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功夫財經
作者:陳興傑 來源:功夫財經
洪水對考生們只是經歷了插曲,但對歙縣當地企業來說,其帶來的傷害不會很快過去。
值此南方洪災嚴重之際,我們在呼籲地方政府切實減稅的同時,也要考慮完善災後減稅的體制。
只要現實允許,蠲免錢糧都是古代皇帝的明智選擇,這當然不只是為顯示皇帝開恩。
1
茶葉商人一哭,牽動國人心
最近南方洪災牽動人心,受災最嚴重的當屬安徽歙(shè)縣。7月7日凌晨,也就是今年高考當天,歙縣遭遇強降雨襲擊,境內多條河流水位暴漲,加之上遊來水兇猛,洪水很快淹沒了多處村莊和農田,大半個城市浸泡在水中。
歙縣的高考被迫延遲,一直到7月9日,考生才完成全部考試。考生們只是經歷了插曲,但對歙縣當地企業來說,洪水帶來的傷害不會很快過去。最近兩天,歙縣一個中年男人的眼淚牽動著網上很多人的心。
3000噸茶葉被泡,歙縣商人失聲痛哭
一家茶葉廠的負責人鄭先生,在洪水暴發前,才將收購的茶葉運到工廠裡。夜裡水位上升太快,3000噸茶葉來不及轉移,全泡在水裡,直接損失超過9000萬元。站在泥濘的工廠門口,看著散落一地的半成品,鄭先生失聲痛哭。
有極少數評論稱:人家一虧就9000萬,可見平時賺得不少,沒必要太同情啦。說這種話的人,就是骨子裡仇富,全無心肝——人家平時賺得再多,那也是合法所得。
一場暴雨過後,從財務自由到負債纍纍,難道不值得同情嗎?幸好,絕大多數評論都是正常的。只要經歷天災,遭受損失,無論貧富,都值得同情。
況且茶葉廠的3000噸茶葉,還牽涉很多茶農利益。茶葉收購這行,通常是茶商收購散茶,制茶出貨,才陸續付款。價值9000萬的茶葉泡水裡了,茶商一旦破產,茶農的利益豈有保障?大災之下,一損俱損,少有人能作壁上觀。
2
現行災後減稅政策 力度還不夠
鄭先生一哭,牽動很多人的心。當地武警趕來清汙,政府也來慰問,網友們紛紛出主意:這3000噸茶葉,如果不是泡爛,曬乾了還能填枕頭嘛。只要肯賣,大夥一定支持。那句「洪水無情人有情」,真是永遠都不過時。今天,鄭先生再次接受媒體採訪,表示感謝。
當然,像鄭先生那樣遭受損失的,還有很多,只是他們沒有機會上新聞。據災後統計,全縣損失超過了35億,當地經濟開發區損失超過21億元,其中工業企業損失最近,將近20個億,其餘是個體工商戶和基礎設施的損毀。
歙縣是安徽經濟相對落後的縣,一場洪水襲來,不知多少人要負債纍纍。如何幫助受災企業呢?一個可以起用的工具是稅收。
《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因自然災害造成損失的,可以做稅前的資產扣除。增值稅相關法律也規定,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可以作稅額抵扣。除此之外,車船稅和個人所得稅也可以減徵。
這些都是很好的政策,具體到落實層面,還遠遠不夠。因災損失的減免稅,需要申報和登記,再由納稅人作申請,根據地方政府出臺的政策,予以核准。
很多企業不知道災後可以減稅,地方政府也沒有出臺政策。中國每年因災損失的企業和個人很多,各地減稅政策卻不一致——地方政府財力有餘的情況下還好說,今年疫情之下,地方政府還有多少動力呢?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出臺通知,督促地方落實減稅政策
因此,值此南方洪災嚴重之際,我們在呼籲地方政府切實減稅的同時,也要考慮完善災後減稅的體制。
3
災後大減稅,是最好的賑災
中國古代素有災後蠲免稅賦的優良傳統。比如兩漢時期,因受災導致糧食減產過半,可免全年田賦,不滿此數者按實際受災程度減免。
此後歷代,「歲大飢、免錢糧」的記載不絕於史。清朝康熙和乾隆兩朝的蠲免錢糧達到頂峰,各州府縣遇有水旱災害,皇帝往往大筆一批,免去當年或數年錢糧。
災後減免賦稅,當然不只是為顯示皇帝開恩,更有其他現實考慮。古代交通不便,救災成本很高,與其朝廷從各地調集資源救災,不如讓災後百姓休養生息。免稅後百姓更有動力開墾耕作,提高糧食產量——救災款項不經過官員之手,也就少了一道消耗。
古代減稅還有個特點:中央政府比地方政府有動力。原因很簡單,地方官員有固定開支,即便災後也很難減少。大災之後,地方財政本來就困難,再減稅的話,官員如何中飽私囊?
中央政府的考慮有所不同,在災區徵稅的成本高,還很容易失卻人心,激起民變。因此只要現實允許,蠲免錢糧都是古代皇帝的明智選擇。
現代社會,這樣的道理其實並沒有改變。稅收是汲取性質的,官多取一分,則民少留一分。太平無事時,稅收尤有痛感,在人民罹災的慘痛之時,稅收還照收不誤,豈不讓人心寒?
因此我主張,將來對受災嚴重的地區,可以考慮普遍性的稅收減免。一縣遭遇水災,則全縣減稅;一市地震損失慘重,則全年或幾年免稅。稅務局直接減免就好了,納稅人不需要搞什麼繁瑣的登記申報和批准。
4
普遍性的減免稅,比針對性減稅好
為什麼我強調普遍性的減免稅,而不是針對個別受災損失者呢?有兩個方面的考慮。
01)稅收有激勵作用
如果受災損失越嚴重,越能獲得稅收優惠,這會消解民眾的抗災意志。
基於同樣的道理,我很反對有些人提出「對受災者進行經濟補償」的意見,這樣的政策等於告訴民眾,不用買災害保險,也不用搶險救災,損失越大,補貼越多,這成何道理?
2)針對個體有失公平
針對個別損失者進行減稅,看似公平,其實不公平。現代自然災害造成損失最大的是工廠企業,它們有條件減免稅收,這當然很好;個體工商業者和農民,他們納稅少,減免稅收的幫助影響不大——但其實他們也需要撫慰幫助。
對整個災區進行稅收減免,可確保覆蓋到每一個納稅人頭上。
災情之下,大量個體商戶損失慘重
按照地區進行普遍性免稅,還有個好處:容易形成稅收窪地,吸引外地資本進入。免稅時間越長(比如一年兩年),這種效應越明顯。無論長期生意還是短期周轉,只要人來貨來,都是對災後地區最好的支援。這種支援潤物無聲,效果也會更好。
災後減免稅收,幅度要大,程序要簡單。地方政府在地方稅範疇內可自行決定,也可以申請減免國稅,國家部門也可以根據災情做決定。
至於減免稅收形成的財政空缺,希望能有延緩和轉移的機制。政府減收的同時更要減支,樓堂館所的建設可以暫停,一些福利措施則要減去,儘量與民休息,讓經濟恢復。在現代自然災害面前,古老的智慧從未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