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楞嚴|生死輪迴與成佛涅槃的秘密:佛說迷悟兩種根本

2020-12-22 i信解行證

一、阿難責躬請教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這一段文不是阿難尊者說的話,也不是世尊所開示的話,乃是結集經典的人,描寫當時阿難尊者請世尊開示的禮儀。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合掌」是把十個手指合在一起,和上面的「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都是表示身業的虔誠。「恭」是嚴肅;「敬」是尊重;是意業的虔誠。「而白佛言「,是仰白於佛陀,向佛陀請示,這是口業的虔誠。

阿難尊者所說的七個地方,都被世尊駁斥,到了這個時候,想要捨棄妄識,求示真處,可見仍然未了解佛陀的用意。

我是如來最小的弟弟,一向得到佛的慈悲愛護,雖然現在出了家,但仍然依恃著佛的愛憐惜因此沒有腳踏實地地去修行,以至於雖然聽到很多佛法,但沒有證得無漏的智慧,斷除一切煩惱,所以不能夠降伏娑毗羅咒,被邪咒迷惑,沉溺於摩登伽女的淫室內,這都是因為我不知道自己的真心在哪裡的緣故。

希望世尊您大慈大悲,哀愍我及與會大眾,為我們開示奢摩他路,也令那些斷善根的眾生們,破惡生善,毀滅惡知見而得到正知正見。阿難尊者說了這些話之後,就五體投地,和會中的大眾,都專心一意的等待聽聞世尊的開示教誨。

二、光表破顯諸相

這時世尊從他的面門上放種種顏色的光芒,光芒閃耀猶如百千個太陽,諸佛世界都產生六種震動(晃動、湧現、升起、震動、吼叫、擊打),十方微塵一樣多的國土霎那間顯現出來。

佛陀的威神力,令十方世界合成一個世界。這些世界中的所有大菩薩,都在自己的國土上,雙手合掌,敬聽釋迦牟尼佛的教誨。

三、普示真妄二本

佛對阿難說:一切眾生,自無始久遠以來,迷真心逐妄想,而有種種的顛倒錯誤,迷己為物,造下種種惡業,自然形成痛苦煩惱的種子,如同瘋長而聚集的惡叉聚果樹,從一個根本發生,愈長愈多,那些尋求解脫之道的人們,不能得成無上的正知正覺,而是成為聲聞、緣覺,甚至成為外道、諸天的魔王以及魔子魔民。

惡叉聚又叫做線貫珠。是說這種果實,一個蒂生有三個果子,同時連在一起。眾生不斷的起惑造業,就一定會受生死輪迴痛苦的果報,而在受痛苦果報的時候,又再起顛倒、造罪業,造罪業之後,又再受苦報,惑、業、苦這三者,就這樣一直不斷在那裡循環不已;世尊就以「惡叉聚」來比喻惑業苦的連續不斷。

都是由於不知道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的結果。這一段文是說明為什麼不能得成無上菩提而別成聲聞、緣覺,乃至成為外道、魔王或魔的眷屬。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 凡夫眾生不知道佛法,而造業受苦報,那就不必談了,為什麼有些修行的人,本來想要成就佛果位,卻停滯在化城,或生到天界,甚至誤入魔道,不但沒有得到人格的升華向上,反而還墮落呢?這都是由於不知道二種根本而錯亂修行的緣故。

阿難尊者為了到達真際,而請求世尊開示奢摩他路,所以世尊就先向他開示二種根本,這二種根本中,世尊所指出的真本,正是這部《楞嚴經》的要旨。在猶未開示兩種根本之前,世尊先指出眾生的過失,期望眾生能夠舍妄歸真。

這裡是在說明錯亂修習的意思,如果想要吃飯,就要用米煮,才能成為香噴噴的飯,因為米才是飯本,而沙不是飯本,如果把沙拿到鍋裡煮,縱使煮的再久,終不能變成飯。眾生以意識妄想心為因地心而修習,就是不知道根性的真本,不知道意識妄想心不是菩提的正因,而這就像是拿沙來煮飯,想要使沙變成飯一樣,縱然經過微塵劫,修再久都還只是眾生,是沒有辦法成佛的。

這一段文是世尊自己徵問兩種根本之後,接著先解釋妄本。

云何二種 前面的文中世尊已經說過,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而這二種根本是什麼呢?前面並沒有解釋,所以這裡世尊就自己徵問「云何二種」,自問這二種根本是什麼?

世尊進一步的說:生死根本不是其他,就是你現在和一切眾生,都是把攀緣心,當作是自性,認妄為真,就是生死的根本。虛妄的根本是第六意識妄想心,而第六意識妄想心為什麼叫做攀緣心呢?因為它(五俱意識)所緣的是外面的境界,就在所緣的外塵境界上,妄起分別,生起憎、愛、取、舍,對討厭的東西,就要排除它,對所愛的東西,就想去求取它。這顆心隨著外境時起時滅,有外塵的境界,第六意識妄想心就起分別,沒有外塵的境界,第六意識妄想心就不起分別作用。因為隨著塵境在生滅,受外面的塵境所左右,沒有一個實質的本體,本來不是自性。

但是一切眾生都迷惑顛倒,虛妄生起執著,以為這就是自己的心性,連阿難尊者也不例外。因此,他在前面說「即思惟體,實我心性」,後面又說「即能推者,我將為心」,這都是把第六意識心,妄認為是自己的自性。世尊在此處已經很清楚的指出攀緣心是生死的根本,但是阿難尊者仍然不能覺悟,還是把第六意識妄想心當做是心。

這一段是解釋真本。

二者 是說出二種根本的第二種是什麼。

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這是說出真本的名稱。無始真本和妄本,都叫做「無始」,就好像金和金礦,二者都是同時存在,不能把它分哪一個在前,哪一個在後。當有人到金礦山去挖金,所挖出來的是金礦,而不是整塊的金,金礦裡面,除了黃金,還參雜礦土,而黃金和礦土這二者是同時存在的。到底是什麼時候有的,這是沒有辦法去追究,所以稱為「無始」。當你把礦土篩撿以後,就變成純金,這是譬喻眾生的無明煩惱與佛性是同時存在。佛性是無始,無明煩惱也是無始,只是佛性是無始無終,而無明煩惱是無始有終。把金礦裡面的雜質去掉,就能夠得到真金,同樣的,能把無明煩惱去除,就能顯現菩提佛性。

菩提 是印度話,翻譯中國話叫做覺道。「菩提」,可從三種不同的角度說明:第一是真性菩提,第二是實智菩提,第三是方便菩提。

涅槃 是印度話,翻譯中國話叫做圓寂或滅度,所有功德都圓滿,所有障礙都消滅,叫做「圓寂」;滅五住煩惱、度二種生死,叫做「滅度」。若依體相用來解釋,涅槃也有三種意義:第一是性淨涅槃,第二是圓淨涅槃,第三是方便淨涅槃。

元清淨體 「元」是本來的意思;「清淨體」是清淨的本體。「清淨」有二種意思:第一是自性清淨,第二是離垢清淨。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就是你現在的識精元明,而識精元明是能生諸緣,卻是緣所遺者。「能生諸緣,緣所遺者」,是在說識精元明的功用,因此,必須了解什麼是「識精元明」。

「識精元明」是眾生六根中所具足圓湛不生滅之性,本來具足光明,所以叫做「識精元明」。"識精"是八識的精明體;這個精明體,不是其他,乃是眾生六根中,所具足的圓湛不生滅之性。「元」是本來;「元明」是本來具有光明。八識的精明體,本來就是妙明之心,不是磨了之後才發出光明,乃是本來就是光明的,眾生雖然處在無明長夜昏暗之中,而其體性是不昏暗的。「識精元明」在眾生的眼中能夠看東西,在耳朵會聽音聲,在鼻子會聞香臭,在舌頭會知道酸甜苦辣,在身體有接觸的感覺,在意根能夠了知法塵,這就是識精元明的作用。

在下面的經文中談到:「元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就是說明本來是一精明之體,由於有六根,所以就分到六根之處起作用。「分成六和合」等於一間房子有六個窗戶,我們的眼睛透過這六個窗戶出去,發揮看外境的作用。本來它是一個精明之體,就是真本。修行的時候,應該取為因地心的。世尊在這裡為阿難尊者說明,修行要知道兩種根本,並要把妄本舍掉,取真本修行,所以就先把妄本和真本提示出來。

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能生諸緣」是說第八阿賴耶識本來具足的精明之體,是如來藏,它含攝一切法,能夠出生一切法,所以叫做「能生諸緣」。

「諸緣」是能緣與所緣,這有二種解釋:

(一)第八阿賴耶識能生見相二分,見分是能緣,相分是所緣。能緣的見分是由於無明的妄緣,轉本有的智慧光明,成為能見的見分。這能見的見分,想要回過頭來緣八識本體的自證分,可是第八阿賴耶識已經由無明力量的薰習,使真空變成晦昧的頑空,就像本來清朗的天空,被雲遮住,就看不到了。而真空既然變成晦昧的頑空,本無可見,但是見分一直要看,結果就在空晦暗中,結暗境成為四大之色,帶起了相分,成為見分所緣之境。雖然八識是能生諸緣,但是八識的本體卻緣不到,所以是「緣所遺者」,這是「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的第一種解釋。

(二)能緣所緣是說七轉識是由第八識相分境界所生。七轉識是由第八識所轉出來的,七識、六識、前五識,都名為七轉識。在《起信論》說「境界為緣長六粗」,「長」是能生的意思。就是說由境界為緣,就生長出六種粗相,這六種粗相的前四種,是智相、相續相、執取相及計名字相。七轉識各各都有能緣的功用,所緣的就是外面塵境的一切萬法,因此一切萬法都是由識所生,是七轉識所緣之境,所以說是「能生諸緣」。

若約七轉識來說,「緣所遺者」的「緣」,應當作二種解釋:

(一)七轉識能遍緣一切,但是卻沒有辦法反緣本身識海,就像我們的眼睛能夠普遍看到一切外境,卻沒有辦法反過來看自己的眼睛,既然不能緣到本識的話,「菩提涅槃,元清淨體」雖然是沒有失去,也等於失去一樣,所以說是「緣所遺者」。

(二)緣所遺者的「緣」,是由的意思,就是由於眾生迷惑,而失了元明之體,所以雖然具有元明之體而不自知。我們如果不是經過世尊的開示,怎麼會知道自己有識精元明的本體呢?所以,沒有遺失也等於遺失一般,這就是從七轉識來說明的第二種「緣所遺者」的意思。

在《楞嚴經講義》中有一個問答,認為第七識能夠緣第八識的見分,這樣豈不是能反緣嗎?圓瑛大師在講義裡答釋說:「第七識雖然能夠緣第八識的見分,但是執著它就是我,第七識把第八識的見分念念執為我,所以就落在非量,就遺失了光明之體,這正是緣所遺者;如如智照如如理,是現量境,是理智契合,才不是緣所遺者。所謂的緣所遺者,是想緣也緣不到,所以,雖然沒有遺失,也等於遺失一樣。」

四、歸結判決

這一段是做一個結論,把過失說出來,指出眾生都是由於遺失了本明,所以雖然終日行,而不自覺,因此就枉入諸趣。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 由於一切眾生都把遺失了。「本明」是元明,就是上面所說的識精元明之體。因為這識精元明,雖然能生諸緣,卻是緣所遺者,就是要反緣識精元明,卻緣不到,由於緣不到,雖然有它的存在,但畢竟無法看到它,因此,雖然不是真的遺失,就好像遺失一樣。

雖終日行,而不自覺 「行」是用,也是行為動作的意思;是說眾生雖然從早到晚,整天都是識精元明的作用,而自己卻不知道,就是迷了真的作用,雖然終日都在起作用,眼睛會看,耳朵會聽,乃至意根了知法塵境界,都是本明的照了之用,但眾生因為迷了真本,不知道能見、能聞的是誰,於是就用妄本意識妄心攀緣六塵,因此起惑造業,隨業受生死輪迴的苦報。

枉入諸趣 是捨生趣生,在六道中輪迴不息。「枉入」是不該入而入。眾生本具有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依之修證能夠成佛,但是我們眾生卻反過來,在六道中受生死輪迴的果報,這樣豈不是很冤枉嗎?所以叫做「枉入諸趣」。以上已經把迷悟二種根本解釋完了。

★三細六粗★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七處破妄之六:破執心在中間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佛法楞嚴|心在身內為何不對?七處破妄之一:破執心在身內

佛法菁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苦諦,常人只有苦,沒有諦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相關焦點

  • 佛法楞嚴|佛眼觀五陰皆是如來藏性;《楞嚴經》五陰前言
    既然了知相妄性真的道理,而要在如來藏性真常中,求其去來、迷悟、生死等這些幻有的現象,最終是了無所得。前面說「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是說明相妄,在這裡說「殊不能知...妙真如性」,是論性真。因為身、心、世界,是依他起性,是隨緣生滅,是虛妄而沒有實體的,但是應該要知道,妄不離真,全體都是圓成實性。
  • 佛法楞嚴|識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識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對於「瓶擎空行」,在《楞嚴經講義》中,圓瑛大師有兩種解說,第一是從迷位來解說,第二是從修位來解說。從迷位來說:業力牽著第八阿賴耶識走,在那裡捨身、受身,輪迴在六道之中,所以,「譬如有人」是譬喻三界內的眾生,依著善、惡、不動三種業,去受苦、樂、不苦不樂等果報。受果報的總報主是第八阿賴耶識,它隨著業力而受身。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楞嚴經》佛破妄識無處——前言
    這時佛在大眾中,伸出了金色的手臂,摸著阿難的頭頂,告訴阿難和在座大眾:「有一種三摩地(正定),叫大佛頂首楞嚴王,包括了一切的修行法門,十方世界一切諸佛,都是通過這一條微妙莊嚴之路,而超出生死輪迴得成無上佛果的,你現在仔細諦聽!」阿難立即伏下身子頂禮世尊,領受佛陀慈悲的教誨。
  • 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
    ,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
  • 印祖:我是未悟之佛,佛已悟眾生,其心性本體平等一如無二無別
    印光大師:眾生者未悟之佛,佛者已悟之眾生,其心性本體平等一如無二無別,其苦樂受用天地懸殊【印光大師開示】眾生者,未悟之佛。佛者,已悟之眾生。其心性本體,平等一如,無二無別。諸佛致極修德,徹證性德。譬如大圓寶鏡,其體是銅。知有光明,日事揩磨。施功不已,塵盡光發。高臺卓豎,有形斯映。大而天地,小而塵毛。森羅萬象,炳然齊現。正當萬象齊現之時,而復空洞虛豁,了無一物。諸佛之心,亦復如是。斷盡煩惱惑業,圓彰智慧德相。盡來際以安住寂光,常享法樂。度九界以出離生死,同證涅槃。
  •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於眾生 說佛智慧故 諸佛出於世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終不以小乘 濟度於眾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眾生 自證無上道「妙義:佛如大醫王,佛法似良藥,眾生若病患,眾生不同的煩惱
  • 《楞嚴經》: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楞嚴經》:「淫心不除。塵不可出」。人的三寶是精氣神,不管正邪淫,精氣神都會流失,有漏就有煩惱,入佛無漏智,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裡的大事,就是指為眾生講《法華經》,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教導眾生成佛的大事。入佛知見還會有淫有漏有煩惱嗎?《楞嚴經》講的都是真修!常言道: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可見《楞嚴經》在浩瀚的佛教經藏中的重要性。
  • 楊維中:論《楞嚴經》佛學思想的特色及其影響
    卷一中,佛明確指出,諸修行人不知無上菩提,未能解脫成佛,都是因為不知曉兩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所謂「生死根本」是指眾生的六識攀緣心,眾生不知其為妄體,以其攀緣諸塵之境,妄生愛憎,由此就墮入生死輪迴。而作為眾生解脫成佛根據的「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是《楞嚴經》較為獨特的提法。
  • 三乘佛法修持,何謂法身成佛、報身成佛、化身成佛?
    二者生活習慣雖不相同,但透過修行,了解四諦的體悟與智慧以及追求解脫涅槃目標一致。大乘佛法初期提出「二乘」說,也就是大乘(Mahayama)與小乘(Hinayama)。上述的聲聞與緣覺被歸到了小乘:因為小乘的重點在於自身不受後有,解脫輪迴,利他方面,僅指接受他人布施與為他人說法;而大乘則更採取積極利他的思想與行為,不以解脫輪迴為主要致志。
  • 楞嚴經原文、白話文對照
    害得我佛七重批剝,令阿難知:真心不在七處。阿難痴心不改,攀緣心不斷,又讓如來推出二種根本:生死根本與涅盤根本。並特別強調:妄心即是前塵虛妄相想或法塵分別影事。阿難暗鈍,似有所悟,猶不明確。我佛慈悲,又是摩頂,又是弄拳,又是放光,於遊戲中,讓阿難明白:一切眾生之所以流轉六道,皆是因為認物為己,認賊做子。真可謂:我佛大智,我佛大悲。眾生可悲,眾生顛倒!
  • 法華經:初聽佛說自己當作佛時,舍利弗還以為是魔的惱亂(22)
    當人們攀緣「智慧第一」這個名相時,總以為尊者修習佛法是一蹴而就的。實際上,他在修行中同樣也有疑惑的時候,只不過他的疑惑是他道業增進的動力,而不是阻礙。舍利弗原本有一個苦惱,這就是修聲聞者不能成佛的苦惱。不過,這個苦惱在聽聞佛說根本沒有聲聞法和菩薩法的區別,一切都是隨宜所說的一乘成佛法門時,就消滅了。接著在偈言中,他繼續分享自己的另一個心路。
  •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原文】三卷中
    善男子,一切法集無生相故,一切法集無壞相故,一切法集虛空相故,一切法集無受相故。」  堅意復問:「首楞嚴三昧去至何所?」  天子答言:「首楞嚴三昧去至一切眾生心行,而亦不緣心行取相;去至一切諸所生處,而亦不為生處所汙;去至一切世界佛所,而不分別佛身相好;去至一切音聲語言,而不分別諸文字相;普能開示一切佛法,而不至於畢竟盡處。善男子,問是三昧至何處者?隨佛所至,是三昧者亦如是至。」
  • 《楞嚴經》講了什麼?為什麼要學這部經典?看完你就明白了
    《楞嚴經》是佛教三藏教典中最重要的大乘經典之一,被佛弟子稱為「開悟的楞嚴」。佛滅度後,弟子們結集成經,弘傳於印度,後因年久失傳,唯獨龍宮藏有此經。佛陀涅槃七百年後,印度的大乘論師龍樹菩薩出世弘法。因其行解證悟的殊勝,受到龍王的禮請,他在龍宮中見到《龍藏》,其中有一部《大佛頂首楞嚴經》,披閱之後,感到非常稀有難得。
  • 楞嚴咒是佛頂化佛所說,微妙殊勝不可思議
    楞嚴咒的名字叫摩訶薩怛多般怛囉無上神咒,是佛教中最長的咒,世上只要有一人會誦此咒,佛法就存在。楞嚴咒是佛陀親口宣說之咒,為一切咒之王,每句皆為以往諸佛及神聖成道心咒之結晶,誦時能得諸佛灌頂,感動一切法界。
  • 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都有一個相同之處:把佛法當成「標日之指」
    雖然說「自己未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卻也不是每個自己未度的人都適合菩薩發心先行度人。沒能悟得「成佛法門,於中修行得無疑惑」的未度之人先行說法度人,卻往往會把佛陀留下的佛法解說成「如恆河沙數的邪師說法」。那麼怎麼理解「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呢?
  • 認識佛教,結緣佛法,了脫生死,學佛你必須要知道的事
    為什麼嚴格起來說釋迦摩尼佛不算是佛教的創始人呢?因為他開悟後,他知道了其他生生世世的佛,佛法的真理早就存在,只不過是他在我們這個世界因為因緣具足才發現了佛法的真理,像是阿彌陀佛,燃燈古佛,以及還有無量的佛都存在於不同的世界。所以說釋迦摩尼佛只是在我們這個世界發現了佛的真理,來教化我們的。
  • 當修佛的人自己有了仙緣該怎麼辦
    同時也告訴了後世修佛的弟子不要魚目混珠,應該去懂得佛法的境界和其它法門的境界,也包括佛道仙神的區分,以及世間的天地陰陽三界的萬物之靈和鬼怪的區分。因為三界人類眾生的修行和萬物之靈的修行,它們沒有超出三界和脫離生死輪迴,仍然還在六道中修行轉世和因果輪迴,這是佛法的指引與類別的指點。
  • 佛法楞嚴|色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色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假若色法是從真智而出的話,色法應該是有知覺的作用,出來既然成為色在虛空中,回過頭來,應該要能夠了知自己的心;假如沒有了知的作用,出去會障礙虛空,回來就應該會障礙到自己的心了,這樣的話,迷惑的凡夫,色出來了,應該是沒有障礙,而了悟的聖人,色再轉入回來,心就應該有障礙才對。為什麼一定要沒有煩惱障與所知障這兩種障礙,唯以如如智照如如理,才叫做清淨心呢?這就是以法來會合前面所說的道理。
  • 妙法歸元性無二,明心見性首要的,一念諸佛阿彌陀,萬法是我極樂國.
    當我們百年之後,比如說我們將來有個中陰身的時候顯現出來了,肉團身這個無明殼銷毀了、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妄想心沒有了,我們已經成佛的第七識一看:「哎呀哎呀!原來我現在成為這尊佛,就是在正月十六印廣法師開示的第一天,那時就已經成佛了」。他這個時候相信了,這個時候因為已經離開了廬山。現在他還在廬山呢,他那時候相信了。絕不是說死了以後才成佛。
  • 楞嚴經16 五十陰魔 12
    地上之金玉芝草,麟鳳龜鶴,得之可以久生,可以毓秀,]這個毓秀的意思是說:養育、生長天地間的靈氣,叫做毓秀,所以我們常常講:鍾靈毓秀。[故云經千萬年,不死為靈。出生國土者,為物仙,為禽仙,為獸仙,與前所稱,積劫精魅者不同也。餘準前可知。][子五    教悟戒迷]經文:【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