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難責躬請教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這一段文不是阿難尊者說的話,也不是世尊所開示的話,乃是結集經典的人,描寫當時阿難尊者請世尊開示的禮儀。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合掌」是把十個手指合在一起,和上面的「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都是表示身業的虔誠。「恭」是嚴肅;「敬」是尊重;是意業的虔誠。「而白佛言「,是仰白於佛陀,向佛陀請示,這是口業的虔誠。
阿難尊者所說的七個地方,都被世尊駁斥,到了這個時候,想要捨棄妄識,求示真處,可見仍然未了解佛陀的用意。
我是如來最小的弟弟,一向得到佛的慈悲愛護,雖然現在出了家,但仍然依恃著佛的愛憐惜因此沒有腳踏實地地去修行,以至於雖然聽到很多佛法,但沒有證得無漏的智慧,斷除一切煩惱,所以不能夠降伏娑毗羅咒,被邪咒迷惑,沉溺於摩登伽女的淫室內,這都是因為我不知道自己的真心在哪裡的緣故。
希望世尊您大慈大悲,哀愍我及與會大眾,為我們開示奢摩他路,也令那些斷善根的眾生們,破惡生善,毀滅惡知見而得到正知正見。阿難尊者說了這些話之後,就五體投地,和會中的大眾,都專心一意的等待聽聞世尊的開示教誨。
二、光表破顯諸相
這時世尊從他的面門上放種種顏色的光芒,光芒閃耀猶如百千個太陽,諸佛世界都產生六種震動(晃動、湧現、升起、震動、吼叫、擊打),十方微塵一樣多的國土霎那間顯現出來。
佛陀的威神力,令十方世界合成一個世界。這些世界中的所有大菩薩,都在自己的國土上,雙手合掌,敬聽釋迦牟尼佛的教誨。
三、普示真妄二本
佛對阿難說:一切眾生,自無始久遠以來,迷真心逐妄想,而有種種的顛倒錯誤,迷己為物,造下種種惡業,自然形成痛苦煩惱的種子,如同瘋長而聚集的惡叉聚果樹,從一個根本發生,愈長愈多,那些尋求解脫之道的人們,不能得成無上的正知正覺,而是成為聲聞、緣覺,甚至成為外道、諸天的魔王以及魔子魔民。
惡叉聚又叫做線貫珠。是說這種果實,一個蒂生有三個果子,同時連在一起。眾生不斷的起惑造業,就一定會受生死輪迴痛苦的果報,而在受痛苦果報的時候,又再起顛倒、造罪業,造罪業之後,又再受苦報,惑、業、苦這三者,就這樣一直不斷在那裡循環不已;世尊就以「惡叉聚」來比喻惑業苦的連續不斷。
都是由於不知道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的結果。這一段文是說明為什麼不能得成無上菩提而別成聲聞、緣覺,乃至成為外道、魔王或魔的眷屬。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 凡夫眾生不知道佛法,而造業受苦報,那就不必談了,為什麼有些修行的人,本來想要成就佛果位,卻停滯在化城,或生到天界,甚至誤入魔道,不但沒有得到人格的升華向上,反而還墮落呢?這都是由於不知道二種根本而錯亂修行的緣故。
阿難尊者為了到達真際,而請求世尊開示奢摩他路,所以世尊就先向他開示二種根本,這二種根本中,世尊所指出的真本,正是這部《楞嚴經》的要旨。在猶未開示兩種根本之前,世尊先指出眾生的過失,期望眾生能夠舍妄歸真。
這裡是在說明錯亂修習的意思,如果想要吃飯,就要用米煮,才能成為香噴噴的飯,因為米才是飯本,而沙不是飯本,如果把沙拿到鍋裡煮,縱使煮的再久,終不能變成飯。眾生以意識妄想心為因地心而修習,就是不知道根性的真本,不知道意識妄想心不是菩提的正因,而這就像是拿沙來煮飯,想要使沙變成飯一樣,縱然經過微塵劫,修再久都還只是眾生,是沒有辦法成佛的。
這一段文是世尊自己徵問兩種根本之後,接著先解釋妄本。
云何二種 前面的文中世尊已經說過,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而這二種根本是什麼呢?前面並沒有解釋,所以這裡世尊就自己徵問「云何二種」,自問這二種根本是什麼?
世尊進一步的說:生死根本不是其他,就是你現在和一切眾生,都是把攀緣心,當作是自性,認妄為真,就是生死的根本。虛妄的根本是第六意識妄想心,而第六意識妄想心為什麼叫做攀緣心呢?因為它(五俱意識)所緣的是外面的境界,就在所緣的外塵境界上,妄起分別,生起憎、愛、取、舍,對討厭的東西,就要排除它,對所愛的東西,就想去求取它。這顆心隨著外境時起時滅,有外塵的境界,第六意識妄想心就起分別,沒有外塵的境界,第六意識妄想心就不起分別作用。因為隨著塵境在生滅,受外面的塵境所左右,沒有一個實質的本體,本來不是自性。
但是一切眾生都迷惑顛倒,虛妄生起執著,以為這就是自己的心性,連阿難尊者也不例外。因此,他在前面說「即思惟體,實我心性」,後面又說「即能推者,我將為心」,這都是把第六意識心,妄認為是自己的自性。世尊在此處已經很清楚的指出攀緣心是生死的根本,但是阿難尊者仍然不能覺悟,還是把第六意識妄想心當做是心。
這一段是解釋真本。
二者 是說出二種根本的第二種是什麼。
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這是說出真本的名稱。無始真本和妄本,都叫做「無始」,就好像金和金礦,二者都是同時存在,不能把它分哪一個在前,哪一個在後。當有人到金礦山去挖金,所挖出來的是金礦,而不是整塊的金,金礦裡面,除了黃金,還參雜礦土,而黃金和礦土這二者是同時存在的。到底是什麼時候有的,這是沒有辦法去追究,所以稱為「無始」。當你把礦土篩撿以後,就變成純金,這是譬喻眾生的無明煩惱與佛性是同時存在。佛性是無始,無明煩惱也是無始,只是佛性是無始無終,而無明煩惱是無始有終。把金礦裡面的雜質去掉,就能夠得到真金,同樣的,能把無明煩惱去除,就能顯現菩提佛性。
菩提 是印度話,翻譯中國話叫做覺道。「菩提」,可從三種不同的角度說明:第一是真性菩提,第二是實智菩提,第三是方便菩提。
涅槃 是印度話,翻譯中國話叫做圓寂或滅度,所有功德都圓滿,所有障礙都消滅,叫做「圓寂」;滅五住煩惱、度二種生死,叫做「滅度」。若依體相用來解釋,涅槃也有三種意義:第一是性淨涅槃,第二是圓淨涅槃,第三是方便淨涅槃。
元清淨體 「元」是本來的意思;「清淨體」是清淨的本體。「清淨」有二種意思:第一是自性清淨,第二是離垢清淨。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就是你現在的識精元明,而識精元明是能生諸緣,卻是緣所遺者。「能生諸緣,緣所遺者」,是在說識精元明的功用,因此,必須了解什麼是「識精元明」。
「識精元明」是眾生六根中所具足圓湛不生滅之性,本來具足光明,所以叫做「識精元明」。"識精"是八識的精明體;這個精明體,不是其他,乃是眾生六根中,所具足的圓湛不生滅之性。「元」是本來;「元明」是本來具有光明。八識的精明體,本來就是妙明之心,不是磨了之後才發出光明,乃是本來就是光明的,眾生雖然處在無明長夜昏暗之中,而其體性是不昏暗的。「識精元明」在眾生的眼中能夠看東西,在耳朵會聽音聲,在鼻子會聞香臭,在舌頭會知道酸甜苦辣,在身體有接觸的感覺,在意根能夠了知法塵,這就是識精元明的作用。
在下面的經文中談到:「元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就是說明本來是一精明之體,由於有六根,所以就分到六根之處起作用。「分成六和合」等於一間房子有六個窗戶,我們的眼睛透過這六個窗戶出去,發揮看外境的作用。本來它是一個精明之體,就是真本。修行的時候,應該取為因地心的。世尊在這裡為阿難尊者說明,修行要知道兩種根本,並要把妄本舍掉,取真本修行,所以就先把妄本和真本提示出來。
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能生諸緣」是說第八阿賴耶識本來具足的精明之體,是如來藏,它含攝一切法,能夠出生一切法,所以叫做「能生諸緣」。
「諸緣」是能緣與所緣,這有二種解釋:
(一)第八阿賴耶識能生見相二分,見分是能緣,相分是所緣。能緣的見分是由於無明的妄緣,轉本有的智慧光明,成為能見的見分。這能見的見分,想要回過頭來緣八識本體的自證分,可是第八阿賴耶識已經由無明力量的薰習,使真空變成晦昧的頑空,就像本來清朗的天空,被雲遮住,就看不到了。而真空既然變成晦昧的頑空,本無可見,但是見分一直要看,結果就在空晦暗中,結暗境成為四大之色,帶起了相分,成為見分所緣之境。雖然八識是能生諸緣,但是八識的本體卻緣不到,所以是「緣所遺者」,這是「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的第一種解釋。
(二)能緣所緣是說七轉識是由第八識相分境界所生。七轉識是由第八識所轉出來的,七識、六識、前五識,都名為七轉識。在《起信論》說「境界為緣長六粗」,「長」是能生的意思。就是說由境界為緣,就生長出六種粗相,這六種粗相的前四種,是智相、相續相、執取相及計名字相。七轉識各各都有能緣的功用,所緣的就是外面塵境的一切萬法,因此一切萬法都是由識所生,是七轉識所緣之境,所以說是「能生諸緣」。
若約七轉識來說,「緣所遺者」的「緣」,應當作二種解釋:
(一)七轉識能遍緣一切,但是卻沒有辦法反緣本身識海,就像我們的眼睛能夠普遍看到一切外境,卻沒有辦法反過來看自己的眼睛,既然不能緣到本識的話,「菩提涅槃,元清淨體」雖然是沒有失去,也等於失去一樣,所以說是「緣所遺者」。
(二)緣所遺者的「緣」,是由的意思,就是由於眾生迷惑,而失了元明之體,所以雖然具有元明之體而不自知。我們如果不是經過世尊的開示,怎麼會知道自己有識精元明的本體呢?所以,沒有遺失也等於遺失一般,這就是從七轉識來說明的第二種「緣所遺者」的意思。
在《楞嚴經講義》中有一個問答,認為第七識能夠緣第八識的見分,這樣豈不是能反緣嗎?圓瑛大師在講義裡答釋說:「第七識雖然能夠緣第八識的見分,但是執著它就是我,第七識把第八識的見分念念執為我,所以就落在非量,就遺失了光明之體,這正是緣所遺者;如如智照如如理,是現量境,是理智契合,才不是緣所遺者。所謂的緣所遺者,是想緣也緣不到,所以,雖然沒有遺失,也等於遺失一樣。」
四、歸結判決
這一段是做一個結論,把過失說出來,指出眾生都是由於遺失了本明,所以雖然終日行,而不自覺,因此就枉入諸趣。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 由於一切眾生都把遺失了。「本明」是元明,就是上面所說的識精元明之體。因為這識精元明,雖然能生諸緣,卻是緣所遺者,就是要反緣識精元明,卻緣不到,由於緣不到,雖然有它的存在,但畢竟無法看到它,因此,雖然不是真的遺失,就好像遺失一樣。
雖終日行,而不自覺 「行」是用,也是行為動作的意思;是說眾生雖然從早到晚,整天都是識精元明的作用,而自己卻不知道,就是迷了真的作用,雖然終日都在起作用,眼睛會看,耳朵會聽,乃至意根了知法塵境界,都是本明的照了之用,但眾生因為迷了真本,不知道能見、能聞的是誰,於是就用妄本意識妄心攀緣六塵,因此起惑造業,隨業受生死輪迴的苦報。
枉入諸趣 是捨生趣生,在六道中輪迴不息。「枉入」是不該入而入。眾生本具有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依之修證能夠成佛,但是我們眾生卻反過來,在六道中受生死輪迴的果報,這樣豈不是很冤枉嗎?所以叫做「枉入諸趣」。以上已經把迷悟二種根本解釋完了。
★三細六粗★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七處破妄之六:破執心在中間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佛法楞嚴|心在身內為何不對?七處破妄之一:破執心在身內
佛法菁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苦諦,常人只有苦,沒有諦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