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一種歷史悠久的天然纖維。科學家曾在墨西哥洞穴中發現了少量棉鈴與棉布碎片,證明棉花的歷史距今至少有七千年。七千年來,不論滄海桑田,物種變遷,棉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全棉時代用大自然的饋贈——棉花,造一份舒適、健康、環保的高品質生活,用每一件全棉製品, 溫柔對待生活的每一寸美好。棉花如何生長?與人有著怎樣的關係?棉花種植對生態有何影響?一起走近,一朵棉花的初心。
▲
棉花的盛放:從出苗、花鈴到吐絮
國內棉田吐絮最繁盛的時期出現在9月
善意生存法則
萬物生存,需要從自然中吸收養分。而棉花這種植物「天生選擇」了消耗少,回饋多。全棉時代始終堅信,舒適、健康、環保的棉製品能夠最大程度地替代化纖製品,減少對皮膚的傷害,降低對環境的汙染。
種植棉田僅消耗2.6%的農業用水和不到3%的耕地面積,卻為全球紡織業提供了36%的紡織纖維。棉花之所以耐旱,是因為它的根部有一個像儲水器一樣的梗結。通過科學管理,目前種植棉花的單位用水量和耕地佔用面積還在持續下降。在難以種植農作物的鹽鹼地,棉花也能生存下來,並保持90%的收益率。
▲
精河戈壁灘棉田,改善當地荒漠化
現代棉花的種植,通過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能減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壤微粒流入河流湖泊,在改善荒漠化的同時,也保護了當地水質。種過幾年棉花後,土壤成分得到改善,還能用來種玉米。於是在荒漠戈壁地帶,棉的種植讓更多貧瘠的土地變成綠洲。
棉與人:可持續的溫柔陪伴
如今,環保議題比多年前更受重視,但還未深入到生產生活的各個層面。常用來製作衣服的化纖,需要從大量石油中去提煉,廢棄入土則要經過數百年才能降解。每一次洗滌化纖衣物,都會產生超過1900條微塑纖維,它們能輕鬆穿過濾網流入海洋,部分又隨著食物鏈回到人的餐桌上。
相較於化纖等人造纖維,棉花是自然生長出來的植物纖維。純棉製品正因其天然屬性,埋入土中幾個月就能自然降解,變成有機肥料,回饋自然,不給地球添負擔。環保生活,不一定要犧牲舒適。兩者兼得才是人們理想的選擇,也是可持續的未來選擇。人穿著棉織物感覺舒適,因為棉花纖維具備以下兩種特點。首先,棉花纖維天生是中空的,天然含水率在8%左右,穿著棉織物時,棉花纖維能通過蒸發和吸收,自動調節肌膚乾濕度,讓人感覺清爽、透氣。同時,棉花纖維還具有多孔性、透氣性的特點,纖維之間能積存大量空氣,空氣是熱和電的不良導體,因而棉織物隔熱、不導電,人體感覺保暖、親膚。
棉織物與肌膚接觸無刺激且衛生性能良好,對於肌膚敏感人群和嬰幼兒來說,是不錯的選擇。自1993年來,德國不萊梅棉花交易所(Bremen Cotton Exchange)對原棉纖維的化學物質進行全球跟蹤測試,結果表明,所有經測試棉花均符合歐盟生態標籤標準(Eco-Tex Standard, Product Class1),棉花在農藥、重金屬等化學殘留物方面表現出色。
除了純棉衣物,棉柔巾也因為本身好用而逐漸成為更多人的選擇。棉柔巾不掉屑、不易破的特點,補足了紙巾相應的使用缺陷,還支持了多次、多用途使用。如洗完臉後不丟棄,二次利用擦桌面、鞋子等。中國是個用紙大國,每年生活用紙消耗近千萬噸,純棉柔巾由棉花製成,嘗試以它代替一部分紙巾,每張多用幾次,能夠減少樹木砍伐,守護森林。
▲
全棉時代潔面純棉柔巾
以全棉水刺無紡布專利工藝製作
保證棉柔巾不易破、不掉屑的同時
也減少了能耗和生產環節
責任編輯:任芯儀(EN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