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單看這樣一座山,你能看到什麼?
乍一看,並無特別之處,論險不如華山,論雄不如泰山,論秀不如黃山;
再將視野拉近,巖壁上充斥著諸多看似不成章法的「塗鴉」,這到底是一場惡作劇,還是某些遊客的「到此一遊」?
或許就如王安石所言「看似尋常最奇崛」,眼前的這座山乃是大名鼎鼎的賀蘭山,也就是嶽飛所說「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中的賀蘭山。而這些所謂的「塗鴉」,卻是被譽為「中國遊牧民族的藝術畫廊」的賀蘭山巖畫!
如果說泰山是中原大地的聖山,賀蘭山則是北方的聖山,不但是中國河流外流區與內流區的分水嶺,也是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吐蕃、党項等北方遊牧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並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遊牧民族文化。
賀蘭山巖畫即是其中的代表,詳實地記錄了遠古人類在放牧、狩獵、祭祀、爭戰、娛舞等生活場景,以及羊、牛、馬、駝、虎、豹等多種動物圖案和抽象符號,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內涵。
作為遠古人類形象思維的產物,巖畫的基本風格是寫實的,同時不乏大量極度誇張、抽象、變形的圖形,集古樸、蒼勁、自然、童稚之美,給人以強烈的衝擊與震撼。
誠然,世界上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巖畫,但賀蘭山巖畫以時間跨度大、作畫民族多、文化內涵深厚、表現形式豐富、分布區域集中而著稱,僅賀蘭口巖畫的山口內外就分布有5000多幅巖畫,人面像巖畫達700多幅,以表現形式豐富、分布區域集中堪稱一絕!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陳兆復曾點評道:「賀蘭山巖畫最突出的內容是人面像。這種人面像巖畫雖然在中國北方南方都有,可是沒有像賀蘭山那麼集中,這一特點在世界巖畫界也是很突出的。」
如果將視野放大到全球,你會發現在巖畫圖像中最普遍的人面像大多集中於環太平洋地區,但在遠離環太平洋的賀蘭山卻以近千幅的「豪華陣容」登頂世界之最,無疑給世人留下了一道難以破解的謎題:賀蘭山巖畫人面像究竟透露出了怎樣的文化信息?
它是中國本土的產物,還是與歐洲、非洲及其他地區的人面像屬於同一種文化結果呢?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巖畫究竟產生於何時?
《英國劍橋科技史》中有這樣一句話:「考古界惟一能確定的是一切都不可確定。」可惜的是,巖畫研究也難逃這一「魔咒」。
巖畫的斷代向來是一項世界性難題,其主要原因是巖畫本身不能夠提供可供斷代的直接依據,進而影響到圍繞巖畫的其它學術課題的研究。時至今日,我們仍依靠傳統的考古學方法來進行巖畫斷代研究。所以,在巖畫的形成時間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此外,巖畫不僅斷代難,釋讀的難度也是空前的,需要我們所有人一同努力,解決巖畫的保護、斷代和釋讀這三大世界性難題。
描繪在石壁上的藝術,歲月無聲,唯石能語,你聽,它在吟唱來自遠古的神秘樂章,亙古悠遠,引人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