義是:性交時陰莖不能有效地勃起致性交不能滿足。中醫學則認為:陰莖不能勃起、勃起不堅或堅而不持久(含已進入陰道內旋即疲軟) ,以致不能性交者,稱為陽痿。本病多因縱慾過度,誤犯手淫,損傷腎氣,命門火衰,宗筋失養,或恐懼傷腎所致。
(1)溫針灸法:採用30號2寸毫針,直刺1.0~1.5寸,得氣後將直徑約1釐米、高約1.5釐米艾卷置針柄上施灸,灸2壯,每日1次, 7日為1療程。可配以關元、命門、三陰交等穴以助補腎之功。
(2)隔姜灸法:將高1釐米、直徑0.7釐米的艾炷置於厚約0.5釐米薑片上,薑片中間刺數個小孔,灸3壯。
3.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是以骨量減少、骨的顯微結構受損、骨骼脆性增加,從而導致骨骼發生骨折的危險性升高為特徵的一種疾病現象。其發生發展常常呈潛在性,早期可無任何症狀或症狀輕微,中後期則可出現明顯的症狀。如骨痛、骨關節功能障礙,甚至駝背和骨折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臨床表現主要有疼痛(全身疼痛、不適、乏力等,以頸、肩、腰、背的疼痛及不適為主) ,身高縮短,駝背,骨折與牙齒鬆動、眼睛乾澀、皮膚瘙癢等表現。
穴位埋線法:在距離腎俞1~2釐米處的兩側,做好標記。皮膚消毒後,在標記處用利多卡因做皮內麻醉,用持針器夾住帶羊腸線的皮膚縫合針,從一側局麻點刺入,穿過穴位下方的皮下組織、肌層,從對側局麻點穿出,剪斷兩端線頭,放鬆皮膚,輕輕揉按局部,使羊腸線完全埋入皮下組織內。敷蓋紗布3~5日, 1個月後可換對側腎俞穴埋線。
4.腎絞痛 為突然發作的患側腰部疼痛,絞痛劇烈難忍,常沿輸尿管向下放射,也可向下腹部、腹股溝、睪丸、大陰唇、大腿內側放射。伴隨噁心、嘔吐、大汗等症狀,有些患者甚至有瀕死的感覺。腎絞痛多見於尿路結石。針灸的主要目的就是解痙止痛,緩解患者的痛苦;同時必須將引起絞痛的原因清除,如排除結石。
毫針刺法:採用30號2寸毫針,向脊柱方向斜刺1~1.5寸,使局部產生酸脹感或向腹部傳導,繼續行針直至疼痛緩解後留針30分鐘。
5.單純性蛋白尿 尿檢中顯示有蛋白,但其他指標未見明顯改變,是腎內科中較常見的病症之一,常給患者帶來很多煩惱。針灸對於單純性蛋白尿有較好療效。
溫針灸法:採用30號2寸毫針,直刺1.0~1.5寸,使腰部產生酸脹感,再將直徑約1釐米、高約1.5釐米艾卷置針柄上施灸,灸2壯。每日1次, 7日為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